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影響與評價
杜威的教育觀是一種嶄新的教育觀,這種教育觀建立在對前人學說係統的批判的基礎上,建立在杜威的新的經驗論、人性論、心理學、政治觀的理論基礎上,建立在新的民主化、工業化的現實基礎上。這種教育觀的核心體現在社會政治方麵是倡導民主主義,力圖調和個人與社會的衝突;體現在哲學上是批判各種二元論。力求克服各種二元對立;體現在經濟方麵則是要求加強廣義的職業訓練,希圖以之克服工業社會的不足;體現在文化上則是倡導科學方法,企圖以之破除陳規陋習,建立一種新文化,實現美好的社會理想。這種教育觀的基本要求是實現教育的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的結合,使教育過程本身既是有樂趣的,有益於兒童個人的,又是富有實效的,有利於國計民生的。這種教育觀的直接的根本的目的是通過活動性、經驗性的課程和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這個目的居於其他所有目的之上。這種教育觀體現了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結合,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希望通過教育這種手段使不完美的現實走向完美的理想之境。這種教育觀的曆史價值在於它立足於新現實、新理論的基礎上,宣告了教育理論舊時代的終結和新時代的開始。因此,美國教育家克伯屈認為,杜威是“世界上未曾有過的最偉大的教育家”[84]。
杜威的教育理論在20世紀的東、西方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並不是其理論中的某一具體論點產生的,而是其理論的總體精神和基本觀點引致的。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美國教育的影響不僅在於推動了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而且對美國的整個教育領域(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兩個方麵)都具有深遠的影響,杜威把美國教育帶入了一個新時代。杜威是美國精神的代言人,更是美國教育精神的代言人。杜威去過日本、中國、土耳其、墨西哥和蘇聯進行訪問,對這些國家當時和其後的教育實踐和理論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更重要的,他的許多著述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是世界性的。
杜威生前享有盛譽,死後卻一度蒙受惡名。杜威享有盛譽是當之無愧的,誠然,杜威的理論自身亦有很大的甚至於致命的不足,但他所蒙受的惡名卻多是人們由於對他的誤解強加於他的。這種誤解不僅存在於美國,也存在於中國,不僅存在於過去,也存在於現在。美國學者布魯巴克曾於1960年著文《對於杜威教育哲學的十大誤解》[85],詳盡說明了美國對杜威的誤解。在美國,最大的誤解是將杜威與進步主義教育混為一談,使杜威在20世紀50年代成為代人受過的替罪羊,裏科弗將軍於1959年發表的《教育與自由》是這種誤解的極端表現[86],在蘇聯衛星上天後所造成的軍事恐慌中,甚至連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也於1959年加入了抨擊杜威的行列。[87]
雖然杜威理論中有不少不足之處,雖然杜威生前死後遭到不少批判,但這些並不能抹殺他在教育思想發展史上以及其理論對現實的重要意義。在美國,杜威被認為是進步教育理論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這種認識無可厚議,可非議的是將杜威的理論與進步教育的實踐混為一談,實際上理論與實踐是有區別的,實踐在許多方麵偏離了杜威的理論並引起杜威對實踐的批判。許多批判者將杜威與進步教育實踐混為一談,將實踐所導致的不良後果歸咎於杜威,並因此抹殺杜威在教育理論上的深刻洞見。這種全盤否定的做法無疑是錯誤的。杜威提出並討論了許多基本的教育問題,也許他提供的解決問題的某些方案並不切實,但他提出的這些問題以及他提出的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直到今天仍然是有啟發意義的。美國學者克雷明認為:“進步主義派提出的問題中,在他們建議的解決辦法中,許多是沒有時間性的。”美國學者萬·梯爾認為,杜威、克伯屈、波特等人提出的基本問題,如什麽是教育的目的?學校計劃應該建立在什麽基礎上?這些目的和基礎都明確後,學校應教什麽?這些問題並沒有過時,不會消亡,也不會被扼殺,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美國的“新的教育技術學的倡導者們,各種形式的教育組織的倡導者們,對學科結構進行研究的擁護者們,早晚得正視這些不可回避的問題並考慮所提出的可能解決辦法”。萬·梯爾指出:“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那些解釋者所提出的中心問題和為我們時代尋得切實可行的答案所做的有關貢獻,並沒有過時。它們一定並且必將繼續存在下去。它們終究將像觀念世界中所常見的一樣,以現代教育的種種新建議的形式,以靠我們的前輩而建立起來的新綜合的形式,具體表現出來。過於性急的掘墓人以及當前那些掘墓人的安慰者,隨著20世紀的前進,將會發現他們誤認的死屍恰恰具有極為強大的生命力。”[88]
杜威教育理論中富有生命力的東西不在於杜威所提出的某一具體的教育建議,而在於其教育理論所反映的總體精神。杜威的教育理論要解決三個重要的問題:①教育與社會的脫離;②教育與兒童的脫離;③理論與實踐的脫離。他提出的各種理論、各種設想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都是為了克服這三種根本弊端。這三個問題不僅杜威的時代存在,而且現在乃至將來依然會存在,這三種脫離可以說一直困擾、困惑著每個時代的教育決策者、教育實踐者和教育研究者。杜威提出的解決這三個問題的思路及其理論所反映出的總體精神,如要求加強教育、學校與社會生活的聯係,使學校不隻是消極地適應社會的變化,而是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改善;要求尊重兒童心理發展水平,使教育過程既具有成效,本身又有樂趣;要求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係,使理論在實踐中指導實踐並使自身受到檢驗和發展;這些對今日之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啟發意義。而且杜威在具體論述中所提出的不少觀點如要求克服個人與社會的對立,要求以道德文化的力量加強對市場經濟的規範與調控,要求培養一種新型的人以適應變世,要求將教育的工具價值與內在價值結合起來,要求克服教學論中知識與行為、知識與道德、理智與情感、感性與理性諸方麵的對立,等等,這些對當今教育的啟發意義也不是枝節的,而是具有重大理論價值與實際意義的。
[1]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頁。
[2] [美]H. S. 康馬傑:《美國精神》,南木等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81頁。
[3] [美]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第388頁。
[4]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21~23頁。
[5]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58~59頁。
[6] 《杜威教育論著選》,第4頁。
[7]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254頁。
[8] 《杜威教育論著選》,第36頁。
[9] John Dewey,Experience and Education,1950,pp.12-14.
[10] [美]杜威:《哲學的改造》,許崇清譯,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第46頁。
[11] John Dewey,Experience and Education,pp.16-18.
[12]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84頁。
[13] John Dewey,Experience and Education,p.39.
[14] 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from The School and the Society,April 3,1937.
[15] John Dewey,“Creative Democracy-The Task before Us”,1939.
[16] 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 in the World of Today”,from The Later Works of John Dewey,Vol. 13,1938,p.302.
[17] [美]杜威:《哲學的改造》,第100頁;《杜威教育論著選》,第250頁的譯文。
[18] John Dewey,“Authority and Resistance to Social Change”,form The School and The Society,October 10,1936.
[19] [美]杜威:《人的問題》,傅統先、邱椿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2頁。
[20] Paul Kurtz,Introduction to The Later Works of John Dewey,Vol.5,XVI-XVII.
[21] [美]杜威:《人的問題》,第59~62頁。
[22] 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tion”,from The School and the Society,April 3,1937.
[23] John Dewey,“lndividuality,Equality and Superiority”,from The New Republic,December 13,1922.
[24] John Dewey,“lndividuality,Equality and Superiority”,from The New Republic,December 13,1922.
[25]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105頁。
[26] 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 in the World of Today”,from The Later Works of John Dewey,Vol.13,1938,p.296.
[27] John Dewey,“Democratic Faith and Educationa”,from Antioch Review,June,1944.
[28] Sidney Hook,“Introduction to 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Vol.9,1980.
[29] 陳峰津:《杜威教育思想之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第22頁。
[30] [美]杜威:《自由與文化》,傅統先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109~112頁。
[31] [美]杜威:《自由與文化》,第112頁。
[32] John Dewey,“Challenge to Liberal Thought”,from Fortune,August,1944.
[33] Johm Dewey,“Democratic Faith and Education”,from Antioch Review,June,1944.
[34]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54頁。
[35]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57頁。
[36]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106頁。
[37]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114頁。
[38] [美]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第439頁。
[39] H. H. Home,The Democratic Philosophy of Education,The Macmillan Co.,1932,p.52.
[40] John Dewey,Experience and Education,1950,p.29.
[41] 杜威:《教育科學之源泉》,第85~86頁。
[42]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105頁。
[43] H. H. Home,The Democratic Philosophy of Education,1978。引自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58頁。
[44] E. L. 楊:《杜威與布魯納——有共同基礎嗎?》,引自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學》(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65頁。
[45]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106頁。
[46] John Dewey,Experience and Education,p.4.
[47]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209頁。
[48] 《杜威教育論著選》,第58頁。
[49]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200頁。
[50] John Dewey,Experience and Education,p.8.
[51]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167頁。
[52]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246頁。
[53] [美]《杜威教育論著選》,第89頁。
[54] John Dewey,Experience and Education,p.87.
[55]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196頁。
[56] [美]杜威:《芝加哥實驗的理論》,引自凱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學校》,王承緒、趙祥麟等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409~410頁。
[57]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76頁。
[58]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76頁。
[59]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162頁。
[60]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174頁。
[61] [美]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第163頁。
[62] [美]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第163頁。
[63] 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學》(上),第445頁。
[64] Charles D. Hardie,“Educational Theory of John Dewey”,from John Dewey on Education,1966,pp.120-121.
[65] Isaac B. Berkson,“Science,Ethics,and Education in Dewey's Philosophy”,from John Dewey:Master Educator,1865,p.103.
[66] Israel Scheffler,“Educational Liberalism and Dewey’s Philosophy”,from John Dewey on Education,1966,pp.108-109.
[67] [美]杜威:《自由與文化》,第12頁。
[68] John Dewey,Moral Principles in Education,1909,pp.7-8.
[69] 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學》(上),第441頁。
[70] John Dewey,“The Future of Liberalism”,from School and Society,January 19,1935.
[71] John Dewey,“The Future of Liberalism”,from The School and the Society,January l9,1935.
[72]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127~128頁。
[73] John Dewey,“Universal Service as Education”,from The New Republic,April 22 and 29,1916.
[74] John Dewey,“Nationalizing Education”,from Journal of Education,November 2,1916.
[75] John Dewey,Moral Principles in Education,1909,p.7.
[76]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375~376頁。
[77]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272頁。
[78]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330頁。
[79]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333頁。
[80]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326~327頁。
[81]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325~326頁。
[82]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336頁。
[83] [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第332頁。
[84] 趙祥麟:《外國教育家評傳》,第2卷,第540頁。
[85] J. S. Brubacher,“Ten Misunderstanding of Dewe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from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Indiana University,XXXVI,1960,pp.27-42.
[86] 裏科弗(H. G. Rickover),美國教育評論家、海軍中將,杜威教育理論的反對者。
[87] Sidney Hook,“John Dewey:Hi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Its Critics”,from Dewey on Education,Edited by Reginald D. Archambault,1966,p.127.
[88] 瞿葆奎:《教育學文集·美國教育改革》,第221頁、第2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