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本時期小說
第一節 “革命曆史小說”
“革命曆史小說”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種重要的小說類型,其核心是塑造革命英雄人物,內容“主要講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講述革命在經曆了曲折的過程之後,如何最終走向勝利”[1]。長篇代表作品有《林海雪原》(曲波)、《紅旗譜》(梁斌)、《青春之歌》(楊沫)、《敵後武工隊》(馮誌)、《保衛延安》(杜鵬程)、《苦菜花》(馮德英)、《鐵道遊擊隊》(知俠)等,《黎明的河邊》(峻青)、《百合花》(茹誌鵑)、《七根火柴》《黨費》(王願堅)等屬於此類小說的短篇佳作。[2]“革命曆史小說”的故事,來源於中共領導下的工農兵在革命過程中的真實經曆,此類小說作者正是產生於這一群體中的“工農兵作家”。如《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在解放戰爭初期曾親自率領一支小分隊,深入牡丹江地區的林海雪原進行剿匪;創作《鐵道遊擊隊》的劉知俠,與魯南地區的鐵道遊擊隊曾一起戰鬥、生活過;《平原槍聲》的作者李曉明,在抗日戰爭時期是縣大隊的政委;《平原烈火》的作者徐光耀,是鋤奸幹事;《野火春風鬥古城》的作者李英儒是遊擊隊步兵團團長;《敵後武工隊》的作者馮誌本人就是抗戰時期冀中九分區敵後武工隊小隊長,當年曾屢立戰功,等等。這些從生與死的戰火硝煙中走出來的“革命者”,他們既是戰爭的目擊者,也是戰爭的參與者,對戰爭中民眾和戰士的生活與情感有著深切的體驗。工農兵作家們以自身經曆為基礎,用“正史視角”演繹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曆史,書寫革命英雄,期望通過再現革命曆史與鬥爭場景,寫出中國近代以來社會革命的“本質”,進而為新建立的社會主義製度提供合法性和真理性證明,為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的工農大眾提供精神資源和生活準則。
在“革命曆史小說”中塑造“革命英雄人物”不僅是時代政治的要求,也成為這一時期小說領域的創作風尚。《保衛延安》中的周大勇、《紅旗譜》中的朱老忠、《青春之歌》的林道靜、《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敵後武工隊》的魏強、《烈火金剛》中的史更新、《鐵道遊擊隊》中的劉洪等,成為“十七年”時期產生廣泛影響的英雄形象。
“革命曆史小說”對於“革命英雄人物”的塑造,具體是通過對人物在“黨的引導”下、經曆長期的“鬥爭考驗”、在獲得“人民信賴”的過程中,成長為信仰堅定、智勇雙全、品質高尚、大公無私的英雄。
一、“黨的引導”。革命英雄多是鄉村貧寒之子,遭受多種困苦與壓迫,兵荒馬亂無以為生。他們懷著不同的人生意願加入到共產黨領導的各級組織中,走上改造世界同時改造自我的道路。《林海雪原》中,偵察英雄楊子榮是貧農的兒子,十八歲那年,他家的牛因吃地主惡霸楊大頭祖墳上的青草導致家破人亡,楊子榮也險遭“斬草除根”的命運,後僥幸逃脫,脖子上卻留下大疤痕,“成為他永遠難忘的仇恨”。這既是他遭受殘酷迫害的有力見證,也是他不屈不撓、堅決革命的直接動力和緣由。他帶著對地主階級的血海深仇參加了八路軍,在黨的教育下,這位受苦人懂得了階級意識和政治理想,他開始認識到仇人“已經不是一個楊大頭,而是所有壓迫、剝削窮苦人的人,他們是舊社會製造窮困苦難的罪魁禍首”,他明確了自己肩負的重任,就是要把“剝削階級的根子全挖盡”,這是他的決心和誓言,小說真實地展現了他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曲折曆程。可以說,少劍波、楊子榮、劉勳蒼、欒超家、孫達得和白茹等草根民眾正是在黨的領導下經過革命戰火的熔鑄成長為具有“俠義”精神和堅強黨性的傳奇革命英雄。《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林道靜原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因反對家庭包辦婚姻,離家出走,當她為個人解放、個人前途奮爭而又屢遭挫折的時候,在黨的指引下,經過艱苦的自我改造和投身革命實踐,最後成為一個和工農群眾相結合的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以林道靜為代表闡釋了知識分子不平坦的道路抉擇和命運遭際:從反抗封建家庭、要求個性解放到謀求民族的解放和階級的解放,從同情勞動人民到為勞苦大眾奮鬥,從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戰士,而這種成長正是依賴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大多革命知識分子的必由之路。
二、“鬥爭考驗”。革命英雄的成長過程是曆經磨難的,但他們在革命信念的支撐下,不屈不撓,最終在黨的領導下,依靠群眾,發揮聰明才智,戰勝一切困難,在取得革命勝利的同時也收獲了英雄性格及情感的成熟。《紅岩》通過描寫許雲峰領導工人運動,江姐、雙槍老太婆開展華鎣山武裝鬥爭,成崗辦《挺進報》等革命故事,同時又以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館兩處國民黨特務的秘密監獄為背景,謳歌許雲峰、江姐、成崗等共產黨人在被捕後,麵對國民黨特務的嚴刑拷打、威脅利誘毫不動搖,依然堅守黨的秘密的高尚情操,展現了共產黨領導下國統區地下革命工作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紅旗譜》的主人公朱老忠經受了艱難的革命考驗,既有中國農民英雄俠義情懷的傳統性格,又洋溢著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家破人亡的慘劇,父輩精神的熏陶,走南闖北的經曆,艱難困苦的磨煉,使他比父輩有了更多的智慧和韌勁,鍛造出了強烈的階級愛憎和有勇有謀、既堅且韌的鬥爭精神。現實鬥爭的殘酷和黨的教育堅定了他永遠跟黨走的信念,最後由草莽英雄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先鋒戰士。《林海雪原》更是逆境重重,小說開始,凶頑殘匪就對包括少劍波姐姐鞠縣長在內的革命幹部和無辜百姓肆無忌憚地屠殺,少劍波等人“剿匪”的直接動力就是頑匪的罪惡行徑激起英雄們無比的仇恨。因此,少劍波領導的小分隊經受了重重考驗,無論是麵對凶殘的敵人,還是惡劣的自然環境,沒有絲毫的動搖、退讓、妥協,最終憑借共產黨人堅忍不拔的革命意誌和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精神,完成了黨所賦予的神聖使命。
三、“人民信賴”。無論是抗戰的“民族鬥爭”還是國共對立的“階級鬥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勝利”是與其所獲得的人民信賴與支持分不開的。《林海雪原》裏少劍波率領的36人小分隊,進入茫茫林海,首先發動群眾,當小分隊進入夾皮溝了解到群眾的生活情況後,小分隊全體人員,把自己的兩套襯衣襯褲脫給了群眾,自己穿著空心棉衣褲,繼續行走在剿匪的危險境地。正是關愛群眾,剿匪行動才會獲得人民支持。奇襲**山有蘑菇老人指點迷津,威虎山活捉座山雕有李勇齊的協助,林海雪原大周旋有青年獵手薑青山的配合等。正是依靠群眾的配合和幫助,剿匪戰鬥才能取得最後的徹底勝利。《敵後武工隊》中,武工隊長魏強率領十幾個戰士來到敵占區,為了在這個群眾基礎薄弱的地區站穩腳跟,武工隊按照黨的指示,首先打擊了群眾最為仇恨的幾個漢奸,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也使小分隊在群眾中間紮下了根,接著他又智取敵人炮樓,奪回了被敵人搶走的糧食,得到群眾進一步的支持。正是在群眾的支持下,武工隊取得了越來越多的勝利,有力地打擊了日本鬼子的囂張氣焰。《鐵道遊擊隊》是一部描寫傳奇抗日英雄比較成功的小說。鐵道遊擊隊在黨的領導下依靠群眾堅持抗日,搞洋行、打票車、扒鐵路、拆炮樓、撞兵車,采取種種秘密和神速的行動,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革命英雄對群眾利益的重視,已經不是傳統俠士的個人道德層麵上的救危扶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是為一個階級謀取利益,彰顯著先進階級的道德力量。鐵道遊擊隊緊緊依靠群眾,爭取中間勢力,建立了微山湖遊擊基地,牢牢控製住了鐵路兩側的交通線,保證了延安與山東、華中地區的安全來往,為全國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苦菜花》更是書寫了英雄們成功背後的群眾基礎,在母親的感召下,王官莊的女人們支持抗日工作,不僅在後方自覺地擔負起沉重的家務和生產勞動重擔,不聲不響地為革命站崗放哨,照料傷病員,紛紛拿出平時舍不得吃的東西慰問子弟兵,自己餓著肚子節省糧食,甚至從嬰幼兒的嘴裏擠出一碗米、一瓢麵獻給革命同誌;攻打道水據點前夕,冒雨把熱乎乎的包子送到戰士手裏。這些善良的群眾隻要知道你是八路軍戰士,雖然不曾相識,都會伸出援助之手。如漆黑的雨夜,白芸帶領衛生員緊急轉移傷員遇到河流,危急之中,茅草屋裏的一位十五六歲的小姑娘不顧天黑路滑,為戰士帶路,順利渡河。小說中認親的情節更是撼人心魄,為了掩護革命戰士,人民不顧自己親人的安危,紛紛領走革命同誌:母親置閨女女婿薑永泉於不顧,認了一位區中隊員做兒子;娟子也沒看薑永泉一眼,認走了“丈夫”王東海;花子為了保護革命幹部薑永泉而舍棄與自己相依為命的丈夫老起。
“革命英雄人物”的性格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分析:
一、建立信仰,擁有**。革命英雄人物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堅定的革命信仰:階級覺悟高,鬥爭性強,共產主義信念堅定,充滿革命樂觀主義,沒有個人私欲,為了無產階級革命信仰甘願自我犧牲。革命英雄們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這種充滿理想、信念堅定、堅忍不拔、勇往直前、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是值得我們繼承的。《林海雪原》集中地刻畫了解放軍戰士的勇敢、機智、頑強、樂觀和忠誠於自己信仰的精神。環境越艱難困苦,敵人越狡猾危險,就越顯出解放軍戰士的勇猛智慧;越是在情節最緊要的千鈞一發的關頭,就越顯示出革命戰士“渾身是膽”的大無畏的精神。解放軍戰士,為著自己的理想,更為著祖國的偉大事業——共產主義事業,在深山老林中戰鬥。對這些戰士來說,死,毫不可怕,鮮血,更是為著這一片他們深愛著的土地,為著他們那可親可愛的鄉親們所流的,它見證了一個個赤子之心,它的脈搏將永遠在這片鬱鬱蔥蔥的老林裏跳動。穿山風的狂卷,密集的槍林彈雨,都嚇不退他們,因為心中的革命信念支持著他們在狂風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後的勝利,折射出的那種對革命必勝的信念和樂觀情懷。《紅岩》中,黨的領導人許雲峰是工人出身,長期從事地下黨工運領導工作,有著豐富的鬥爭經驗。在監獄中與狡猾的特務頭子徐鵬飛麵對麵的鬥爭中,他沉著冷靜,巧妙地把敵人引入錯誤的判斷,保護了同誌和組織。這顯示出他非凡的膽識和過人的機智。尤其是他為了營救同誌,以頑強的意誌在潮濕陰森的地窖裏用手指挖通了石壁,把越獄逃生的通道留給了同誌們,自己則帶著對革命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英勇就義。《保衛延安》裏主人公周大勇是作者濃墨重彩塑造的英雄形象。作品通過一係列戰鬥和細節描寫,突出地描繪了他英雄性格的特征:對黨、領袖、人民的無限忠誠和偉大的獻身精神。聽到黨中央撤離延安,看到陝北的群眾倒在血泊之中,“慘烈的痛苦和憤怒煎熬著他的心”。強烈的愛憎、高度的階級自覺性成為他為人民奮不顧身、創造驚天動地英雄業績的強大動力。戰鬥中他總是主動請求承擔最危險、最艱巨的任務。在長城線上的突圍戰中,他身負重傷,帶著傷病員和疲憊不堪的戰士,被圍困在一個小山洞裏。麵臨絕境,他想的是怎樣“緊張地為自己階級的事業戰鬥下去”,終於率領戰士闖出險境。誠如團政委李誠所說,周大勇是一個“渾身汗毛孔裏都滲透著忠誠”的人。對於周大勇高昂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鋼鐵的意誌,勇猛、機智、沉著、靈活的戰鬥作風,作品有著淋漓酣暢的描繪。青化砭戰鬥,他衝鋒陷陣,個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蟠龍鎮攻堅,他智勇雙全,出色地完成誘擊敵人的任務;尤其是在長城線上,連隊陷入敵軍重圍,與主力失去聯係,他憑借堅定的信仰和對黨的忠誠,以無比的剛毅和勇猛,無比的機智和沉著,指揮戰士痛擊敵人。“十七年”革命曆史小說中所蘊藏的寶貴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崇高理想、豪邁**,都是我們民族前進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養料。
二、不怕困難犧牲,智勇雙全。革命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除了他們對黨和人民的忠誠,還有賴於他們麵對困難沉著冷靜,以超出普通人的智力、體力、應變能力而成為智勇雙全的英雄形象。如《林海雪原》《鐵道遊擊隊》《烈火金剛》等小說中,楊子榮在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的匪巢裏,憑借流利黑話,足智多謀而應付自如;孫達得六天六夜不休息而馳行六百裏,又二十四小時疾行三百裏,參加戰鬥;《烈火金剛》中主人公史更新在敵人包圍中,不慌不忙,力殺四敵,最後自己安然逃脫;肖飛在敵占區買藥、除奸,如入無人之境;《鐵道遊擊隊》中劉洪等人扒火車如履平地、搞物資、端洋行、穿著敵人的衣服逃出險境,樣樣得心應手。《林海雪原》中,楊子榮是一位經驗豐富、智勇雙全的偵察英雄。通過他智識小爐匠;化裝成土匪胡彪,隻身打入匪巢,初步取得慣匪座山雕的信任;又一次次戰勝敵人的陰謀,特別是舌戰小爐匠、活捉座山雕、與戰友裏應外合智取威虎山等一係列富於傳奇色彩的英雄壯舉,成功地表現了他超人的智慧和勇敢,揭示了其崇高的精神世界。為了成功打入威虎山,楊子榮苦練江湖黑話,喬裝打扮成匪徒胡彪,隻身闖入虎穴,以一張從敵人手裏繳獲的聯絡圖,得到了老奸巨猾的“座山雕”的初步信任。接著,匪徒們用黑話拷問他,以鄭三炮和“蝴蝶迷”的私事盤問他,又用突然的軍事演習來考驗他。這些變幻莫測的詭計,都被楊子榮那敏銳的目光所察覺,果斷自如地應付過去。特別是在同被他逮捕審訊過的小爐匠當麵對質的時候,他的身份即將暴露,處境十分危險,但他沉著鎮定,隨機應變,抓住對方弱點,經過一番舌戰,終於從精神上擊敗對手,並借敵人之手除掉了小爐匠,和趕來的小分隊裏應外合,一起消滅了敵人,取得了“險中求勝”的最終勝利。此外,小說中的其他傳奇英雄的曆險經曆也是有聲有色、曲折有致,如劉勳蒼在虎狼行走的密林中,獨擒刁占一,欒超家在天險鷹嘴石跨穀飛澗、登上**山,孫達得為取走楊子榮的情報而連續六天在雪地裏步行七百裏,高波在二道河橋頭的大拚殺等傳奇故事,都反映出革命英雄不怕困難犧牲、智勇雙全的大無畏精神。《烈火金剛》也刻畫了有勇有謀的英雄形象,如八路軍戰士齊英裝扮成鬼子大隊長,不但使外號叫“轉軸子”的解文華陷入了“迷魂陣”,而且也迷惑住了狡詐的何大拿。黨的領導人趙寶中帶領部隊消滅了搶先占領山頭的敵人之後,又把部隊從山頭上立刻撤下來,因為他知道敵人馬上就要用重炮轟擊山頭,這些英雄用自己的智慧和膽識一次又一次地戰勝了殘忍凶狠的敵人。作者通過對英雄人物的刻畫,譜寫了一曲中國人民英勇抗日的愛國主義的樂章,表現了中國人民那種必勝的堅定意誌和信心。
三、從小我到大我,公而忘私,終成道德楷模。朱老忠(《紅旗譜》)、魏強(《敵後武工隊》)、楊曉冬(《野火春風鬥古城》)、馮大娘(《苦菜花》)等革命英雄形象一時成為舉國傳頌的英雄楷模,成為人們學習和仿效的榜樣。《紅旗譜》成功地塑造了橫跨兩個時代的農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具有中國農民慷慨好義、濟危扶困、舍己為人、英勇堅忍的樸實品質,同時又具有強烈的階級愛憎和鬥爭精神,當他尋找到革命道路後,又有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對黨的無限忠誠。《敵後武工隊》通過以魏強為首的武工隊同日偽軍的複雜艱苦的鬥爭,從炮轟中閭鎮侯扒皮開始,接著寫獨膽英雄劉太生智鬥鬆田、賈正智殺侯扒皮、武工隊奇襲南關火車站、巧奪黃莊、火燒梁家橋,直到魏強等智擒鬆田、劉魁勝為止,起伏跌宕,極富傳奇色彩,突出地描繪了魏強、劉太生、賈正、汪霞等革命抗日英雄的動人形象,如戰士劉太生懷著為母親報仇、為鄉親報仇、保衛祖國的心情,驍勇善戰,屢次消滅日偽軍,最後寧死不當俘虜,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壯烈犧牲,顯示出他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女幹部汪霞則按照黨的指示,很好地開展各項群眾工作,深受群眾的信賴和愛戴,特別是在她被捕後的鬥爭中,充分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機智勇敢無所畏懼的品質,表現了她對革命事業的崇高信念和堅定的意誌。小說刻畫了革命戰士勇敢堅強的崇高氣度,讚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軍民在頑敵麵前那種百折不撓、剛毅不屈的高貴品質。李英儒《野火春風鬥古城》中的英雄特工更是堅守革命信仰忘我工作,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主人公楊曉冬對黨無限忠誠,對勝利有堅定的信念,把個人得失與生死置之度外。為了保證過路幹部的安全,他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親自護送出城,智鬥藍毛,取得了護送任務的勝利。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我黨幹部、地下工作者的智慧超群、機智靈敏、英勇果斷、冷靜沉著、大公無私、正氣凜然、寧死不屈的優秀品質。楊曉冬的母親在兒子的影響下也投身革命,最後在兒子麵前英勇犧牲,使人深刻感受到一位革命母親的崇高情操。這些革命英雄人物忠誠於革命信仰,對革命事業忠心耿耿,熱情勇敢,英勇不屈,具有高尚的革命情懷和道德情操。馮德英在《苦菜花》裏也飽含情感地塑造了以馮大娘為代表的英雄母親形象,深刻地挖掘出了中國革命女性的崇高品德和偉大人格,突出展示了她們作為母親、妻子默默奉獻、英勇犧牲的精神,為中國人民譜寫了一曲革命母親的讚歌,進而成為道德楷模。為了早日打倒日本鬼子,母親(馮大娘)讓年僅15歲的兒子參加八路軍,並不顧村子裏的流言蜚語讓女兒娟子也扛起槍,投身革命,而自己卻以日漸衰老的身軀隻身挑起全家的重擔。在女兒和薑永泉等其他共產黨員精神的感召下,母親也積極地投身於民族解放的鬥爭中,並且在鬥爭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一次敵人為搜索兵工廠,襲擊了王官莊,漢奸王柬之出賣了村幹部,母親也被抓住。敵人為了讓母親說出八路軍及兵工廠機器的下落,對她百般折磨,都不能使她屈服。最後,敵人把小女兒嫚子抓來,企圖以母愛摧毀母親的意誌。敵人把嫚子的嫩手指掰斷,母親心如油煎!盡管女兒的“哭聲像最鋒利的鋼針紮在母親的心上”,可是在嚴刑拷打和殘酷折磨麵前母親不屈不撓,沒有向敵人屈服。為了革命,母親將所有的痛苦生生咽下,隻字不提。黑夜裏,她抱著受折磨而死的嫚子,悲慟萬分。母親、花子等為了革命的利益,忍受著巨大的內心創傷獻出了自己的至親,趙星梅、蘭子甚至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
總之,革命曆史小說強調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浪漫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創造了一係列有著崇高革命精神的光輝英雄形象,他們有著威武不屈、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百折不撓、執著追求真善美的崇高英雄品質和堅定的共產主義政治信仰。可以說,作家們通過無產階級英雄形象的塑造建構起故事曲折、形象生動、語言通俗的革命英雄文本,作品洋溢著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和高昂的旋律。因此,英雄身上呈現的完美精神和理想人格給人們以深刻的教育,感召了無數青年為革命獻身,激勵了一代甚至幾代人為理想和信仰而奮鬥。但是,革命曆史小說也存在不足,作家回避了英雄人物的世俗人生,英雄形象塑造過於理想化、浪漫化,忽視了英雄作為人的複雜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