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1991

第935章 南方鐵建

字體:16+-

南港-粵城的高速公路全長410公裏,設計時速120公裏,全線為雙向六車道。

姚遠一行四人中途在服務區做了三十分鍾的停留,全程耗時五個小時。

他通過環城高速直接前往珠江新區,視察這個由南方實業、永安集團、法國沃德投資和百年地產四大巨頭牽頭打造的省城中央商務區的建設情況。

僅僅過去四年的時間,姚遠發現珠江新區的麵貌變化極大,讓他有一種穿越到了未來世界的錯覺。

高聳入雲的永安大廈是最明顯的標誌性建築物,這座高449米的建築物,同時也是粵城國際金融中心、總部大樓。

姚遠還記得,當時他提出將珠江新城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發展企業總部經濟的時候,俞永安立即決定在珠江新城修建全國第一高樓——永安大廈。

當時,深市已經建成了永安大廈,樓高三百多米,以一天三層的速度建成,一度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明星大廈。

俞永安本來是想建成之後用作永安集團的總部大樓來使用的,後來為了響應姚遠對珠江新城的定位,他把永安大廈改成了綜合寫字樓,一口氣租給了多家國外名企作為他們在華南地區乃至華夏大區的總部駐地。

就這麽著,永安大廈逐漸成了一個寫字樓品牌,專司為大企業提供總部辦公駐地等服務,是正兒八經的總部經濟的重要領域。

與永安大廈在同一條街上,還錯落有致地矗立著數十座樓高在200米以上的建築物,這條街被命名為金融街,是世界上建築物密度最高的街道之一。

此時,珠江新城金融街已經有一百多家世界五百強企業進駐,其中銀行等金融機構就有數十家,國際金融中心初具雛形。

肖雲放下車窗,胳膊搭在窗沿上,昂著脖子看密集的高樓大廈,左手抓著對講機感慨著說,“省城畢竟是省城了,咱們南港再怎麽發展也沒有省城更像大城市,就這條街的情況,像極了紐約華爾街。”

他是去過紐約的,對華爾街很熟悉,誰又能想到這麽個幾年前還是破敗國營糖廠的子弟居然去過美國去過紐約居然曾經和華爾街的金融大鱷們座談呢?

林小虎說,“兩個城市的定位不同。咱們南港的定位是工業,以重工業為主,發展港口經濟,也就是第二產業,省城的定位是第三產業,金融、商務、旅遊等,加上汽車製造、船舶製造這種高附加值的第二產業,比較綜合。”

姚遠朝林小虎豎起大拇指。

林小虎笑道,“我記得當年省城要走重工業發展的路子,阿遠提出了異議了,認為省城是曆史古城,應當以最大限度保護城市的曆史麵貌為主,以此大力發展旅遊業,再賦予高附加值的工業,定位為華夏華南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以取代香港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為奮鬥目標。後來省府采納了阿遠的建議。”

頓了頓,他理著思路說,“至於咱們南港,其實從咱們決定把春風集團以及核心企業的總部留在南港,三大產業基地放在南港,這個時候開始,南港在全國經濟上的地位就確立了下來,”

姚遠再一次朝林小虎豎起了大拇指。

肖雲說,“虎哥,說好了一起擺爛,沒想到你居然悄悄努力。我都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省城和南港兩個城市在經濟上扮演的角色。”

鐵鋒突然說,“南港的GDP超過了省城。”

二人悚然一愣,然後漸漸回過神來。

耳熏目染之下,鐵鋒知道了不少情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當然也會思考著這些問題,而且因為他身處在一個比較超然的位置來思考這些問題,偶爾會冒出那麽一句話,一針見血地點出了事情的本質。

是啊,南港的去年的GDP已經全麵超過了省城,是粵省當之無愧的大哥,同時也超過了四個直轄市,成為全國GDP第一的城市。

鐵鋒這一句話也終結了林小虎和肖雲之間的討論,因為他們突然意識到,此時的省城已經很難和南港進行比較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南港市委書記成為排名第三的省委副書記這一點,就能看得出來南港地區在全國經濟格局上的重要地位、領頭羊地位。

姚遠慢慢開著車沿著金融大街由南往北走,這條街全長三公裏,其中有一公裏的範圍內已經全麵建成,綠化和道路設施等基礎做得非常的現代化,路麵幹淨整齊,車輛行人各司其道,看著非常舒服。

往北走剩下的兩公裏範圍裏,雙向十二車道的街道兩旁是各種工地,施工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

四大巨頭在這裏砸下了50多億美元,帶動投資超過了200億美元,省城就指望珠江新城全麵建成之後獲得一個極其有利的GDP增長極,看看有沒有機會重返大哥的地位。

不過從深市當前的發展勢頭來看,省城要考慮的不是超過南港重返第一把交椅,而是保住當前的省內GDP第二把交椅的問題……

姚遠的思緒順著金融大街往北走,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粵南高速鐵路,即粵城通往南港的高速客運鐵路。

他問道,“小虎,粵南高鐵進展如何?”

林小虎想了一陣子才想起來,說,“全線施工有差不多兩年了,按照計劃,再有幾個月就能建成。對,前麵就是起點,粵城北站。”

高速公路還是太慢了!

因此,在粵南高速公路通車後不久,姚遠就提出了修建高速鐵路的想法,當時張副省長大力幫助南方實業成立了南方鐵建公司,獲得了相關的資質,然後通過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和南方鐵建修建省內的高速鐵路網。

合作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粵城-南港的高速鐵路。

這個事情能做成,省府花了非常多的心思,費了很大的力氣。鐵老大太強勢了,根本不給任何一個城市的麵積,連首都都拗不過鐵老大。

南方鐵建之所以能成立並且獲得相關資質,是借了當初保守派全麵圍攻南方實業這個民營龍頭企業的契機,是作為一種補償給了南方鐵建的相關資質。

手續和資質沒問題了不代表著就萬事大吉了,國家有政策,鐵老大不能和政策對抗,但是具體到落實這塊就是另一回事了。

省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提出將粵省鐵路建設這塊獨立出來,成立股份製公司,說白了就是要從鐵老大手裏把本省的鐵路建設和運營大權奪過來。

到底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麵說了,粵省就是負責探路的,負責摸石頭過河的,就是一塊大的試驗田。

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加上省府下了死力氣,這個事情總算是辦下來了,也正因為如此,粵南高速鐵路計劃才拖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

粵省鐵路集團成立之後,立即和南方鐵建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粵南高速鐵路開建,采取的合作方式與高速公路一樣,南方實業投資,南方鐵建建設,粵省鐵路集團運營。

這麽看,似乎錢都被南方實業賺走了,從名字就能看得出來,南方鐵建是南方實業的全資子公司,左手倒右手的事情。

其實不然。

南方實業現在根本不想自己動手幹了,投資就能獲利的情況下,誰也不願意再去搞一個實體。

但是省府希望南方實業搞一個鐵建實體出來作為總包,肖家炳提出,粵省鐵路集團和南方實業合資成立南方鐵建作為建設總包,但是省府沒有同意。

這種操作方式在今天看來是難以理解的,因為這對省府來說簡直是在送錢啊。

但是,在國內的高速鐵路這塊還是一片空白的情況下,高速鐵路怎樣建,連鐵老大都還沒有搞清楚,省府當然不會冒險出資參與成立合資公司。

不能說省府膽小謹慎,作為人民政府,把風險降到最低是必然的,這是為了財政安全著想,總比一些拿著財政的錢做各種冒險的地方要強的。

鑒於此,姚遠拍板決定,南方實業承擔最多最大的風險,提供一攬子服務,也就是說,南方實業出錢出力把高速鐵路建好之後,再交給省鐵路集團運營。

涉及引進高鐵技術問題,單靠省府顯然是很難的,而春風集團旗下的進出口公司是專門做高技術引進業務的,做起來是輕車熟路的。

一路聊著,不到二十分鍾就到了粵城北站,這是一個現代化的鐵路車站,是規劃中的粵城市的兩個樞紐高鐵站之一,另一個則規劃在了城南,一北一南。

姚遠沿著進站通道開上了出發大廳,一行人下車轉悠了起來。林小虎看到有工地的負責人警惕地走過來,於是便迎上去,出示了證件,道,“同誌你好,我是南方實業總經辦的,過來看看項目的進展。”

如果不出示證件表明身份,他們會被趕出來,工地重地不允許閑雜人等進入,工地的秩序是非常規範的。

林小虎不敢亮出春風集團副總裁的身份,用了以前的一個身份。春風集團成立之前,姚遠是通過南方實業控製其他公司的,總經理辦公室成員就是他的助手們,包括林小虎。

春風集團是有一套統一的證件係統的,做得非常正規,內置芯片,而且有防偽標識。

工地的小負責人看過林小虎的證件後,態度馬上謙卑起來。

林小虎查過了對方的證件之後,道,“我記下你的單位和名字了,不要報告不要聲張,我們看看就走。”

這個小負責人是南方鐵建的,聞言連連點頭,看見林小虎示意他忙自己的去,他就一步三回頭起走了。

南方鐵建作為總包單位,施工這些是可以分出去給其他公司做的,但是因為是國內第一條高速鐵路,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視,南方鐵建隻能耗巨資招了一批專業技術工人和一大批經過培訓的農民工,自己搞了一支龐大的施工隊伍。

此時的農民工都是年輕人,接受能力學習能力強。

按照總部集團的要求,所有進入春風集團及其子公司、控股公司工作的人必須要簽署勞務合同,也就是說是正式工,因此,南方鐵建搞了這麽大一支施工隊伍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根據會計師團隊的計算,這條高速鐵路是沒有什麽錢賺的。

姚遠不好走遠,也不好待太長時間,工地負責人很快就會知道這邊的情況,到時候免不了要驚動省城方麵,他匆匆地走馬觀花式地看了一圈離開了。

這會兒是下午的五點多,距離晚飯時間還早,姚遠索性直接驅車前往黃埔造船產業基地,去那裏看看,吃了晚飯之後直接趕往深市在做休整。

此行即是自駕遊,也是對自己在國內的產業的一次巡視,頗有一些“朕的天下”的感覺。

他學起了林威,拿起了筆記本和筆,把一些心得體會和對產業發展的思考寫了下來,在腦子裏形成一副產業發展規劃圖。已經1998年了,他不能隻是站在企業的高度看問題,而是要站在更高的位置,站在全國工業發展的高度。

他自認為這是他的曆史使命。

借助方向造船八百多萬噸的訂單,以黃埔造船廠為主,迅速形成了一個船舶製造基地,因為有曆史積累,這邊的發展勢頭呈現出比方向臨港工業園還要猛的樣子。

因為整個八十年代,南港當時的市府把本地區的經濟定位為以農業為主,走了整整十年的彎路,錯過了關鍵的起步發展的十年,哪怕有春風集團的強力支撐,依然是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成為姚遠理想中那個華夏南方最強大的工業城市。

現代農業是有搞頭的,南港地區也適合,因為有著大片良田,但當前搞現代農業是在和農民爭利,這個事不能幹。

說白了,目前至少在南港地區是還沒有具備發展現代化農業的條件,等到相當一部分農民轉化為農民工、城鎮工人之後,農村的常駐人口大幅減少了之後,發展現代化農業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華夏的農業人口太龐大了,在城市具備維持其中相當一個部分人口的生活之前,發展現代化農業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