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三節 沒有文字記載的教育思想

字體:16+-

所謂沒有文字記載的教育思想,是指沒有文字的社會中的教育思想。沒有文字的社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文字產生以前的社會;另一種是文字產生以後仍然與文明社會隔絕,處於相對落後狀態的社會。文字產生以前的社會的曆史,古人根據世世代代口頭相傳,有一些對遠古社會史的追憶。考古學、古人類學、古生物學、解剖學、分子遺傳學等眾多學科的新成就則進一步揭開了連古人也不知道的遠古社會的秘密。人類起源史的研究澄清了數不清的關於人類由來的怪誕神話,撕開了“造物主”的神秘麵紗。關於文字產生以後仍然與文明社會隔絕,處於史前階段的相對落後的社會,古代已進入文明世紀的人,對於當時周邊地區尚處於史前階段的居民的風俗習慣、社會狀況,曾有文字記述。例如,古代羅馬人對日耳曼諸部落的記述、中國古籍中對邊遠少數民族的記載,但是更大量的材料來自19世紀以來的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民族誌學者、旅行家、傳教士、航海家對近代尚處於史前階段的各人種、各部族的社會情況、生活習俗的親身調查、訪問和研究報告,如對美洲印第安人、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太平洋各島嶼和非洲等地一些原始部落的居民情況的調查和研究報告。我們現在對沒有文字記載的教育和教育思想的了解,主要是根據這一類材料。可惜的是,這一類材料涉及的大都是已經發展到較高水平,甚至已經受到周邊地區文明的某些影響,接近文明時代的邊緣,或已經開始從史前時代向文明時代過渡的社會。現在已難以找到尚處於人類社會初期的人種,更不用說正在形成中的人了。

一、人性觀的萌芽

人是教育的對象和主體。人是什麽,人性是什麽,這是教育思想中的根本問題。對人性問題的關注和討論、爭辯,在文明社會中貫穿於教育思想發展史的全過程。人性問題,也是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宗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如果有一個主題,能夠將哲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宗教學乃至經濟學、政治學等學術領域聯結起來,貫通起來,綜合起來,那麽,這個主題就一定是人性論。

在沒有文字的、處於史前時代的社會裏,人們已開始思考人性問題,他們試圖說明人的智愚和人性善惡的起源,而這恰恰是人性論討論的中心問題。數千年文明社會的哲人、學者關於人性的論辯,都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的。

史前時代的人已開始思考人的智慧、能力存在差別的原因,他們力圖解釋人的智慧和能力從何而來。太平洋中的美拉尼西亞人相信存在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他們稱為瑪納。瑪納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人通過宗教活動可以獲得這種瑪納,並據為己有。擁有瑪納的人,就會行時走運,其身價便提高,甚至可成為首領。有能力、有作為的人都是擁有瑪納的人。由此可見,美拉尼西亞人認為人的智慧、能力決定於某種超自然的外在力量,但是人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去獲取這種外在力量,使之為己所用。人在超自然的力量麵前並不是完全消極無為的。北美印第安人的蘇人則稱這種超自然的力量為瑪尼圖,此種瑪尼圖可以由父或母傳給子女,於是他們肯定了遺傳的作用。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亞人[19]也相信瑪納是一種特異的力或能,首領的超凡能力,他的神聖性,是源於他所擁有的瑪納,首領若不小心從事,便會失去瑪納。部落的強盛也是由於部落擁有瑪納。奴隸則不具備瑪納。在其他一些地區和人種中,瑪納也稱為奧倫達、瓦坎、瓦坎達。可見這是史前社會流行頗廣的一種人性觀。

人性論的另一方麵是人性善惡問題。人性是善、是惡或亦善亦惡?善惡自何而來?史前人類即已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並試圖找出答案。他們的答案是各式各樣的。綜觀各地各民族的傳說和神話,答案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性惡說

據希臘神話,宙斯為了報複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偷取火種,命令赫淮斯托斯造美女石像,給她豔裝打扮。宙斯給她注入惡毒的禍水,眾神都送給她一件危害人類的禮物,赫爾墨斯神把謊言、能說會道以及一顆狡黠的心靈放在她的胸膛裏。這個禍水給人類帶來了一切災難和不幸。宙斯給她取名潘多拉。她的性惡是神注定的,是不可更改的。

(二)或善或惡說

許多史前居民中流傳著關於本部落的“文化英雄”的傳說。“文化英雄”是各部落祖傳的禮儀、習俗、典製或成丁禮的創建者。“文化英雄”一般是一對孿生兄弟,一人代表善,另一人代表惡。易洛魁人中流傳的“文化英雄”是針鋒相對,各行其是的兩兄弟。一個崇尚善良,人、光明和一切有用之物都是他所建造的;另一個專施邪惡,一切危害人類者如毒蛇、猛獸、春寒冬凍、嚴冬酷寒,都出自此人之手。善者一切皆善,惡者一切皆惡。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亞的“文化英雄”也是一對孿生兄弟,一個聰明,另一個愚拙;一個致力於創造,另一個專事破壞。另一些地區的“文化英雄”實際上是該部落崇拜的圖騰。有的“文化英雄”是半人半獸,有的“文化英雄”是動物。

在希臘神話中,也有善惡對立的傳說。據說,有兩種“不和女神”,一種不和女神天性殘忍,專事挑起罪惡的戰爭和爭鬥;另一種不和女神則對人類友善,刺激怠惰者勞作,因為一個人看到別人因勤勞而致富,就會變得熱愛工作。神世界隻是人世界的幻影,善神和惡神不過是罩上了靈光圈的善人和惡人。

由上可知,史前時代的人已經將人類分為兩類:善人和惡人。善人有益人類,惡人危害人類。善人和惡人的鬥爭構成人類曆史的一幅生動的圖畫。善和惡都是預定的,是不可更改、不可轉化的,因而善惡的對立是永恒的。

(三)亦善亦惡說

據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用水和泥土調和,按照天神宙斯的形象造了人形,又從動物的靈魂中攝取了善與惡兩種性格,將它們封入人的胸腔內。於是,人性中就既有善性,又有惡性,這也是神預設的。

上述關於人性善惡的三種觀點,基本上奠定了迄今為止的人性善惡理論的框架。在以後數千年的文明社會中,無數的哲人、智者都力圖探索人性善惡的究竟,他們的思想成就竟未能跳出史前人類的窠臼,這是令人吃驚的。中國古代的性善論、性惡論、善惡混論,早已存在於史前人類的頭腦中。至於普羅米修斯將善惡兩種性格注入人的胸腔之內的觀點,更是成為幾千年來西方名家以不同的形式一再重述的觀點。例如,柏拉圖認為人性中既有理性,又有“野性”“獸性”“多頭怪獸”“獅性”;亞裏士多德認為人有理性的靈魂和動物的靈魂;施達克認為人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禽獸。甚至恩格斯也不得不說:“人來源於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隻能在於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於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20]人身上既有人性,又有獸性,也就是既有善性,又有惡性,這已經由普羅米修斯注定了。後世的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學家都不過是按照普羅米修斯的節拍吟唱人性的頌歌。在人性論這樣抽象的理論問題上,史前人類的思想竟能達到如此深刻、如此成熟的程度,真是令人敬佩。摩爾根說得好:“近代文明吸收了古代文明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並使之麵貌一新;近代文明對人類全部知識的貢獻很大,它光輝燦爛,一日千裏。但是,其偉大的程度還遠遠不能使古代文明暗淡無光,並使它淪於不甚重要的地位。”[21]

二、人生觀教育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逐漸形成時期。人的一生應怎樣度過,人生應有什麽理想,應追求什麽目標,走什麽道路,這些問題是人生觀教育的內容。史前人類已注意重視在青少年的人生觀形成時期進行人生觀教育。他們將兩種人生觀、兩條道路、兩種前途擺在青少年的麵前,教育他們堅定地選擇正確的道路,避免危險的道路。這種教育是通過神話的形式進行的。

據希臘神話,古代著名英雄赫拉克勒斯在青年時代思考人生的道路時,在他的麵前突然出現兩位女神,其中一個是幸福女神,被人稱為輕佻女神。她儀態萬方,雍容華貴,謙和有禮,濃施脂粉,對赫拉克勒斯說,如果你選擇我做你的女友,我可以領你走上一條最舒服的生活道路,你可以享盡生活的樂趣,一生沒有煩惱和不平,不用參加任何戰爭,不用操心買賣的事,隻是享用美酒佳肴,睡在溫暖柔軟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用從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盡情享用別人的勞動成果,享不盡榮華富貴。

另一位是美德女神。她對赫拉克勒斯說,如果你選擇我指引的道路,你將成就一切世上的善事和大事。我不能保證你享受榮華富貴。一切收獲都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應當敬奉神祇,為朋友做好事,為國家服務。有播種才有收獲,要想贏得戰爭,就要學習戰爭的藝術;要想保持矯健的體魄,就應該通過艱苦的勞動使它強健。

於是,幸福女神和美德女神展開了激烈的爭辯。美德女神對幸福女神進行了嚴厲的申斥:你沒有一點美的東西。你不饑而食,不渴而飲,讓你的朋友通宵暢飲,白天酣睡,多少美好時光白白流逝。他們在年輕時花天酒地,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到年老時,愧對過去的時間。你將遭到諸神的唾棄,為善良的世人所不齒。

赫拉克勒斯在對比了兩條道路後,經過思考,最終選擇了美德的道路,成就了赫赫功業,成了全希臘著名的英雄。[22]

古人通過類似的神話故事對青少年進行人生觀教育,指引他們沿著美德女神指引的人生道路,樹立崇高理想,胸懷大誌,艱苦創業,成為有益於人、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兒童觀

史前時代的人對兒童的珍愛、愛護,使文明時代的人深感慚愧。羅伯特·路威(Robert Lowie)在《文明與野蠻》一書中記述了各地區各人種愛護兒童的動人事例。

在多年的南美旅行中,諾登瑟德子爵隻看見過一回印第安人父母打孩子。一個倔強的女孩子,在小腿、臀部和背脊上挨了輕輕三下。格林納爾博士研究平原印第安人幾十年。他說,印第安人從來不鞭撻他們的孩子……有時候,孩子哭鬧不休,母親慪氣,也隻拉住他一隻臂膀推兩下,我從來沒有看見父母責罰兒童這樣的事情。[23]

因紐特人對孩子無不疼愛。孩子哭著要求的東西,倘不給他,這在野蠻人心中便是冷酷無情。體罰是難得有的,有些部族裏頭簡直從來沒有用過。和爾姆船長關於愛斯基摩兒童的記述寫道:兒童無拘無束地長大,他們的父母說不出怎樣疼愛他們,無論他們怎樣倔強,從來不責罰他們。盡管這樣溺愛,那些小孩卻長得性情很好……兒女長大以後,對於年老的父母非常敬愛、體諒,常常犧牲自己的利益來孝順父母。[24]

因紐特人之所以如此疼愛兒童,是由於他們相信人死以後靈魂可以轉世,人死以後的靈魂往往依附在孫輩身上,待孫輩長大以後,祖先的靈魂便離去。因此,任何一個兒童身上都依附著祖父母或先祖的靈魂。疼愛兒童,就是尊敬先祖。[25]其實,這不過是愛斯基摩人為疼愛兒童尋找或編造的一個理論依據而已。

阿肯巴人(Akambas)的特點是愛護兒童,尤其是幼小兒童。無論誰看見有人虐待兒童,都會衝上去護衛他,不管是誰的孩子。[26]

在馬來半島上,塞芒人(Semang)溺愛他們的兒女,從來不打罵。塞裏格曼博士在錫蘭島上看見一個維達族(Vedda)孩子使小性子,拿起一柄斧子投向他的父親,投中他的腿。父親生氣了,撿起斧子丟在林莽裏,但並不責罰那孩子。那孩子反而怒氣衝天,哭了起來。過了一會兒,父親又拿食物去哄他不哭。[27]

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初民社會的人如此疼愛兒童,拒絕體罰,而進入階級社會以後,世界各地都流行著體罰兒童的格言。古代埃及的格言是:孩子的耳朵是長在背上的,打他時才聽見。古代斯巴達的兒童以忍受鞭撻為勇敢堅忍並引以為榮,以哭泣為恥。西歐中世紀的格言是:學習就是在棍棒下生活。在17世紀至18世紀,英美各國的格言是:吝惜棍棒就毀了孩子(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中國古代的格言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中國的“教”字的右邊竟是撲打的意思。盡管昆體良、洛克都力陳對兒童體罰的不良後果,然而,在20世紀的某些高度現代化的老牌民主國家,家長和教師竟然都讚成體罰。

教育思想上的這種荒唐,也許恰好證明了摩爾根的曆史觀的深刻性。摩爾根說:

文明人的成就雖然卓越偉大,卻遠遠不能使人類在野蠻階段完成的事業失色。野蠻階段的人已經自己創造並享有了一切的文明要素,僅字母文字一項例外。對於野蠻人的成就,我們應當就其與人類整個進步過程的關係來衡量;可能我們不得不承認,從相對重要性而言,他們的成就超過了後人的一切事業。[28]

史前時代的兒童觀,在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在維多利諾、誇美紐斯、盧梭、巴澤多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教育思想史上的一股重要教育思潮。但是,史前時代的人劃不清溺愛與理智的愛的界限,這個缺陷直到文明時代仍長期存在。在獨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中國,對兒童溺愛的弊端更是普遍存在。

但是,在史前時代,並不是所有人種都熱愛兒童,相反的情形也大量存在。如有的部落輕易地殺死兒童,有的人種用各種恐怖的辦法恫嚇兒童。在成丁禮時,兒童、少年往往要經受各種野蠻的、殘忍的痛苦折磨。

四、人才觀

前麵說過,推動人去從事活動的一切,都要通過人的頭腦,人在勞動過程開始時,勞動的結果已經觀念地存在於他的頭腦中,在工具製造者的心中,先就有了一個他所要製造的工具的模板。這一原理在教育活動中也同樣是正確的。在沒有文字的社會裏,當原始人進行教育活動時,他們的教育活動所要達成的結果,即他們要把年青一代培養成什麽樣的人,這種“模板”已經觀念地存在於他們的頭腦中,他們是按照頭腦中的“模板”對原材料進行加工的。這個“模板”就是原始人的人才觀。

人才觀是曆史的範疇。把年青一代培養成什麽樣的人,這不決定於任何人的主觀願望,而是決定於曆史條件,決定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文化水平、社會提出的需要和可能。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單個人的曆史決不能脫離他以前的或同時代的個人的曆史,而是由這種曆史決定的。”又說:“人們每次都不是在他們關於人的理想所決定和所容許的範圍之內,而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容許的範圍之內取得自由的。”[29]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關係決定著每個人能發展到何種程度,能取得多大自由。

原始人按照他們的人的理想安排教育活動。這種教育包括知識教育、倫理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和生產教育。

(一)知識教育

知識教育包括自然知識的教育和社會知識的教育。而這兩類知識都是與他們維持生存的需要直接相關的。

在漫長的冬夜裏,極北部的紅色皮膚人,口頭教育自己的孩子。他們使孩子們知道本地動物的名稱,認識動物的性能,認識獵取的方法;教他們應該如何設置捕捉皮毛獸的陷阱。他們告訴孩子們如何利用鍬和刀,把樹皮造成獨木舟、雪車、雪靴等。[30]

認識與生活直接相關的動物、植物、季節的轉換、天氣的變化和預測都是為了提高人的生存能力。

原始人重視以社會知識教育年青一代。

對孩子們繼續不斷地講述光榮的業績和他們祖先的軍功,以引起兒童的想象,指導他們走向光榮。在任何適宜的機會,總是告訴兒童們關於他們部落的仇敵,表示複仇是神聖的義務……[31]

利用貝珠帶進行社會知識和曆史教育,是北美印第安人的獨特創造。貝珠帶是沒有文字的曆史檔案和文獻記錄,它比結繩記事更進一步,用一串一串顏色不同的貝珠的組合,記錄著部落的章程和本部落曆史上值得記取的重要事件。隻有經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讀懂並宣講貝珠帶。當部落的首領去世、新當選的首領就職時,由專人在就職群眾大會上展示並宣講貝珠帶,以便對新當選的首領和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大會參加者進行曆史傳統教育和本部落的行為規範的教育。貝珠帶是沒有文字的曆史教科書和社會學教科書。摩爾根有詳細記載:

這些貝珠帶通過一位講解人就能把當年傳述給它的章程、條規和事例原原本本複述出來,隻有貝珠帶是這些章程等的唯一記錄。他們把紫貝珠串和白貝珠串合股編成一條繩,或者用各種顏色不同的貝珠織成有圖案的帶子,其運用的原則就是把某一件特殊的事情同某一串特殊的貝珠或某一個特殊的圖案聯係起來;這樣,就能對事件做出有係統的排列,也能記得準確了。這種貝珠繩和貝珠帶是易洛魁人唯一可以目睹的史冊;但是,它們需要一些訓練有素的講解人,那些講解人能夠根據各串或各種圖案將其隱含的記錄表達出來。[32]

讀解貝珠帶的是部落的一位首領或巫師,有時還給他配備助手。這些助手“也需要同這位首領一樣熟悉講解貝珠記錄。這位巫師在講解這些貝珠帶和貝珠繩的時候,就把(部落)聯盟形成的曆史原原本本地講出來了。他把曆史傳說從頭到尾全部複述一遍,遇到其中重要的部分就要引用這些貝珠帶中包含的記錄來加以證實。因此,推舉首領的會議也就成了一次教導民眾的會議;它使(部落)聯盟的組織、原則及其形成的曆史在易洛魁人的心中保持常新的概念”[33]。

如果說貝珠帶、貝珠繩是易洛魁人的無字的曆史典籍,那麽,講解貝珠帶、貝珠繩的首領或巫師便是易洛魁人的“史官”,是用曆史教導人民群眾的曆史教師。

(二)倫理教育

倫理教育的內容是逐漸複雜化的。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經有了簡單的社會聯係,這種聯係就必須以一定的行為規範加以約束,這就需要進行倫理教育。已經形成的人在組成氏族以前,就對兩性關係有了最初的限製,這種限製就是倫理。在氏族產生以後,倫理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熟悉作為氏族成員的權利和義務,這是參與氏族生活的必要條件。摩爾根將北美印第安人氏族成員的權利和義務概括為10項,這10項條規也就是“氏族法”。古希臘氏族成員的權利和義務也是10項。古羅馬氏族成員的權利和義務是9項。年青一代必須掌握這些規定,才能成為氏族的正式成員。氏族法的教育也就是文字產生以前的法製教育、公民教育、政治教育。

原始社會的人已認識到調節人際關係是保持社會穩定的保證,他們教育年青一代尊敬老人、服從長者、愛護兒童、尊重婦女、善待朋友、仇視敵人。這些規範成為以後文明社會普遍接受的倫理觀,並有了新的發展。例如,中國古代的儒家就規範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的關係,提倡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父義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朋友有信等,隻是將仇視敵人改成了“以直報怨”“不念舊惡”。北美印第安人的倫理觀、澳洲和太平洋各島嶼的原始居民的倫理觀,和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觀息息相通。這是不值得奇怪的,摩爾根的分析令人信服。他說:

人類的心靈,特別是人類所有的個人、所有的部落和民族共同具有的心靈,其力量的範圍是有限度的,因此,這種心靈的活動遵循的途徑是(而且必須是)彼此一致的,分歧很小的。在空間遠離的不同地區,在時間遠隔的不同時代,這種心靈活動的結果把人類共同的經驗連成了一條在邏輯上前後相連的鎖鏈。在這種人類經驗的偉大匯合中,仍然可以辨認出少許原始的思想根芽,那些根芽根據人類原始的需要而發展,經曆自然發展的過程以後,終於產生了如此豐碩的成果。[34]

摩爾根的這一深刻的理論觀點,當然不隻適用於倫理問題。文明社會乃至我們現代人的許多“文明成果”,都可以從遠隔萬裏的原始人中找到最初的根源。

倫理教育的另一內容是各種禁忌。各地區、各人種、各部落都各有其特殊的種種禁忌,是未成年人必須知道的。例如,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禁止氏族內部通婚;禁殺、禁食本部落的圖騰物種;有的部落則禁殺而不禁食;有的部落則禁食而不禁殺;有一些部落則規定在舉行圖騰崇拜儀式時,必須食用少量圖騰物種的肉,拒食和多食都不允許,以增進與圖騰物種之間的神秘親緣。

因紐特—瑪萊穆特人有一種習俗,姑娘初潮時,必須在室內獨自麵壁幽居40天,不得外出。因紐特人嚴禁混淆陸地狩獵和海上捕獵,兩者的獵物和用具必須嚴格分開,海豹肉和鹿肉嚴禁放在同一室內,嚴禁在同一日混食,獵鹿時不得穿獵鯨時所穿的衣服,如此等等。

此外,尚未參加男子會社、秘密會社的兒童、少年,不得窺知會社的秘密。有些部落有一些活動對婦女保密。原始人的各種禁忌不勝枚舉。

(三)健康教育

原始人已知道開展各種體育活動,以增進人的健康。北美印第安人的塞內卡部舉行部族與部族之間的球賽,每個胞族都挑選自己最優秀的球員,通常是每方6~10人,胞族的全體成員分列賽場兩邊觀看比賽,雙方各以財物做賭注,以賭比賽結果的勝負。比賽氣氛熱烈,雙方各為自己的球員喝彩。[35]

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根據世代的口頭傳說追憶了公元前13世紀,希臘人還沒有文字的時代體育活動的盛況。

據《伊利亞特》,在帕特羅克洛斯的葬禮後舉行的體育競賽項目有:駕駛戰車、拳擊、摔跤、投槍、賽跑、擲鐵餅、射箭、投擲。這些項目絕大部分仍然是今天奧運會的項目。涅斯托爾說,在為阿馬裏科斯王舉行葬禮時,競賽項目有拳擊、摔跤、賽跑、投槍、賽車等。[36]

據《奧德賽》的記載,法伊阿基亞人的體育競賽項目有快跑、跳遠、投餅盤、拳擊、摔跤、射箭、高拋圓球等。歐魯阿洛斯說,這些競技之事“如今到處盛行不衰”[37]。

體育活動不僅是正式競賽中的運動項目,也是人們休閑時的活動項目。例如,在奧德修斯家胡鬧的求婚者們在閑暇時“以嬉耍自娛,或投餅盤,或擲標槍”[38]。又如,“當阿喀琉斯在一旁生氣時,他的士兵在岸上消遣,投擲鐵餅、標槍、拉弓射箭”[39]。娜烏茜卡“和女仆們摘去掩麵的頭巾,玩起了球戲”[40]。

古代阿拉伯的兒童自幼學習搏鬥、賽跑、舉重、射箭、投槍、騎馬。有些部落中的婦女還和男子比賽武藝,使用同樣的武器和坐騎。

(四)藝術教育

澳大利亞考古學家伊恩·戴維森(Iain Davidson)和威廉·諾布(William Noble)認為藝術與語言之間存在緊密聯係,甚至藝術先於語言而出現。他們認為藝術表現是語言賴以發展的一種手段,不是語言使得藝術成為可能。藝術必定先於語言,或者至少與它平行出現,因此,最早的藝術在考古記錄上的出現,標誌了口頭語言的最早出現。[41]戴維森和諾布關於藝術先於語言或與語言同時出現的斷語可能隻是一種推測。因為語言在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發展時期即已出現,而最早出現的藝術品目前還隻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畫,例如,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穴的壁畫,法國拉·穆特洞穴的動物畫等。以後相繼在許多地區發現了洞穴畫。舊石器時代晚期是從34000年前到30000年前奧瑞納時期開始的,也就是說,考古學家們現在已知的藝術史最多為30000多年。藝術教育的曆史的開端不會早於這個時期。

當印第安人被發現時,他們的舞蹈已發展到很高水準。摩爾根說:

舞蹈是美洲土著的一種敬神的儀式,也是各種宗教的慶典中的一項節目。世界上任何地方的野蠻人也沒有像美洲土著這樣專心致誌地發展舞蹈。他們的每一個部落都有10~30套舞蹈;每一套舞蹈都有其專門的名稱、歌曲、兵器、步法、造型和服裝。某些舞蹈是所有的部落共有的,如戰爭舞。特殊的舞蹈是專有財產,它們屬於某一氏族或專屬於某一舞蹈社團,這種舞蹈社團可以隨時接收新成員。[42]

這種舞蹈社團,想必就是後來的舞蹈學校的前身。

唱歌、演奏樂器,在史前時代已是普遍存在的事實,它們或者與某種宗教儀式或禮儀相結合,或者單獨進行。詩歌的吟唱已盛行於史前社會。

在文字產生以前,藝術教育已成為對年青一代的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藝術修養已成為對人的起碼要求。

(五)生產教育

史前時代,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生產的產品除了艱難地維持最起碼的生活需求,沒有剩餘產品,因而當時還沒有產生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間的分工。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必須從事生產勞動,因此,每個兒童自幼就學習生產技術,受到生產教育。例如,在美拉尼西亞,“當兒童年齡稍長的時候,男子就教他們投槍,使用石斧、樹皮製的盾、棍棒,教他們攀樹、掘土……學習用網。這種實踐教育是很早就結束的,而且因為這種教育的內容很簡單,孩子們在技巧上往往並不遜於他們的父母”。[43]“有些負有教育責任的部落成員,應該使兒童認識生產,誰都不可以沒有生產的知識。”[44]

弓箭既是狩獵工具,也是作戰武器。恩格斯說:“由於有了弓箭,獵物便成了通常的食物,而打獵也成了常規的勞動部門之一。弓、弦、箭已經是很複雜的工具,發明這些工具需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較發達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時熟悉其他許多發明。”[45]因此,學習製造和使用弓箭,便成了年青一代的必修課。

平原印第安人的兒童很小便使弓弄箭,八九歲便學著射殺小鳥或兔子。當他射中第一頭鹿的時候,克洛人便舉行盛大的慶祝,他的父輩中就會有一位族人出來穿營走寨唱歌讚美他。[46]

澳洲的土著居民中,少年常常跟著父親去打獵,在實踐中學習打獵。

南非的黑人兒童從小學習造陷阱,守護將熟的禾穀,使用捕魚器,在河裏捕魚。女孩則學烹飪,粉刷牆壁,頭頂水罐等。

西伯利亞察克奇族的男孩到了能握刀柄的年紀,父親就教他雕木頭,用刀做兵器。到了10歲,男女兒童都要放牧冰鹿群,獲得處理動物的經驗。

通過生產教育,年青一代不僅學會了生產技能,也養成了勞動習慣,增強了駕馭自然的信心。

在文字產生以前,世界各地區、各人種、各部落或氏族,就一個人或某一小部分人而言,未必就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一貫的、充分自覺的教育思想體係。他們隻能根據當時當地的需要和可能,以及世世代代的祖先一點一滴地逐漸積累起來的老規矩、舊傳統對年青一代進行教育。需要和傳統勝於理想,現實重於未來。各地區、各人種、各部落或氏族在教育事業上各有其獨特的創造和特色,由於交往範圍的狹小和傳播工具的匱乏,各具特色的教育經驗難以成為人類共享的財富。例如,北美印第安人的舞蹈和貝珠帶便難以廣泛傳播。這種分散的、各自為政的局麵造成了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麵,如果我們將文字產生以前的人類社會看作一個整體,將各地區、各人種、各部落或氏族的教育經驗綜合起來,原始人所具有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想便躍然呈現在我們麵前。原始人的教育理想已經形成了後來文明社會的教育家所追求的全麵教育理想的雛形,智、德、體、美、勞五育的理論基礎已初步奠定了。沒有文字記載的教育思想已成為有文字記載的教育思想的胚胎。文明社會的五光十色、異彩紛呈的教育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的,不是神啟的,不是偶然出現的,它是人類在幾百萬年的艱難曆程中點滴積累起來的。瑞士學者克那本漢斯(Knabenhans)說得好:“唯那些物質文化最貧乏的部族,成就了許多我們認為最新的教育原理。”[47]

五、教育製度的雛形

在文字產生以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行之日久,便成了習俗,習俗固定下來,便是不成文的製度。古代盛行於美洲、澳洲、亞洲、非洲原始人中的教育製度就是成年禮(initiation)。

成年禮又叫成丁禮、入社式、成年式、加入式、戒禮或獻身禮。它是對兒童少年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係統教育,目的是造就年青一代,使他們充分具備成為正式社會成員的資格。現在還不能確切知道成年禮何時出現的。有的學者認為在前氏族社會即已有了成年禮,而現在所知的實行成年禮的社會大多屬於母係氏族社會乃至以後時期。

(一)進行成年禮的年齡,各地相差懸殊

東非堯人(Yao)的男孩的成年禮在8~11歲。中非俾格米人中的一支班布蒂人(Bambuti)的成年禮行於9~16歲的少年。南亞安達曼人的成年禮行於11~13歲。這些舉行成年禮的少年都沒有達到成年的年齡。

(二)成年禮進行的期限,各地亦不一致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中的成年禮往往進行數年之久,澳洲的另一些部落則隻進行數星期。東非堯人的男孩進行成年禮時要隔離3個月。南亞安達曼人的成年禮持續1~5年不等,女孩則更長。

(三)在成年禮期間,要對受禮者進行係統教育

澳大利亞一些部落要對受禮者傳授狩獵技術,使他們接受嚴格培訓和身體的磨煉。受禮者須遵守嚴格的禁忌和齋戒,不得與人交談,隻能用手勢和暗號,要與婦女成員隔絕,同時教以部落的行為規範、儀俗、傳說,教以尊敬長者、服從頭人。澳洲另一些部落對受禮者施以各種教練,教以打獵、宗教和道德教訓,告誡受禮者服從長輩,不得沾惹已婚婦女,和朋友共飲食,保守成年禮的秘密,不得私吃雄 alt="" src="../Images/image0150-1.jpg" /]、蜂蜜或其他珍品,這些食品是專供老年人享用的。美洲火地島人的成年禮對受禮者傳授各種秘儀、部落的道德規誡,如恭順長者,遵守風俗等。澳洲阿拉瓦部落的成年禮對受禮者授以行為準則,如不得追逐婦女,不得向狗投擲梭鏢,要恭順長者,不得與長者爭辯,不得違抗長者的命令,不得與同部落的兄弟姊妹鬥毆,回避表姊妹、堂姊妹,不得失去自製等。

(四)在成年禮期間,受禮者要經受各種殘酷的、痛苦的磨煉

毀門齒是盛行於許多地區的習俗。澳大利亞各部落、南非巴托卡人(Batoka)都行此俗。澳洲部落和中非班布蒂人有在受禮者身上切痕的習俗。此外,如在篝火上煙熏火烤、毒打、汙穢塗身、以可怖的麵具舞進行恫嚇、強使伏地、用鳥喙或野豬牙刮劃受禮者的胸脯、臂膊;頭癢時不得用手指搔頭,必須用管子喝水。女孩第一次月經**時要挨一頓痛打或禁笑、禁食肉。加利福尼亞南部印第安人將受禮者置於蟻穴上,任憑螞蟻叮咬。我國古籍中的《東夷傳》記載了古代韓民族的習俗:“諸年少勇健者,皆鑿脊皮,以大繩貫之,又以丈許木插之,通日歡呼作力,不以為痛……且以為健。”又雲:“其人壯勇,少年有築室作力者,輒以繩貫脊皮,縋以大木,歡呼為健。”梅根悟在《世界教育史》中引述這些材料時,將其歸之於古韓民族的成年式。[48]

(五)“死而複生”

古代許多部落在成年禮期間,用各種辦法使受禮者昏死過去,然後使他們“死而複生”,使之有脫胎換骨、隔世再生之感,從此變成一個完全不同的人。北美印第安人在成年禮期間通過種種手段,使受禮的少年求得“幻象”。他們須經受種種磨難,長期齋戒,離群索居,甚至使用麻醉劑,使其全神貫注,靜坐凝思。曆時既久,終至如癡如狂,獲得幻象,幻象中所見之物即是他終身的佑護精靈。托雷斯地區島民在成年禮期間,“始而將少年窒殺,繼而又使之複生”。加利福尼亞南部的印第安人在成年禮時,使受禮者飲用一種能使人酩酊大醉的飲料,這種飲料由本地所產的一種草釀成,叫作“托洛阿切”。受禮者飲用托洛阿切後,酒性發作,神智昏迷,朦朧中出現的幻覺即所見的幻象,就是他終身敬奉的對象。

(六)割禮

澳大利亞諸部落,非洲堯人、埃維人(Ewe),中非的俾格米人,古代希伯來人、埃及人、埃塞俄比亞人和阿拉伯人都有行割禮的習俗。所謂割禮,就是割去男孩**的包皮。有的部落女孩亦行割禮。割禮大都行於成年禮期間,但是古代希伯來人在男孩出生以後的第8天便行割禮,據說這是根據上帝的旨意。《聖經·舊約·創世記》第17章記載:“神又對亞伯拉罕說,你和你的後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約。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生下來第8日,都要受割禮”。但是,亞伯拉罕本人受割禮時已99歲,他是和他的13歲的兒子以實瑪利在同一天受割禮的。行割禮在許多部落被認為是由少年進入成年的標誌。斐濟的紀姆巴雷的土人說:“到接受割陰莖包皮的禮儀之前,對男孩是同狗以及其他動物一樣看待的。”[49]

(七)換名

印第安人由童年轉入成年時要換名字,一般在16~18歲時,由氏族的酋長廢掉換名者原有的名字,代之以第二個名字,並在部落會議上正式宣布。換名以後,就必須承擔成年男子的責任。有的部落將第二個名字作為對勇敢作戰者的獎勵。

(八)隆重的成年禮

澳洲一些部落的成年禮是全部落的集會,有的部落的成年禮則是幾個友好部落聯合舉行的盛會。成年禮一般與宗教儀式、舞蹈、唱歌相結合,有的部落還舉行穿戴特殊服飾和麵具的舞蹈,扮演各種神的形象,有的則與圖騰儀式結合進行。

有的學者認為古代黃種人沒有成年禮的習俗,這是不符合實際的。前述古代韓民族的習俗證明了黃種人中亦有此俗。此外,中國古代的冠禮,應是遠古時代成年禮的孑遺。直到近代,我國有的農村地區還有一種傳統習俗,男子結婚稱“做大人”,要換一個正式的名字以取代小名,正式的名字要用匾額大書懸掛在高牆上,這應該也是成年禮的遺風殘存。

對文字產生以前的這種成熟的教育製度——成年禮——的意義,應有足夠的認識。過去曾經認為,成年禮是一種考試,用以檢驗受禮者是否已經具備正式社會成員的資格。從成年禮的全部內容來看,它顯然不僅僅是“考試”、檢驗,還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係統教育。成年禮從8歲、9歲、11歲開始,持續的時間達數周、數月,甚至5年以上,成年禮必須伴以係統的培養、訓誡、鍛煉,這些都充分說明成年禮是係統的教育,而不僅僅是考驗。成年禮也可以看作文明社會中義務教育的前身,學校教育的胚胎,教育製度的雛形。它說明在文字產生以前,原始人的教育觀已發展到相當的水平。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成年禮是現代西方的寄宿學校,如英國的伊頓公學的原始形態。成年禮中進行的教育已經包含有智、德、體、美、勞五個方麵,它的意義遠遠不限於“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