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毛澤東用鄉音押韻

毛主席的詩詞大體上押的是“平水韻”“平水韻”原為金代官韻書,供科舉考試之用,因為在平水刊行,故名。明清以來作“近體詩”者多以“平水韻”為依據,延用至今。,《西江月·井岡山》是個例外。

山下旌旗在望,

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

更加眾誌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

報道敵軍宵遁。

這首詞押的不是“平水韻”。當然也不是押的北方通俗韻文所用的“十三轍”。如果用聽慣“十三轍”的耳朵來聽,就會覺得不很協韻,“聞”、“重”、“動”、“城”、“隆”、“遁”,怎麽能算是一道韻呢?這不是“中東”、“人辰”相混麽?稍一捉摸,哦,這首詞是照湖南話押的韻。照湖南話,“重”音chen,“動”音den,“城”音chen,“隆”音len,“遁”音den,其韻尾都是en,正是一道韻。用湖南話讀起來會覺得非常和諧。在戰爭環境裏,無韻書可查,毛主席用湖南話押韻大概是不知不覺的。

毛西河說:“詞本無韻。”不是說詞可以不押韻,而是說既沒有官頒的韻書可遵循,也不像寫北曲似的要以具有權威性的《中原音韻》為依據,可以比較自由。好像沒有聽說過誰編過一本《詞韻》。張玉田謂:“詞以協律,當以口舌相調”,即隻能靠讀或唱起來的感覺來決定。既然如此,填詞的人在筆下流出自己的鄉音,便是很自然的事。

中國語音複雜,不可能定出一本全國通行,能夠適合南北各地的戲曲、曲藝的“官韻”。北方戲、曲種大部分依照“十三轍”。但即是“十三轍”也很麻煩,山西話把“人辰”都讀成了“中東”。京劇這兩道轍也常相混,京劇演員,尤其是老生,認為“中東唱人辰,怎麽唱也不丟人”。看來隻有“以口舌相調”,憑感覺。現在寫戲曲、曲藝,寫新詩(如果押韻)乃至填詞,隻能用魯迅主張的辦法:押大致相同的韻。寫“近體詩”的如果願意恪守“平水韻”,自然也隨便。

一九九〇年十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