第三節 20世紀的科技進步與教育
在人類曆史上,每次科學技術的重大發展和突破都對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僅豐富和革新了教學內容,改進了教學手段,也引發和推進了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和演進。20世紀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20世紀中葉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對教育思想發展的影響更是今非昔比。
一、20世紀科學技術的重大發展
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機的大規模生產應用為代表;發端於19世紀70年代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誌。20世紀上半葉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基本上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繼續和擴展,但其成就卻令人矚目。
在現代自然科學方麵,首先是物理科學取得了許多新的突破。從20世紀初開始,由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M. K. E. L. Planck)的能量子假說、愛因斯坦(Albet Einstein,1879—1955)的光量子說,到玻爾(N. H. D. Bohr)的原子結構模型,表明反映微觀粒子結構及其運動規律的量子理論的建立。這是物理學理論從經典物理學階段進到現代物理學階段的一次飛躍,它使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其次,是化學方麵,在20世紀一二十年代,一些化學家應用量子力學原理來研究分子的微觀結構,遂形成了量子化學這一新的學科。到20世紀30年代,又建立了高分子化學理論。最後,在生物學和生理學方麵,美國的摩爾根(T. H. Morgan,1866—1945)於1917年基於遺傳學的研究,發現了遺傳因子“基因”。蘇聯的巴甫洛夫(П. Павлов,1849—1936)通過對高級神經活動生理的研究,揭示了外在環境和生物體反應活動之間的關係,建立了條件反射學說。
在新興技術的發明應用方麵,由於科學理論上的重大進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僅內燃機在各方麵得到廣泛應用,並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電力和電機的生產和應用更是“異軍突起”。這些新技術的應用,有力地加快了工業、交通、農業、軍事等方麵的現代化進程。無線電技術的進展又使通訊事業快速發展。20世紀二三十年代,化學工藝也得到很大發展,從而促進了橡膠、纖維、塑料等化工產品的湧現。
從20世紀中葉開始,在上述眾多科學技術取得突破性發展的基礎上,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的軍備競賽、“冷戰”時期的美蘇爭霸以及許多國家戰後恢複經濟和推行建設計劃等方麵對科學技術的需要,逐漸引發了第三次科技革命。這次科學技術革命也被稱為新科技革命,它使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又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在許多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①基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推出了原子能技術和核能產業。原子能的利用是一次新的能源革命,為人類能源開發展現了廣闊前景。②由電子理論導致的無線電和微電子技術得到迅速發展,並產生了電子信息產業。1946年,美國試製成功第一台電子計算機。20世紀50年代以來,電子計算機十分快速地幾經升級換代。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利用,是人工智能的一次突破,而電子信息產業的出現,則進一步引起生產、經濟和社會生活各方麵的深刻變化。③在現代生物化學、生物遺傳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基礎上形成的生物工程(亦稱遺傳工程)以及前所未有的生物產業,完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誕生的新興科學技術。它是一種人工利用生物的生長、代謝、遺傳、變異等特性及其規律生產某種產品或實現某種目的的工程技術。近幾十年來,這種科學技術已被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工農業生產、醫學等方麵。生物工程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創舉之一。④現代航天技術的發展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一個重要標誌。它主要研究人類如何進入、利用和開發外層空間的工程技術。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航天技術由對近地空間發展到對太陽係的其他行星和星際間的宇宙空間探索。20世紀七八十年代,蘇聯和美國在航天飛機和宇宙飛船方麵的研製和試飛成功以及空間站的建立,使航天技術進入了新階段。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激光技術、光導纖維、新材料、海洋開發等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上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充分顯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並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文化等方麵的巨大變化。在一些發達國家,知識密集型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比重急劇上升。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正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大門大步走去。
新科技革命無疑促進了人類社會的迅速發展,同時對每個人自身的發展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是,新科技革命並不像西方有些人士所強調的那樣,似乎有了這個“革命”,就可以解決資本主義製度的基本矛盾和各種社會危機。其實,科技活動的後果根本上取決於產生這些活動的社會經濟製度。新的科學技術如果應用不當,則不僅會帶來許多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如能源危機、環境汙染、生態平衡受破壞等難題,甚至還可能造成人自身發展的片麵化和異化。
二、科技騰飛對教育思想發展的影響
20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開始於20世紀中葉的新科技革命和科技騰飛,對教育思想的發展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特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有力地推動傳統教育思想的革新和現代教育思想的建樹
19世紀末發端於歐美對傳統教育的革新要求,進入20世紀後,逐漸成為全世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發展中的一股洪流。這固然有其多方麵的原因,但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顯然有著密切的關係。科學技術的騰飛,一方麵引起社會職業結構的快速變化,勞動力的智力化傾向大大增強;另一方麵又加快了知識的“陳舊”過程,要求人們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適應變化和創新的能力。這反映在教育上,即強烈要求對與科學技術快速進步及其影響不相適應的傳統的教育體係進行改革。特別是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科技革命的發展,知識和信息活動開始日趨成為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改革不合時宜的傳統教育的要求和呼聲更加高漲。而為了使教育適應科技時代的要求,首先必須革新教育觀念。例如,從傳統的片麵強調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中心的知識傳授型教育觀轉變為重視與社會實際緊密聯係和學生智力開發的教育觀,從傳統的隻注重正規學校教育的小教育觀轉變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的大教育觀,從傳統的一次性教育觀轉變為終身教育觀,等等。正如有位西方學者說的,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創造了一個無論從意念還是物質上說都是嶄新的世界,它既要求教育從思想理論到實踐都進行必要的重大改革,同時也為這種改革提供了許多有利的條件。革新過時的傳統教育思想,建樹適應時代潮流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20世紀教育思想的發展,正是循著這一軌跡前進的。
(二)促進教育科技取向思潮的產生
第二次科技革命起步之後,科學技術開始逐漸成為獨立的生產力要素,其生產力作用日益凸顯出來。而進入20世紀中葉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時代,由於科學技術因素滲透於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以及整個生產過程之中,促使生產發生質的飛躍,使得科技的生產力作用更空前提高,愈益顯示科學技術不僅是一般的獨立生產力要素,而已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的生產力作用的提高,使教育作為科技與生產的中介作用也隨之提高。教育的這種中介作用突出地表現在,它源源不斷地提供著聯結科技與生產的各級各類人才。科學上的理論、思想、發現、發明隻是一種知識形態的潛在的生產力,若要使其成為現實的生產力,首先需要經過技術設計,然後進行試生產,最後轉為大批量生產,而這整個過程都有賴於具備較高教育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科學技術越複雜、越完善,就越需要勞動者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反過來說,勞動者的教育水平越高,就越能迅速地使科學知識轉為現實的生產力。因此,隨著教育在科技與生產間的中介作用的提高和增大,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幾乎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教育—科技—經濟的發展模式,把教育的科技取向置於特別重要的地位。
在此同時,美、蘇為了爭霸,另外一些國家出於各自政治、軍事、外交的目的,極力借助教育來推動科技的發展,以加強各自的軍事實力或綜合實力。例如,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後,引起美國朝野的震驚,普遍認為是蘇聯教育的成功帶來了科技實力。為應對蘇聯的挑戰,1958年美國推出《國防教育法》,把培養現代科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此後,美、蘇之間的教育競爭更加激烈,兩國教育改革中的科技取向更加突出。
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活動家發表了大量的有關闡述教育的科技取向的論著和文件,如《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年)、《世界教育危機》(1985年)等,或舉行了有關教育改革和科技革命問題的研討會,對教育的科技取向的傾向或思想從理論和實踐上加以論證和闡發,從而使這一思潮得到更加廣泛的擴展。
此外,西方一些未來主義學者,基於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社會的快速變化,對未來世界的科技革命及其社會、經濟後果紛紛提出各種預測。盡管他們的預見存在很大差異,但都認為在未來世界,科學技術的作用和影響將越來越大,因而教育的科技取向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西方未來主義學者的許多論述,也影響著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的發展。
20世紀下半葉興起的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使人們對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的理解、對教育培養目標的製定、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影響。正是在這一思潮的影響下,許多國家往往通過有關的教育政策法令和政府行政幹預,將教育的科技取向落實到教育和教學改革中,使教育的科技取向成為國家的一種戰略性舉措。
(三)要求樹立動態的教育質量觀
關於教育質量的問題,由於人們習慣於按照傳統的教育標準和質量概念去衡量,因而很容易認為任何會影響教育質量的重大教育和教學改革都是有損於教育質量的,有些人甚至立刻叫喊教育質量下降了,出現教育危機了,等等。其實,這是一種把教育質量標準看作一成不變的觀點,是一種靜態的教育質量觀、保守的教育質量觀。這種教育質量觀,顯然與科技騰飛和社會快速發展變化的時代對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不相適應。因此,樹立一種動態的教育質量觀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客觀必然。
動態的教育質量觀特別強調密切注視新科技革命的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挑戰,要求及時地根據需要和可能,調整教育質量的標準,並將其作為製定教育和教學改革的方略和舉措的重要指導。
就關於基礎教育的質量觀來說,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不僅不能削弱中、小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反而應該使基礎教育真正具有基礎性,應該十分重視基礎學科的教學。但基礎學科以及它們的內容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應該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同時,還應該改變那種以為在科技發達的社會中隻需要學好數、理、化,不必學好文科的片麵觀點,改變那種隻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的觀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分低能的學生素質已越來越不能適應技術變化和知識增長非常迅速的形勢。而且這裏所說的能力,以自學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創造革新能力最為重要。此外,科學技術的發展還要求對青少年抓緊思想道德教育,培養他們具有正確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總之,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特別要求樹立動態的、發展的、適時的教育質量觀。
(四)重視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
現代科學技術已可為教育提供從控製係統到微觀計算機、從大眾媒體到全球通信網絡的現代化技術手段。這不僅對教育機構和教育者革新傳統的、陳舊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和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也將強烈地衝擊人們的教育觀念,為普遍推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實施開放教育、大眾教育、終身教育樹立更明確的目標和信心。
(五)教育科技主義取向的流傳與加強人文教育的呼喚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總的說來,顯然對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進步產生了極為積極的影響。但是也應該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及其所顯示的巨大力量,人們對現代科學技術日益給予高度重視,甚至興起了科技主義。這反映在教育領域,就是教育的科技主義取向思潮廣泛傳播,在許多國家甚至將這種取向作為一種戰略性的舉措。在這種形勢下,人文教育被忽視了。由於削弱了人文教育,造成了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嚴重分離,從而使掌握高科技或生活在高科技社會中的個人,往往因素質上有缺陷,個性發展上畸形,導致精神空虛,人格墮落,人際關係淡漠,甚至異化為所謂“經濟動物”“科技奴隸”“智能強盜”。這種高科技與人的低素質的矛盾,對西方社會的持續發展日益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近一二十年來,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家大聲疾呼加強人文教育,提倡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整合,使科學教育人文化,以培養高素質的各種人才。這既體現了一種新的人才觀,也反映出一種新的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