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路德的生平與著作

字體:16+-

路德1483年11月10日出生於德國薩克森的艾斯勒本(Eisleben)。母親出身於一個望族家庭,其父因為是長子,按風俗必須離開富裕的父母家自謀生路而務農,不久棄農經礦,後又搬到路德的母親的娘家曼斯菲爾得一公職,逐漸成為擁有一定資產的礦主。路德從小受到嚴格的家教管束,要求敬神從父,按照父親的期望刻苦造就自己以躋身上流社會。

路德從7歲開始進拉丁學校讀書,受盡了體罰之苦。14歲得到機會進馬格德堡“共同生活兄弟會”辦的學校讀書。該校新的辦學思想和對宗教的虔誠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年後他又轉到艾森納(Eisenach)讀書,幸運地遇上一位優秀的文法教師,加上路德聰明好學,能言善辯,在文法、演講、作詩賦詞各個方麵都成績卓著。馬丁·路德17歲入愛爾福特大學學習,很快精通辯證法,把西塞羅等作家的著名典籍當作生活的訓示和寫照廣泛閱讀,喜歡思考事物的始末根由,1503年遵父願學習法律專業,1505年獲碩士學位。

但是,就在他的法律專業學習前程似錦的時候,他卻突然遁入奧古斯丁修道院做了一名乞僧。在經過兩年多的侍奉上帝的親身體驗後,他於1508年被推薦到威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ettenberg)主講《聖經》,以其深刻而虔誠的思想、清晰的思路、豐富的詞匯和充滿智慧的比喻,贏得了聽眾的喜愛,給年輕的威丁堡大學帶來了聲譽。1512年路德獲神學博士學位,並且被任命為神學教授。這段時期是他神學研究的輝煌時期,在他的新教思想體係中起核心作用的“因信稱義”學說,就主要是他結合清苦的乞僧體驗認識,深入進行神學研究,在不斷地用心傳道演講的過程中醞釀而成的。

把路德推向宗教改革舞台的直接導火索,是1517年他為了揭露教皇謊言兜售贖罪券的劣行,在威丁堡教堂門口貼出《九十五條論綱》而引起的強烈反響。各階層的人民覺得《九十五條論綱》道出了不滿羅馬教廷和教會統治的心聲,但使路德招來一係列的攻擊。用路德的話來說:“教會控訴我,羅馬教廷傳喚我,整個天主教會群起攻擊我一個人。”[2]這就迫使路德對一係列的攻擊進行回擊,他以《聖經》的權威對抗羅馬教廷的權威,領導了一場偉大的對人類曆史發生了深遠影響的宗教改革運動。隨後,發生了1519年的萊比錫辯論、1520年的在威丁堡教堂門口燒毀教皇的禁止詔令。更重要的是,在被逐出天主教教門,與羅馬教皇徹底決裂後,路德於1520年寫下了宗教改革的三大論著:《致德意誌民族基督教貴族書》《教會被囚於巴比倫》和《基督徒的自由》,作為指導宗教改革的思想武器。

1517年至1522年,路德的大量著作幾乎作為時代的先驅,代表了人民的心聲。路德的著述和著名演講,除《九十五條論綱》《致德意誌民族基督教貴族書》《教會被囚於巴比倫》和《基督徒的自由》以外,1517年他關於《沒有代表權就不納稅》的演講,使他成為全國性的人物。《奉勸全體基督教徒憐憫修女》《教士沒有妻子是多麽危險》《國家為何窮困》《基督受難和反基督者》《論世俗政權:對世俗政權服從的限度》(1523)等文章,立即被印成小冊子迅速傳播到全國和整個歐洲,受到廣大人民的熱烈歡迎。那時路德的演講或著作幾乎吸引了當時所有新的傳播工具,據記載,10年之內,12個城市的30架印刷機一有了他的演講稿之後,就立即把它們印刷出來。[3]

路德的新教理論在各階層人民中產生的強烈反響,也招來了教皇與世俗皇帝聯手迫害路德。然而,在整個民族的堅強後盾支持下,路德置生命安危於度外,應召出席了1521年4月的沃姆斯帝國會議,不畏強暴捍衛和闡述了他的新教主張,得到除皇帝等保守勢力以外的5000多名聽眾的歡呼愛戴,這是他作為一位宗教改革領袖形象的最燦爛一頁。

沃姆斯帝國會議後路德隱居在薩克森選侯的瓦特堡,開始把《聖經》直接從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翻譯成為德文,整部《聖經》的翻譯工作雖然一直持續到1534年才完成,而1522年9月出版的第一部分《新約全書》,立即為人們爭相購買,5000冊書一搶而空,12月不得不印刷第二次。由於路德新教改革的關鍵,就是以“個人通過直接研讀《聖經》與上帝交流”,來取代“教會作為人與神之間交流的唯一中介”,這就內在地決定了新教改革和新教教育改革必須一體兩麵地同步進行。因而,《聖經》的翻譯不僅是路德傳播新教思想的最偉大工程,是對神學和哲學研究的重大貢獻,也是路德對德國新教教育做出的最傑出貢獻。

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原來由教會控製的教育係統,也隨著教會勢力的倒台而百廢待興,路德針對這種狀況,非常重視新教教育的重建工作。他於1524年公開發表了教育論文《為基督教學校致德國市長和市政官員書》,提出宗教與世俗的二重教育目的論、國家辦學和普及義務教育主張;於1528—1529年編著了大、小《教義問答集》;於1530年發表《論送子女入學的責任》,進一步闡述了強迫義務教育的主張,以及組織路德派的教會頒布了一係列新教教育學校條例。

路德的新教與天主教的根本分歧隻在於罪民該如何贖罪,而不在於人是否生而有罪。因而,路德作為一位忠實的基督教徒,在本質上與現實社會的統治階層不可能格格不入,而是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因而,當1524—1525年的德國農民戰爭爆發時,以及由宗教改革運動帶來的動亂和激進的再洗禮派的廣泛傳播,鬥爭的焦點由反對羅馬教皇和爭取民族獨立轉移到反對國內世俗封建政權時,路德就站到了人民大眾的對立麵。他的一些文章,如《勸基督徒勿從事叛亂書》(1522)、《反對殺人越貨的農民》(1525)等,很清楚地表明了他反對農民起義的立場。

路德晚年仍然從事傳教、著述及組織新教教會的工作,直至1546年2月18日淩晨於艾斯勒本謝世。他一生留下大量著作,他在世時,《路德全集》的出版工作就在斷斷續續地進行。1883—1948年由魏瑪係統出版的《路德全集》達8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