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七章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字體:16+-

第一節 裴斯泰洛齊的生平和著作

約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具有世界影響的瑞士教育家、教育改革家。他為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學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精力。

裴斯泰洛齊於1746年1月12日出生於瑞士蘇黎世。裴斯泰洛齊五歲時,父親英年早逝,多虧善良的母親和一位忠心耿耿的女仆精心持家,才使家庭免於饑餓。

裴斯泰洛齊的童年有很多時間是在他當鄉村牧師的祖父那裏度過的。在貧困的農村,他目睹了衣衫襤褸的農民孩子,他目睹了在自然生活中朝氣蓬勃的孩子如何在紡織作坊的勞作中變得蒼白瘦弱。所有這一切震撼了他純真的心靈,“長大以後一定要幫助窮人”[1]的願望成了裴斯泰洛齊終生奮鬥的目標。

懷著對窮人的深厚同情,裴斯泰洛齊立誌改變不平等教育現象及令兒童身心衰弱的教育弊病的願望“就像一條奔騰的激流那麽孤獨而寂寞地向著那惟一的目標前進:消除苦難的根源”[2]。

中學畢業後,裴斯泰洛齊進入加羅林學院學習。在求學期間,他受具有人本主義傾向的一些教授的影響,如約翰·雅各布·波德默爾,受法國啟蒙學派的影響,反複探討了盧梭的《愛彌兒》《社會契約論》等著作。他通過自己辦的刊物《回憶者》發表文章,抨擊統治階級,揭露、譴責統治階級的醜行,要求政府進行民主改革,在瑞士建立合理的和大公無私的社會。政府借口裴斯泰洛齊是一篇譏諷政府文章的作者,將其拘捕,後因該文章的真正作者已逃往國外並暴露,裴斯泰洛齊才被當局釋放。

年輕的裴斯泰洛齊麵臨著多種職業的選擇。在讀了盧梭的著作後,他的理想傾向被“這美夢般的書籍”“激發到非凡熱忱的高度”。他說:“我把我的家庭、學校所受的教育,同盧梭對《愛彌兒》的要求做了比較,我便覺得我受的教育太不充分了。”[3]受盧梭的“回到自然”口號和重農主義的影響,轉而尋求“拯救農村,教育救民”的途徑,他開始了長達60餘年艱難的教育生涯。

裴斯泰洛齊首先建立“新莊”示範農場,繼而又開辦“貧兒之家”,轉向教育活動。他在斯坦茲,在布格多夫,在伊弗東進行教育和實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理論。伊弗東學校的實驗處於裴氏事業的輝煌時期。

裴氏一生經曆坎坷,事業艱難,精神感人。他為實現他的理想,為建立全新的教育製度和教育理論,進行了艱苦的奮鬥和不知疲倦的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在裴斯泰洛齊100周年誕辰、逝世20周年之際,瑞士當地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幾十年如一日為貧苦勞動人民的教育事業而獻身的偉大教育家,重建了裴斯泰洛齊的墓地,新碑上的銘文寫道:“這裏安息著亨利赫·裴斯泰洛齊,新莊和斯坦茲窮人的救星,布格多夫和伊弗東國民學校的創建者,一個人道主義教育家、基督徒、優秀公民和真正的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之人。”

裴氏一生不僅從事偉大的教育活動,而且還潛心研究教育問題。他撰寫的著作為世界教育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1780年,裴斯泰洛齊出版了《隱士的黃昏》,他把它看作將要寫的所有書的前言。這是一本以格言文體寫成的格言集,它包含了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的雛形。同年,裴斯泰洛齊的一部轟動一時的教育小說《林哈德和葛篤德》第一卷問世。此書是他的主要教育著作。這部書既是對新莊教育實驗的總結,也是他對未來教育的一種構想。此書為裴斯泰洛齊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在布格多夫新學校工作期間,裴斯泰洛齊完成了他的另一本教育名著《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該書於1801年10月出版。之後,裴斯泰洛齊聲名大振,蜚聲國內外。這本著作成為19世紀初等教育的經典之作,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1825年,伊弗東學院關閉之後,裴斯泰洛齊回到了他早年開始從事社會教育事業的起始地新莊,寫下了《天鵝之歌》和《生命歸宿》,反思和總結了他一生的教育工作、教育思想和經驗。

1827年2月17日,裴斯泰洛齊逝世於布魯克,享年8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