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蘇霍姆林斯基全麵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
一、生平
蘇霍姆林斯基(В. А. Сухомлинский,1918—1970)是享譽世界的蘇聯著名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
1918年9月28日蘇霍姆林斯基誕生於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1935年,17歲的蘇霍姆林斯基從師資培訓班畢業後返回故鄉,成為一名農村小學教師。此後,他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波爾塔瓦師範學院語言文學係函授班的學業,接受了高等師範教育,獲得了中學教師證書。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蘇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完全中學當語文教師兼教導主任,領導全校的教學工作。這為他廣泛探討和研究教育理論提供了有利條件。
衛國戰爭勝利後,蘇霍姆林斯基重返教育崗位,先後任中學校長、區教育局長,全力以赴投入戰後恢複學校的工作。1947年他被任命為帕夫雷什中學校長。從此他一直在這一崗位上勤奮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去世,曆時23年。其間,蘇聯各地的許多師範學院都邀請他去工作,甚至波爾塔瓦師範學院院長,他的學位導師也親臨帕夫雷什,動員他去基輔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他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農村教育事業。
蘇霍姆林斯基深信,要當好一名校長,就必須一天也不脫離學生和教學。他明確地提出了一個口號:到學生中去,到課堂中去,到教師中去。他身為校長,還兼了一個班的班主任,從一年級一直跟到該班學生畢業。他認為:“教育——這首先是人學。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1]他與學生朝夕相處,對學生了如指掌,了解他們的歡樂和痛苦,關心他們的成功與失敗。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對象。20多年中,經他長時間直接觀察的學生達3 700多人。他愉快地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讀書,一起旅行,他為每個學生寫了觀察記錄。探索各年齡期學生的個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發展規律。他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工作,擔任一門課程的教學。他把到教師中去,了解、幫助和培養他們,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務之一。他把全校教師團結成一個優秀的教師集體,這是帕夫雷什中學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證。由於蘇霍姆林斯基不懈地進行教育改革和實驗,使帕夫雷什中學不僅成為蘇聯的優秀學校,而且被看成當代世界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地工作,還在工作崗位上通過了副博士論文答辯並獲得了副博士學位。他以帕夫雷什中學為實驗基地,同時也廣泛研究其他學校的經驗,孜孜不倦地鑽研教育理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教育的新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並做出新的理論概括。他全麵探討了普通教育的各個領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全麵和諧發展的理論。蘇霍姆林斯基給教育事業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他一生撰寫了50多部專著、600多篇論文、1 500多篇供兒童閱讀的童話、小故事,他的作品被譯成3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蘇霍姆林斯基逝世後,蘇聯教育部和烏克蘭教育部分別編選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他的著作生動地反映了學校教育的真實情況,是對學校工作的高度藝術概括、提高和再現,因此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他本人被譽為“教育思想的泰鬥”。
蘇霍姆林斯基的輝煌成就給他帶來了很高的聲譽。1957年他39歲時被選為俄羅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59年榮獲功勳教師稱號。他還榮獲兩枚列寧勳章,多枚烏申斯基獎章和馬卡連柯獎章。不少國家的教育領導機構和有影響的學術團體,紛紛邀請他出國講學。1968年他當選為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同年6月被選為全蘇教師代表大會代表並榮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他作為一位有獨創精神的教育家被載入蘇聯史冊。
二、全麵和諧發展的理論
(一)教育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逐步明確並完善了自己的教育信念,這些信念也是他長期進行教育實驗和理論探索的主要思想依據。他相信“教育具有強大的力量”[2],相信每個孩子的可教育性。同時他還認為熱愛孩子、關心孩子,是樹立相信孩子、相信教育的力量這一教育信念的前提。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愛孩子”[3]。而要愛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熟悉孩子的精神世界,成為“孩子們的朋友和同誌”[4]。蘇霍姆林斯基在《給兒子的信》中是這樣**自己心跡的:“我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因為它的主要任務是認識人,了解人。在工作中,我首先去認識人,從各個方麵去觀察他們的內心世界。玉石不經雕琢不成器,作為教師,要善於對待,善於琢磨,才能使人成才。教育的藝術就在於能夠看到人類精神世界中那些取之不盡的各個方麵。”[5]
蘇霍姆林斯基另一個重要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養全麵和諧發展的人。這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像一根紅線貫穿於他的教育理論體係。個性的全麵和諧發展是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的。他把“全麵發展”“和諧發展”“個性發展”三者融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蘇霍姆林斯基在這個問題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第一,明確提出了德、智、體、美、勞各方麵發展所要達到的程度,把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和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作為衡量全麵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用德、智、體、美、勞各育相互滲透的思想豐富了全麵發展的理論。第二,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和諧發展,是對全麵發展的補充、完善和提高,要求把各方麵的發展有機地聯係起來,成為相互依賴缺一不可的統一體,處理好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關係,使二者處於相互促進的和諧之中。第三,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在實現全麵和諧發展的同時要使每個學生在所有各個領域中充分表現出自己的天賦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要求在每個學生身上找到他的“閃光點”,使學生因某事取得的成功而產生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發生情感遷移,成為他在其他方麵取得成功的動力,從而找到並打開全麵發展的突破口,使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第三個重要的教育信念是:在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自我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深信“自我教育是學校教育中極重要的一個因素”,教育與自我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6]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自我教育涉及學生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其核心是要充實和發展學生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成長中教育固然起著比環境更重要的作用,但自我教育的作用比教育更重要。人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和傾向的形成和發展固然離不開個人的稟賦,但更離不開教育的培養,尤其是自我教育。
(二)德、智、體、美、勞諸育統一施教的理論
1.德育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麵和諧發展教育中,德育居於核心地位,貫穿於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麵。知識、勞動和道德,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體係的支柱,而這三者又統一在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理想、有才能、有豐富的精神生活的合格公民這一培養目標中。
蘇霍姆林斯基要求學校培養道德高尚的人,這樣的人應具有以下基本的道德修養。
①具有公民的義務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他要求學生懂得自己生活在人們中間,要“用意識來檢查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給“周圍的人帶來快樂”[7]。
②具有“對人民的知恩感”。蘇霍姆林斯基把“知恩感”看成“責任感、義務感、公民的尊嚴感的親姐妹”。他要求學生明白人民給了他們“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幸福”,要求學生“學會以德報德,用自己的力量為其他人創造幸福和快樂”。[8]
③認識到“生活中所有的財富都是勞動創造的……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誠實的生活。”[9]
④要求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社會的誠實的公民,成長為心靈純潔、才智聰明、心地善良、雙手靈巧的人。”[10]
⑤勇於“以公民的態度對生活中的惡的種種表現進行毫不妥協的、積極的鬥爭”。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少年對他在生活中看到的醜惡現象表示出一分的憤怒和蔑視……他就會十倍地做好事,用自己的行動肯定生活中的善。”[11]
蘇霍姆林斯基把德育的任務歸納為四項。
第一項任務是要培養良好的道德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習慣是基本的道德修養在思想上的深化和行動上的具體化,是道德觀念和信念的入門。在學生的少年期培養道德習慣尤其重要,如果道德修養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期沒能成為習慣,造成的損失是永遠也彌補不了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習慣的源泉,就在於高度的自覺性與對一些現象、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他們的道德品質的個人情感評價之間的統一”[12]。據此,他提出了培養道德習慣的3條規律。第一,通過正確的教育,使孩子養成不惜犧牲個人利益去幫助別人的習慣,公民的義務感就是“在基本的道德習慣中孕育的”[13]。第二,“對自己的行為,尤其是對那些能反映出對勞動、對自己的親人、對集體成員的態度的行為,做出情感評價並進行親身體驗”[14]。這比第一條規律進了一步,因為“一個人要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情感上的評價,他就應該調動自己的意誌的力量”[15]。蘇霍姆林斯基還要求少年“不僅對好的行為,還要對那些不可以做的、不允許的行為做出情感上的評價”[16],因為對“不可以”的體驗,就是培養個人在社會中判別道德方向。第三,使道德原則與教師促使學生做出的行為相一致。根據這3條規律,蘇霍姆林斯基製定了“道德習慣綱要”,要求培養以下道德習慣:做事有始有終,認真負責;對工作不推諉,不剽竊別人的勞動成果;幫助老弱孤寡者,不管他們是否是自己的親友;自己的願望要與滿足願望的道德權利相一致;自己的快樂、自己的願望的滿足,不應給家長和其他人帶來困難或憂慮和痛苦,要與別人的需要相協調;要誠實,不隱瞞自己的錯誤……
第二項任務是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感。所謂道德情感,就是個人對各種事物、現象的態度。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用毫無熱情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去解釋和理解世界,就不可能認識周圍的世界。在人的活動過程中缺乏高尚的情感修養,情感缺乏崇高的思想性和方向性,那麽,對共產主義理想的信念和忠誠是不可思議的”[17]。由此可見,道德情感充分體現了社會政治的方向性。蘇霍姆林斯基把道德情感的內容歸納為三個方麵:敏感性、同情心和義務感。敏感性就是要培養學生明辨是非、愛憎分明;善於細膩地體察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勇於為維護真理而進行不妥協的鬥爭。同情心就是要孩子從小學會關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學會尊老愛幼,在集體中形成相互關心的氣氛並激發自尊和自信。義務感是蘇霍姆林斯基德育內容的核心,它涉及“一個人對別人、對社會、對祖國所負的義務,對最高道德原則所負的義務。整個教育過程都貫穿著一條道德義務感的紅線。義務感並不是束縛人的枷鎖,它能使人獲得真正的自由。恪守義務可以使人變得高尚。教育者的任務,就在於使義務感成為自覺紀律這個極其重要的品質的核心……”[18]
第三項任務就是要樹立堅定的道德信念。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信念是德育的基礎,“隻有當信念構成一個人的行動和行為的核心時,這種信念在人身上才會鮮明地表現出來”[19]。信念是由思想轉化而成的,它是少年個人的崇高願望,是他對道德理想的追求,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使受這種願望和追求所驅使的行為盡可能地多,是少年教育中的一條“黃金法則”,因為“隻有通過積極的活動信念才能存在、鞏固並得到磨煉”[20]。
第四項任務是樹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以道德習慣、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為基礎的,這四項任務是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蘇霍姆林斯基對道德理想的定義是:“道德理想,這既是一種社會的東西,同時也是一種深藏在人心中的東西;這是政治、道德、審美原則在個人身上的折射。”[21]他認為應該把年青一代培養成具有鮮明的社會精神和公民精神的人。社會精神的核心是對先進的思想和崇高正義的事業堅信不疑,並滿腔熱情地、英勇頑強地去實現它。公民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他說:“熱愛祖國,這是一種最純潔、最敏感、最高尚、最溫柔、最無情、最強烈、最溫存、最嚴酷的感情。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他在各個方麵都是一個真正的人。”[22]蘇霍姆林斯基的最高倫理價值是“理想高於生命”,他的一生充分體現了他自己的道德價值觀。
蘇霍姆林斯基通過各種渠道,采用各種方法實施德育,其中最主要的是:
①通過課堂教學和學習各種基礎知識進行德育,把德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
②通過製定德育大綱、編輯和利用《人類道德價值文選》、建立“思想室”等措施,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
③通過各種勞動和社會公益活動進行德育。
④重視集體的教育作用。
⑤使教師的人格發揮榜樣的作用。
2.智育
蘇霍姆林斯基重視教育在促進科技進步方麵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方麵的雙重使命,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智育體係。這個智育體係有兩個特點。一是充分反映時代對人的全麵要求,通過智育授予學生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發掘每個人獨特的天賦才能,開發他們的智力,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發展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創造能力,養成腦力勞動的技能,培養他們對腦力勞動和把科學知識運用於實踐的興趣,培養精神豐富的、全麵和諧發展的文明公民。二是把智育納入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完整的施教係統中,統籌兼顧地處理智育與其他各育的相互滲透關係,以及智育這個相對獨立的子係統中的各種矛盾和關係。
蘇霍姆林斯基把開發智力看成智育的主要目的,而把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看成智育的核心。他強調,“教學是智育極重要的手段”[23],但他把教學僅僅看成廣義的教育“這朵花朵上的一片花瓣”[24]。他明確提出,“智力教育與獲取知識遠不是一回事。盡管不進行教學就不可能有智力教育,如同沒有陽光就沒有綠葉一樣,但同樣也不能把智力教育與教學混為一談,如同不能把綠葉等同於太陽一樣。”[25]
蘇霍姆林斯基把知識分為兩類,一類是必須保持在記憶中的基本真理,沒有它們“就不可能掌握知識的頂峰”[26]。第二類知識“就是對無須保存在記憶中的東西的理解能力,是對人類所積累並在書籍中保存下來的那些無窮無盡的瑰寶的利用能力”[27]。他要求教師盡力做到使學生不把獲得知識看成最終目的,而是看成一種手段,把知識看成“思維的工具”,這樣知識才能不斷充實、完善和發展,學習才能成為永無止境的追求和願望。
科學技術在飛速發展,人類的知識在不斷積累,而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是發展人的智能。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體係中基本技能的培養占有重要地位。他特別重視9種基本技能的訓練,把它們歸並為3組。
第一組:讀、寫、算技能。
第二組:觀察、思考、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組:獨立思考、獨立工作、自學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從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中得出了一條規律,這就是製定和貫徹兩個教學大綱。第一大綱是指學生必須掌握的學校教學大綱範圍內的所有知識,第二大綱是非必修知識的大綱,掌握第二大綱的重要途徑就是獨立閱讀。蘇霍姆林斯基在《給兒子的信》中是這樣論述二者的關係的:“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時間,那你就要天天讀書。……你所閱讀的內容,就是你用以治學的基礎,基礎越牢固,越雄厚,學習越容易。你每天讀的東西越多,你的時間儲備就越充足。因為在你閱讀的東西之中,有千百個接觸點,這些點同你在課堂上所學的材料連接起來。我把這些接觸點稱之為記憶的錨。它們把必須學到的知識同圍繞人的知識的海洋連接在一起。”[28]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堂教學有兩個任務:“一是傳授一定的知識;二是激發求知欲,鼓勵少年越出課的範圍,去閱讀、去研究、去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掌握第二大綱,其實質就是少年在智力上的自我肯定,是集體的多方麵的精神生活,是精神財富的經常交流。”[29]除了閱讀之外,蘇霍姆林斯基還十分強**會學生觀察和思考。他說,學生需要觀察“如同植物需要陽光、空氣和水一樣。……兒童要理解和記憶的東西越多,他就越需要看到周圍自然界和勞動中的種種關係和相互關係”[30]。蘇霍姆林斯基把“在大自然中發展兒童的思維、增強孩子的智能”看成“兒童機體自然發展規律的要求”[31]。
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學習與精神生活的關係,把學習看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指出:“學習不應當歸結為不斷地積累知識、訓練記憶力,也不是進行死記硬背……我提出的目標是努力使學習成為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的精神生活才有助於兒童的發展,有助於豐富他的才智。”[32]蘇霍姆林斯基堅信,智力、情感是知識的種子成長為智慧的肥沃的土壤。蘇霍姆林斯基從3個方麵說明了精神生活的含義。
第一,從全麵發展的角度看,人的精神生活意味著在積極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發展和滿足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麵的興趣。
第二,從發掘人的天賦才能的角度看,學校的精神生活應該創造充分的條件去發展每個學生的個人特長,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展示、表現、確立其力量和創造才能的場所。
第三,從智育的角度看,學校的精神生活表現為與必修課程無直接關係的各種智力興趣的激發、發展和滿足,表現為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智力財富在集體中的交流。
他提出了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貫徹的幾個原則:
①情感與思維相伴而行,情感推動思維,思維推動情感。
②情感與意誌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③自信心與道德尊嚴感相互作用,學校“最重要的教育任務之一就是使每個孩子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33]。
④利用情感遷移規律,發揮積極情感的作用。
在帕夫雷什中學,整個下午都由學生自由支配。學校為學生建立了各種各樣的滿足學生全麵發展需要的、能發掘每個人的天賦才能的課外興趣小組。蘇霍姆林斯基通過這些措施引導學生發展三項愛好:最喜愛的課外讀物、最喜愛的學科、最喜愛的勞動創造項目。
3.體育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體育是一個人得以全麵、和諧發展的最重要因素”。關於體育的任務,他認為,“這首先是關注健康……其次……保證人的身體發育、精神生活以及多方麵的活動能夠協調一致”。他明確指出,對兒童和少年實施體育,應有不同的任務和重點。兒童的體育主要是促進機體的正常發育和增強健康。而“在少年階段,他們身上所發生的生理過程與其精神生活和意識的形成有密切的聯係,並能深刻地反映一個人的未來,因此體育已經不能僅僅局限於身體的鍛煉與健康了,它還涉及人的個性的許多複雜方麵……”[34]必須增加充實智慧才能,培養道德情感、道德品質,發展審美修養,評價周圍世界和自我,培養對體力活動的熱愛等多方麵的內容。
健康教育是蘇霍姆林斯基體育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說:“對健康的關注——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們的精神生活、世界觀、智力發展、知識的鞏固和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們是否樂觀愉快、朝氣蓬勃。”[35]他對學生學習差的原因進行了多年的調查研究發現,85%的學生學習成績不良是健康狀況不佳引起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精神生活,尤其是腦力勞動的修養。高水平的腦力勞動修養來自對學生身體健康的、智力的和審美的多方麵的培養。他堅決反對死記硬背式的腦力勞動,認為這會導致青少年的身體發生病變;他極力主張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適當結合,以保證腦力和體力的協調發展。為了使學生有健康的身體,蘇霍姆林斯基采取了許多措施。例如,為學生創造有利於健康的綠色環境,增加學生戶外活動的時間,把大自然看成健康的源泉;製定有利於健康的飲食、勞動和休息製度;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教學和體育鍛煉。帕夫雷什中學的體育教學包括讓學生掌握衛生保健知識,體育教學的目的不是追求少數人的體育成績和個人記錄,而是著眼於全麵提高全體學生的健康水平。
4.美育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孩子從周圍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並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36]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個性全麵和諧發展體係中的美育實際上是一種“情感教育”。他要求“把道德情感、智力情感和審美情感緊密地聯係起來加以培養”,因為“個人對社會觀念的情感—審美態度越明確,道德情感就越深刻”[37]。
(1)大自然在美育中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是從發展感覺修養和知覺修養開始的。”[38]對兒童、少年來說,大自然的美就是培養這些修養的學校,它能培養細膩的知覺,而知覺的細膩又孕育了情感的細膩;大自然的美又是使思想變得崇高的源泉之一。他還強調,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要使少年在與大自然的交往中發展自己的智力”[39],大自然深化了孩子們的審美感知,而審美感知又激發了孩子們的求知欲,因為“少年的審美知覺越深刻,他的思想的飛躍就越有力,他就越渴望通過自己的思想去看到更多的東西”[40]。
(2)藝術在美育中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藝術,這是體現人的心靈美的時間和空間。……藝術能舒展人的心靈。人在認識藝術的價值的同時也在認識人身上的人性,提高自己以達到完美,並體驗快樂。”[41]
他認為,藝術進入少年的精神世界是從認識語言的美開始的,因此他十分重視語言的教育作用,認為“在一定的意義上語言是唯一的教育手段”[42]。他要求培養學生對語言及情感—審美色彩的敏感性,並把這種敏感性看成人的和諧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他指出:“對語言美的認識,在少年的心靈中孕育著高尚的自豪感、人的尊嚴感。”[43]他還認為,兒童、少年對語言情感色彩的認識,是他們“豐富的、真正的智力生活的開始”[44]。蘇霍姆林斯基還主張,“努力通過文藝作品去灌輸這樣一種思想:一個人要忠於勞動人民的崇高目標和理想。……使道德美成為完全是個人的、珍貴的、不可動搖的理想”。他確信,“對道德美的體驗使少年在心靈上得到升華……”使“少年比任何時候都深刻地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真正的人”。[45]
音樂也是蘇霍姆林斯基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音樂把人的道德的、情感的、審美的修養連接在一起。”[46]它是一種情感的語言,能表達語言所表達不了的人的感受的最細膩的色彩。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指出,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47],是“展現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對他人的愛,決心去創造美和確立美”。在音樂美的感召下,“孩子們信任地敞開了自己的心扉,他們的心靈對……人與人之間的細微的接觸變得很敏感,在人與人的相互接觸中反映出相互關心和體貼的關係”[48]。
蘇霍姆林斯基還認為,“繪畫和雕塑作品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情感—審美教育體係”,“是對少年進行智力教育、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的一種特別有力的手段……”。[49]繪畫和語言在美育中同樣是密不可分的。
此外,蘇霍姆林斯基還十分重視環境美、儀表美、勞動的美和人際關係的美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5.勞動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指出,沒有勞動的教育是片麵的教育,“勞動與智力發展、道德發展、審美發展、情感發展,身體發展之間,與個性的思想和公民基礎的形成之間,有著牢固的聯係紐帶”。脫離了德、智、體、美諸育的勞動,“脫離了創造、興趣和需求的勞動,脫離了學生之間的多方麵的關係的勞動,就會成為一種勞役……”[50]這兩段話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勞動教育是蘇霍姆林斯基全麵和諧發展教育思想體係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他提倡的勞動教育有3個目的。
第一是社會目的,即勞動要為社會創造財富,體現出經濟價值。這就要求學生具有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能力和願望;要求他們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技巧和必要的基礎科學知識,充分發揮和發展自己的天賦才能和興趣。
第二是思想教育目的,即通過勞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完善審美情操,使勞動成為人生樂趣的源泉,而這種“勞動的樂趣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51],是勞動教育最本質的目的。
第三是培養創造性勞動態度。創造性勞動是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理論的核心,是“道德修養的源泉”“精神文明的基礎”。創造性勞動有3個特點:
①用人的聰明才幹去豐富勞動內容,完善勞動過程,使勞動成為一種智力勞動。
②用新技術代替傳統的勞動方式,用機械化代替純體力勞動,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
③手腦結合。這種勞動教育能有力地促進學生的全麵和諧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教育對德育起著促進作用。他說:“勞動是道德的根源。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必須貫穿著尊重勞動、尊重勞動人民這根紅線,並在此基礎上樹立起對自己的尊重……”“勞動能夠成為人的和諧發展的基礎……勞動確立的公民感,連同認識、掌握世界所帶來的愉悅是非常強有力的情感刺激因素,能鼓舞人從事不輕鬆的勞動,而隻有當勞動不是輕鬆的時候,勞動才能夠起教育作用,教育的最為微妙的秘密之一,就是善於看到、找到、發現勞動的公民因素、思想因素。”[52]此外,勞動還能幫助學生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並讓人獲得創造的歡樂,就其實質而言就是促使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孩子們通過勞動實現了道德上的自我肯定,他們的勞動成果讓他們體驗到最初的公民自豪感。孩子們“用為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去衡量走過的生活道路。這種情感越深沉,對他人的公民責任心就越自覺”[53]。
蘇霍姆林斯基幾十年的教育實踐使他確信勞動教育能促進智育。“手能增長才智”[54],“兒童的能力和才幹來自他們的指尖。……來自手指的那些細小的溪流在補充創造性思維的源泉。……孩子的手越巧,就越聰明”[55]。蘇霍姆林斯基要求統一地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要求找到能發展智力和能力的勞動,能把人引入創造的境界中去的勞動,認為這是智育和勞動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
同時,勞動中激發出的自信、自尊和自豪感,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強大的情感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還認為,勞動對體育的促進作用在於勞動能培養健美的體魄、強壯的身體、優美協調的動作,勞動還能緩解少年神經係統的緊張,猶如“神經係統和心髒健康操”[56]。
蘇霍姆林斯基還竭力通過勞動去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促進審美教育。具體表現在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形成熱愛勞動的基本美德;用勞動去創造財富,創造美,陶冶人的心靈;在勞動中鮮明地體現人的相互關係的美,而這種美又能孕育集體中的每個人的心靈美。此外,勞動動作、勞動成果和產品本身也體現出美。
三、全麵和諧發展教育理論對教育科學的貢獻及其影響和評價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體係,具有辯證全麵、不斷創新的特點,深深地紮根於實踐,來自實踐,又在實踐中得到完善,因此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他的教育思想與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一脈相承,是在蘇聯普通教育理論發展、演變和完善的基礎上形成的,標誌著蘇聯教育理論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使蘇聯的整個普通教育理論更加完善,更富有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特色。他的突出貢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在培養目標上,把教育的社會功能與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功能辯證地統一起來,解決了二者的區別和聯係問題。他的教育理論始終把培養學生的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綜合實施德、智、體、美、勞諸育,把它們統一在總的政治方向和社會對人提出的要求上。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個人發展功能的結合點,就是保證個人的素質才能的充分發展。
第二,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中,正確確立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他把教育過程分解成3個組成部分:教師—學生—集體。他要求教師無論在品格修養還是知識閱曆方麵都應成為孩子們的不容置疑的權威。他反複強調師生之間要進行經常的精神交往。學生始終是蘇霍姆林斯基注意的中心。他主要考慮兩個方麵:一是每個個體(其性格、氣質、智力、興趣、誌願、情感等)的發展特點,二是孩子的發展所處的社會環境。關於學生自我教育的理論是他的重大創新,他的工作重點始終放在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內動因上。
第三,他建立了一個獨特的整體施教體係。這是由學校、家庭、社會構成的“整體施教係統”,由空間、時間、愛好構成的“創造活動係統”,由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構成的“師生合作係統”共同構成的為“全麵發展”教育服務的體係,全麵和諧發展教育思想滲透在這一體係之中。
第四,蘇霍姆林斯基在學校管理和領導方麵,為後人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堅定地認為並且身體力行地實踐了一個好校長應該是好的組織者。他把健全學校的行政組織機構,明確各部門的職能、權限和作用,看成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問題,把由教師代表、學校各部門負責人、家長委員會代表組成的校務委員會,作為學校的最高議事和決策機構。這充分說明了重視集體領導、重視發揮集體的智慧、堅持群眾路線、堅持發揚民主,是他辦學的重要指導思想。蘇霍姆林斯基還十分重視教育思想的領導。他把自己的教育信念轉化為全體教師的共同信念,為此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具體工作。蘇霍姆林斯基精湛的領導藝術和高超的管理才能,就在於他善於從千頭萬緒中始終把教育信念問題,作為學校領導工作的最重要的問題。
第五,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事業的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對教育理論的無窮盡的探索精神,為人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對教育理論的探索,不唯書不唯上,而是在親自試驗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賦予體現時代要求的新內容。他的理論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因此更有說服力,更有生命力。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為了他們的全麵和諧的發展,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把自己的整個心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獻給了孩子們,獻給了人民的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