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四節 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一、生平

巴班斯基(Ю.K.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蘇聯著名教育家,教學論專家,蘇聯教學科學研究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人之一。巴班斯基出生在羅斯托夫州的一個農民家庭。1949年從頓河羅斯托夫師範學院物理—數學係畢業後在中學當物理教師,其間在職進修並獲得教育科學副博士學位。後來調任羅斯托夫師範學院教育學教研室主任、副院長、黨委書記。他1971年成為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73年獲教育科學博士學位,1974年成為蘇聯教育科學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任該科學院附屬的高級教師進修學院院長,主持該科學院教育學理論和曆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開始擔任蘇聯教育科學院副院長,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髒病突發猝然去世。他生前還兼任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中央理事會會長、全蘇“知識”協會附屬心理學和教育學傳播委員會主席、蘇聯最高學位評定委員會教育科學評議會主席。

巴班斯基畢生致力於教育科學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起,他就以羅斯托夫地區的普通中學為實驗基地,潛心進行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理論的研究,形成了具有豐富內容和積極現實意義的、頗具新意的完整的教學理論,在蘇聯和世界各國引起了強烈反響。1972年問世的博士論文《教學過程最優化——預防學生成績不良的觀點》,就是在總結在羅斯托夫地區許多學校大麵積消滅留級現象、提高教學質量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撰寫的。在這之後,他又在該地區的兩所學校內進行了4年的教學實驗,根據實驗結果撰寫並於1977年出版了《教學過程最優化——一般教學論方麵》,這是一部全麵論述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奠基性作品。在這之後,他在莫斯科等地推廣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並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於1982年出版了《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方法論原理》等專著,他主編的《教育學》被列為蘇聯師範院校公共必修課教材。巴班斯基一生發表的著作有300多部(篇)。在他去世後蘇聯教育科學院編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獻》,以紀念這位為教育理論做出傑出貢獻的教育家。由於巴班斯基傑出的組織工作和學術研究成果,他被授予蘇聯教育科學界最高獎勵烏申斯基獎章和政府頒發的勞動紅旗勳章及各族人民友誼勳章。

二、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產生

(一)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

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產生,與蘇聯教育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和取得的成就直接有關。

第一,這一理論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片麵性。隨著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在蘇聯教育界中出現了一係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教育理論界,學者們爭相建立各自的教學論體係,對傳統予以否定;學者們誇大自己的體係中的新因素,對一些基本的教學論問題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論上形而上學相當盛行。以讚科夫為代表的各種教學實驗取得很大成就,但由於大部分研究者隻從某一方麵研究教學現象,導致了片麵性,隻能使一部分學生獲得較好的發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勞動教育問題。

第二,這一理論的提出是為了解決師生負擔過重的問題。1964年教改的重點是實現教學內容的現代化。由於不適當地強調了“高難度”和“高速度”原則,使社會對學校的要求與師生實現這些要求的實際可能性之間存在著差距,學生的學習負擔很重。又由於當時教學理論上的眾說紛紜,使在教學第一線的廣大教師無所適從,顧此失彼,造成教學過程的組織不甚得法,再加上對師生勞動成果的評價存在著嚴重的形式主義,使師生負擔大大增強,學生不及格現象大量出現。

麵對蘇聯教育理論界和教育實踐中出現的不正常現象,巴班斯基承擔起了創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曆史使命。他吸收新的和舊的教育理論中一切積極的因素,摒棄其中的消極因素,調解各個學派之間的緊張關係,綜合各學派中有關最優化研究的成果,予以提煉提高,最終形成了完整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體係。

(二)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產生的理論前提

第一,在教育理論方麵關於教學過程最優化問題的研究,許多學者已從不同的側麵進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為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創立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正如巴班斯基所說:“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理論,是教育學發展中合乎邏輯的一個階段。它直接以教育學先前所取得的成就作為依據。”[75]

第二,在探索教學過程最優化途徑方麵已有了大量的實踐,取得了寶貴的實驗成果。其中尤為突出的是蘇霍姆林斯基在他所領導的帕夫雷什中學的實驗。蘇霍姆林斯基雖然沒有使用“最優化”一詞,但他的全部教育活動都是在為學生探索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途徑。其他的實驗還有讚科夫的小學教學改革實驗,馬赫穆托夫總結的喀山經驗,等等。至於巴班斯基本人在羅斯托夫地區所進行的長期的教學實驗,特別是為該地區大麵積消滅留級現象所創造的經驗,更直接地為該理論體係的創立提供了實際材料。

第三,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借鑒了最優管理的一般理論,在蘇聯就是勞動的科學組織理論。該理論的主要原則就是最優化原則。巴班斯基還同時運用了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心理學等理論原理來構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基礎。

三、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一)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定義

巴班斯基把辯證的、係統—結構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體係的方法論基礎,其中,括整體觀、係統觀、矛盾觀、綜合觀、發展觀、真理的具體性,等等。這就是說,巴班斯基的理論把構成教學過程的所有成分、師生活動的一切內外部條件,看成是相互聯係的,在相互聯係中考察所有教學任務和完成這些任務可能采取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教學過程“最優化並非某種特殊的教學方法或方式”,而是科學地指導教學、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的方法論原則;“是在全麵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係統的特征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76],教師對教學過程做出的一種目的性非常明確的安排,是教師有意識地、有科學根據地選擇一種最適合某一具體條件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整個教學過程的模式,組織對教學過程的控製,以保證教學過程在規定的時間內發揮從一定標準來看是最優的作用,獲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必須指出,首先,在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理論中,“最優化”一詞具有特定的內涵,它不等於“理想的”,也不同於“最好的”。“最優化”是指一所學校、一個班級在具體條件製約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學生和教師在一定場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77]。最優化是相對一定條件而言的,在這些條件下是最優的,在另一些條件下未必是最優的;過去或現在看來是最優的,現在或將來看來就未必是最優的。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理論充分體現了辯證法的靈魂——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

第二,巴班斯基指出:“教學反映著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辯證統一。因此,教學過程中應予以最優化的參數本身是雙方麵的……教學過程最優化不僅要求科學地組織教師的勞動,還要求科學地組織學生的勞動。”[78]

第三,巴班斯基認為,教學過程最優化不是具體的方法,“而是教師工作的一項特殊原則,是解決任何教學教育任務的一定的工作方法,專門用於在規定時間內(盡可能在較少的時間內)以較少的精力取得當時條件下盡可能最大的效果”[79]。這裏,巴班斯基把效率和效果結合起來考慮,要求在一定的具體條件下,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

(二)評價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基本標準

評價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基本標準有兩條:效果標準和時間標準。

效果標準是指,每個學生在教學、教育和發展3個方麵都達到他在該時期內符合其最近發展區的實際可能達到的水平(但不得低於規定的及格水平)。這條標準包含3層意思。第一,要從學習成績、品德修養、智能發展3個方麵全麵衡量效果;第二,評價效果要有客觀標準,這就是國家規定的教學大綱;第三,評價要依據具體條件和實際可能,強調的不是現有的實際學習可能性,而是最近發展區內的實際學習可能性。時間標準要求教師和學生都遵守規定的課堂教學和家庭作業的時間定額。把這兩條標準具體化,可以把教學過程最優化的評價標準規定為:

①在形成知識、技能和技巧的過程中,在形成某種個性特征、提高每個學生的教育和發展水平方麵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

②師生用最少的時間取得一定的成果。

③師生在一定的時間內花費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

④為在一定時間內取得一定成績而消耗最少的物資和經費。

教學過程最優化可分為總體最優化和局部最優化。總體最優化要求以綜合地解決教學、教育和發展任務為目標,以效果和時間、精力、經費等的最低消耗作為衡量最優化的標準,要求學校領導、全體師生、家長共同完成最優化任務。局部最優化是根據總體目標的一部分或按照個別標準進行最優化。

總之,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就是把社會的具體要求與師生的具體情況、所處的環境和正確的教學原則結合起來,製訂最佳的工作方案,靈活而堅決地予以實施,從而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方法體係

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方法體係是指相互聯係的、導致教學最優化的方法的總和。這一方法體係由教師的最優教授方式和學生的最優學習方式兩部分有機地組成,它既包括教學過程的5個基本成分(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效果),又包括教學過程的3個階段(準備、進行、分析結果);既包括教師的活動,又包括學生的活動,強調師生力量的協調一致,從而找到在不加重師生負擔的前提下提高教學質量的捷徑。該方法體係包含以下8個基本方法,實現了社會的、心理的、控製的三方麵因素的統一。

1.綜合規劃學生的教學、教育和發展任務,注意全麵發展

巴班斯基通過深入研究,為廣大教師擬定了綜合規劃任務的程序。教師首先要認真鑽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周密考慮學生在學習某個課題時可能完成的教學、教育和發展任務。然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業程度、教育水平和發展水平去具體確定任務。接著教師要比較各種任務的意義和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從中確定主要任務。最後,教師確定每堂課的“最高任務”。按這樣的程序綜合設計和具體確定教學任務,就能同時完成多項任務,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學生要領會教學任務並在自己的活動中積極地予以實現,還要考慮自己的可能性提出補充性任務。

2.深入研究學生,具體落實任務

巴班斯基提出要研究學生實際的學習可能性。實際的學習可能性是指以個性為中介的、決定具體的個人在學習活動範圍內潛在的內部和外部條件的統一。內部條件包括:個人接受教學的能力、思維、記憶等基本過程和屬性的發展程度;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學習勞動的技能和技巧;對個人的工作能力有特殊影響的身體發展因素;個人的學習態度;對學習有特殊影響的教育因素。外部條件包括家庭、文化環境和生產環境的影響以及教師、學生集體和教學物質基礎等的影響。為了更好地判明學生的實際學習可能性,必須有比較完整的研究學生的大綱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學生的方法。巴班斯基經過深入的實驗研究後提出了一份大綱。該大綱包括7個項目:學生參加公共活動的積極性和勞動創造性、道德修養、學習態度、學習認知活動的技能技巧水平、學習毅力、身體素質、家庭的教育作用。研究學生的方法包括觀察、談話、診斷性作業、研究有關文件、教育會診等。教育會診法是巴班斯基的創造。這種方法類似於醫生給病人看病,即在班主任的主持下,任課教師、校醫、家長代表等參加討論全班學生鑒定的會議。與會者充分發表意見,找到個別學生學習不良和行為欠佳的原因,確定用共同的力量去排除那些原因的方法。

3.依據教學大綱,優選教學內容,分出內容重點

這一方法以抓住活動的主要環節這個方法論原理為依據,並且考慮了心理學關於形成動力定型以及在一定的時間內能感受的課題和概念有一個最合適的可能數量的理論。巴班斯基提出了優選教學內容的7條標準:①教學內容的完整性;②教學內容的科學價值和實踐價值;③突出主要的、本質的東西;④教學內容必須符合各年級學生的可能性;⑤教材安排必須符合規定給該教材的課時數;⑥考慮教學內容的國際水平;⑦內容應符合當前教師的可能性和學校教學物資設備的可能性。

巴班斯基又規定了教師在優選教學內容時的工作程序:①深入分析教科書內容,判斷它能否完成特定課題的教學、教育、發展任務;②從教學內容中劃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質的東西;③考慮學科之間的協調;④按照分配給本課題的教學時數安排教學內容;⑤保證區別對待差生和優生。學生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主要的東西上,盡力掌握最本質的東西。

4.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合理的教學方法

巴班斯基把教學方法分成三大類。第一大類是組織和自我組織教學活動的方法;第二大類是激發和形成學習動機的方法;第三大類是檢查和自我檢查的方法。第一大類從傳遞和感知知識信息的來源方麵分成口述法(講述、講演、談話)、直觀法(圖解、演示等)和實踐法(練習、實驗、勞動等);從傳遞和感知知識信息的邏輯方麵分成歸納法和演繹法;從思維方麵分成複現法和問題探索法;從學習管理方麵分成學生獨立學習法和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法。第二大類分成激發和形成學習興趣的方法、激發和形成學習義務感和責任感的方法。第三大類分成口頭檢查和自我檢查法、書麵檢查和自我檢查法、實驗實踐檢查和自我檢查法。巴班斯基認為,每種教學形式和方法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有自己的適用範圍,實施教學過程最優化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方法。而且教學方法具有辯證統一性,各種方法互相滲透,師生從各方麵相互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階段的目的任務、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可能性和教師運用各種方法的可能性以及現有的教學條件來選擇教學方法,並對教學方法進行最優組合,配合運用。

5.采取合理形式,實行區別教學

對學生進行區別教學是教學過程最優化的一個重要方法,為此,必須把全班的、小組的和個別的教學形式最優地結合起來。區別教學不是簡化教學內容,而是對學生進行有區別的幫助。學生則應盡可能依靠自己的優勢方麵,提高自己的薄弱方麵。

6.創造必要條件

不為教學創造必要條件,教學過程最優化是不可能的。這些條件包括教學物質條件、學校衛生條件、道德心理條件和審美條件。這些條件有的由科學—教學法機關、國民教育機關來保證,有的由校長和教師來創造。

7.隨時調整教學活動

由於在教學過程中常會出現意外情況,需要迅速改變教學方法。教師善於對變化了的情況靈活地做出反應,這是教師掌握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重要標誌。

8.分析教學效率,確定最優速度,節省師生時間

這個方法要求根據最優化的標準,分析教學結果是否符合達到預定的教學任務的目標,分析時間的消耗量是否符合學校衛生標準所規定的時間定額。

以上8個方法構成了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完整的方法體係。隻有綜合運用整個方法體係,才可以認為真正實施了教學過程最優化。

(四)體現在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體係中的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

巴班斯基用係統論的觀點分析了教學的規律性,揭示了9條教學規律,又從中引申出11條教學原則。

①“教學過程有規律地受更廣泛的社會過程和社會主義社會需要的製約,特別受社會主義社會對全麵和諧發展的,能夠積極參加生產活動、科學活動、社會活動和文化活動的人的需要的製約。”

②“教學過程包含在整個教導過程,教養過程、教育過程和發展過程存在著有規律的聯係。”由這兩條規律引申出“教學目的性原則”“教學科學性原則”“教學同生活、同共產主義建設實踐聯係原則”。

③“教學過程有規律地依存於學生的實際學習可能性。”由這條規律引申出教學的“可接受性原則”。

④“教學過程有規律地依存於它賴以進行的外部條件。”從這條規律引申出“為教學創造必要條件原則”。

⑤“教的過程和學的過程在作為一個整體的教學過程中是有規律地聯係在一起的。”由此引申出“在教師發揮指導作用下,學生在教學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原則”。

⑥“教學內容有規律地取決於教學任務,教學任務則反映社會的需要、科學發展的水平和邏輯、實際學習可能性和外部的教學條件。”由此引申出“教學的係統性和循序性原則”以及前述的教學的可接受性、目的性、與生活聯係、科學性等原則。

⑦“激勵、組織和檢查學習活動的方法和手段有規律地取決於教學的任務和內容。”由此引申出“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和“依據教學任務和內容配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原則”。

⑧“教學的組織形式有規律地取決於教學的任務、內容和方法。”由此引申出“依據教學任務內容和方法,配合運用各種教學組織形式原則”。

⑨“在相應的條件下,教學過程諸成分的相互聯係,可以保證取得鞏固的、理解的和實效的教學效果。”由此引申出“教養、教育和發展效果的鞏固性、理解性,實效性原則”。[80]巴班斯基指出,隻有綜合運用以上教學原則,不低估其中任何一條原則,才有可能成功地解決現代學校的任務。

巴班斯基還為上述原則的實施擬定了更為詳盡的教學規則,形成了“教學規律→教學原則→教學規則”3個層次的、操作性漸強的控製體係。這是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重要特色。

四、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對教育科學的貢獻及其影響和評價

蘇聯教育理論界曆來重視對方法論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起方法論研究中的一個新特點就是注意到了各門學科之間以及每門學科內部日益加劇的分化與整合趨勢。學者們開始研究教育學與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以及與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和科學地組織勞動的理論的相互關係問題。巴班斯基把上述科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論研究中,尤其是成功地運用了辯證的係統方法,這是蘇聯教學論研究史上從未有過的嚐試。

巴班斯基在教學論方麵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他揭示了教學的動力來源於教學的“主導矛盾”,即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產生的對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技巧的需求,與學生為滿足這些需求所擁有的實際可能性之間的矛盾。第二,他強調了教學的職能還包括教育和發展。第三,他提出了教學規律→教學原則→教學規則這樣一個控製體係,提出了教學內容最優化的標準,擬定了方法體係及分類,提出了學生實際學習可能性的概念,強調把教學建立在這種可能性的最近發展區上。

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具有兼收並蓄的特點。他從辯證的係統—結構論出發,使發展性教學的所有研究成果都在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中占據恰當位置,通過教學過程最優化體現出發展性教學的最優效果。因此,盡管這一理論存在著優選步驟煩瑣、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等缺點,但仍然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理論體係。他的論文和專著在蘇聯被推薦為教學領導人員的函授教材和教育工作者的學習參考書,蘇聯教育部批準的高等師範院校《教育學》課程的教學大綱中列入了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許多學校成功地運用了他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他的著作被譯成了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產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