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的教育經濟觀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另一些經濟學者對人力資本理論的方法提出了另一種挑戰。他們認為,人力資本理論基於統一的競爭性勞動力市場分析和考察教育與經濟的關係,不符合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實際,其理論僅僅適用於勞動力的某些部分,而對其他部分,主要是少數民族和窮人,這個理論則不適用。他們詳細分析了勞動力市場,提出勞動力市場並不是統一的競爭市場,而是被劃分為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市場。由於存在不同的勞動力市場,教育與收入也有不同的關係,所以,要了解教育的經濟作用,必須研究和了解勞動力市場的劃分和實際運行與教育的關係。
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的倡導者對勞動力市場的劃分問題進行了多方麵的研究,但他們主要是試圖從製度的角度去分析勞動力市場的內部結構,解釋不同種類或不同階級的勞工在勞動力市場受到不同待遇的社會現象。
美國學者多林格(P. Doeringer)和皮奧裏(M. Piore)於1971年出版了《內部勞動力市場和人力分析》一書,認為應將勞動力市場區別為內部勞動力市場和外部勞動力市場。在前一種市場中,勞動力的價格確定和分配是由一係列管理規則和管理程序控製的,並為內部勞動力提供某些特殊權利。例如,隻有內部勞動力才有權填補內部職位;他們的繼續受雇權,甚至就業權都得到保護。在後一種市場中,勞動力的價格確定、分配和培訓方案是受經濟變量直接控製的,無法享受內部勞動力市場勞工所享有的那種特權。當然,這兩種市場是相互聯係的,而且彼此間存在著流動現象。該書還詳細考察了內部勞動力市場的形成,認為技能專門化、在職培訓和習慣是導致內部勞動力市場產生的主要因素。也正因為這樣,所以就業的穩定性就成為內部勞動力市場最顯著的特征。
也是在1971年,皮奧裏還明確提出了“雙重勞動力市場”的理論。他說:
“雙重勞動力市場能最好地解釋就業和人力安置在貧困永久化中所起的作用。雙重市場的一部分,即主要市場提供的工作具有如下若幹特征:工資高、工作條件好、就業穩定、職業有保障、權利平等、在工作製度的行政管理上具有適當的程序,並有晉升的機會;另一部分,即次要市場,其工作明顯地不像主要市場那樣吸引人,這一市場的工作往往是工資低、工作環境低劣、就業變化性大、要求苛刻、隨意給予紀律處分,以及晉升機會很少等。窮人被囿於次要勞動力市場……”[29]
皮奧裏認為,之所以形成雙重勞動力市場,並將窮人囿於次要勞動力市場,這有著複雜的原因。例如,就業穩定性的要求和嚴厲的資格條件將次要市場的工人拒之於主要市場的大門之外;一些求職者由於受到歧視而被迫進入次要市場;與上述次要市場有關聯的行為特征,通過使在這方麵就業的人員的生活方式適應於次要市場的工作和生活而得到加強等,都使主要市場和次要市場區分開來。
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的倡導者雖對勞動力市場的具體劃分有不同的意見,但他們的基本觀點則是大同小異。
總之,在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看來,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勞動力市場不是完全統一的競爭市場,它基本上可劃分為兩個部分:“主要勞動力市場”(又譯“頭等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又譯“次等勞動力市場”)。“主要勞動力市場”提供大公司、大企業及其機構的工作,是由那些能受雇於需要受過訓練才能從事的職業,或有經濟前途的職業,或具有流動性職業的人構成,其大部分工作的工資待遇較高,並有工作保險和明確的晉升製度。“次要勞動力市場”提供小企業的工作,是由無須受過良好訓練的或通常是作為臨時工被雇傭的人構成,工資報酬較低,也沒有工作保險和明確的晉升製度。
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指出,傳統的勞動力市場理論通常假定工資與生產率相等,因而認為工人的教育和年齡等一類特征與收益的關係是代表勞工屬性與勞工生產能力之間的一種關係,工資水平、追加教育的收益以及工作經驗反映著工人的邊際產品和更高的教育水平及較長工齡的邊際產品。其實,教育與收入之間的連接關係,和工人的生產能力本身並不相關,反而與區別能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的工人和囿於次要勞動力市場的工人的某些基本特征相關。按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倡導者的說法,在美國,工人的工資主要並不是由他們的生產率決定的,而是由他們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性別、種族、教育水平等決定的。因為一般是比例高的男性、白人和教育水平高的人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享受較好的工資待遇;而比例較高的女性、少數民族和教育水平低的人進入次要勞動力市場,受到較差的待遇。因此,隻是在主要勞動力市場中,教育水平才與工資成正比關係;而在次要勞動力市場中,教育水平與工資沒有顯著的關係,一個人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並不必定具有經濟作用。
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還認為,教育對個人的經濟收益,不在於它提高了個人的勞動生產率,隻在於它是決定一個人進入主要或次要勞動力市場的一個重要特征。這種觀點與篩選理論近似,都把教育水平視為具有“篩選”功能,但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強調,教育與工資之間的正相關並不適用於那些僅僅被次要勞動力市場接納的人。
按照有些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倡導者的觀點,由於勞動力市場的劃分,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的種種限製,以及在次要勞動力市場基本不存在教育水平與工資的正比關係等狀況,實際上反映了美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矛盾,所以,試圖從改革勞動力市場入手來促進社會平等的改革需要,僅靠教育改革措施是不會起到顯著作用的,如美國聯邦訓練計劃、補償教育計劃等很少能緩解黑人和其他群體的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