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賞析
《邊城》可以說是沈先生的代表作。
故事很簡單。
茶峒有一個渡口,渡口有一條渡船。渡船不用篙槳,船頭豎了一枝小竹竿,掛著一個可以活動的鐵環,溪岸兩端水麵橫牽了一段竹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掛在竹纜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緣那條纜索,慢慢的牽船過對岸去。管理渡船的是一個老人。老人身邊有一個孫女,叫翠翠,還有一隻黃狗。
鎮筸有個管水碼頭的,名叫順順。順順有大小四隻船,日子過得很寬綽。他仗義疏財,樂於助人。河邊船上有一點小小糾紛,得順順一句話,即刻就解決了。因此很得人望,名聲很好。
順順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送。一個十八歲,一個十六。
兩兄弟都喜歡弄船老人的孫女翠翠。
翠翠愛二老,不愛大老。
大老因為得不到翠翠的愛,負氣坐船往下水去。船到險灘,擱在石包子上,大老想把篙子撇著,人就彈到水裏去。
大老淹壞了,二老儺送覺得大老是因為翠翠死的,心裏有了障礙。
他還是愛翠翠的。在和父親拌了兩句嘴之後,也坐船下行了。
大雷雨之夜,弄船的老爺爺死了。
二老還不回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是一個愛情故事,但是寫得很含蓄,很純淨,很清雅。
小說生活氣息很濃,不斷穿插許多過端午、劃龍船、追鴨子、新娘子、花橋等等細節,是一幅一幅的湘西小城的風俗畫。甚至粉絲、紅蠟燭……都呈現出濃鬱的色彩。
沈從文是寫景的聖手。他對景色似乎有一種特殊的記憶能力。他說:“我想把我一篇作品裏所簡單描繪過的那個小城,介紹到這裏來。這雖然隻是一個輪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欲浮凸起來,仿佛可用手去摸觸。”(《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如:
……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遊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時隻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人家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麵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與四周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麵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
沈先生不是一個工筆重彩的肖像畫家,不注意刻畫“性格”,他寫人,更注重人的神態、氣質。如寫翠翠: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麽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麵前的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邊城》是二十“開”淡設色冊頁,互相連續,而又自為首尾,各自成篇的抒情詩。這種結構方法比較少見。這是現代中國難得一見的牧歌。沈先生說這篇故事中“充滿了五月中的斜風細雨,以及那點六月中夏雨欲來時悶人的熱和悶熱中的寂寞”。我們還可以說這裏充滿了春秋兩季的飄飄忽忽的輕雲薄霧。《邊城》是一把花,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