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邊沁論教育

字體:16+-

傑裏米·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是英國功利主義學派的創始人。他出生於倫敦一個富裕的律師家庭,幼年聰慧好學,有“神童”之稱。1755年入威斯敏斯特公學。12歲入牛津大學女王學院,3年後獲學士學位。後又入林肯學院攻讀法律,18歲獲碩士學位。

邊沁結束學業後,一度從事律師工作,但當時司法界的腐敗狀況令他不滿,不久便結束了律師生涯,主要致力於研究法理學和政治。他的代表作之一《道德與立法原理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於1789年出版,該書首次係統地闡述了功利主義原理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奠定了邊沁在功利主義倫理學和法理學領域的權威地位。此外,邊沁的主要著作還有:《義務論》(Deontology,2卷)、《行為的原動力》(Springs of Action)等。

一、功利主義倫理觀

(一)人性規律和功利主義基本原理

邊沁認為,趨樂避苦是人性的一條普遍規律,也是功利主義倫理學的基本出發點。對此,他在《道德與立法原理緒論》一書中做了充分的闡述。他說:

自然把人類置於兩個至上的主人——“苦”與“樂”的統治之下。隻有它們兩個才能夠指出我們應該做些什麽,以及決定我們將要怎樣做。在它們的寶座上緊緊係著的,一邊是是非的標準,一邊是因果的鏈環。凡是我們的所行、所言和所思,都受它們支配:凡是我們所做一切設法擺脫它們統治的努力,都是足以證明和證實它們的權威之存在而已。[4]

邊沁指出:

所謂功利,意即指一種外物給當事者求福避禍的那種特性,由於這種特性,該外物就趨於產生福澤、利益、快樂、善或幸福(所有這些,在目前情況下,都是一回事),或者防止對利益攸關之當事者的禍患:痛苦、惡或不幸(這些也都是一回事)。假如這裏的當事者是泛指整個社會,那麽幸福就是社會的幸福;假如是具體指某一個人,那麽幸福就是那個人的幸福。[5]

邊沁又指出:

功利原則指的就是:當我們對任何一種行為予以讚成或不讚成的時候,我們是看該行為是增多還是減少當事者的幸福;換句話說,就是看該行為增進或者違反當事者的幸福為準。這裏,我說的是指對任何一種行為予以讚成或不讚成,因此這些行為不僅要包括個人的每一個行為,而且也要包括政府的每一種設施。[6]

按照功利原則,凡能增進當事者快樂的行為,在道德上稱為“善”,在政治上則稱為“正義”,在法律上可稱為“權利”。

後來,邊沁感到“功利”一詞的含義還不夠明確,特別是它“不會使我們想到利益攸關的人的數目”[7],而道德原理隻有突出“人的數目”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有助於形成……是非的標準”。於是,他主張用“最大多數人的最大量幸福”一說來替代“功利”一詞,並把“最大多數人的最大量幸福原理”作為功利主義學說的最基本的原理[8]。所以,功利原則和功利主義又分別被稱為最大幸福原則和最大幸福主義。

至於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係,邊沁認為,社會利益就是“組成社會之所有單個成員的利益之總和”。因此,“不了解個人利益是什麽,而侈談社會利益,是無益的”。[9]這裏,邊沁提倡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社會利益,並試圖用英國思想家哈特利(David Hartley)的聯想主義心理學原理去協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邊沁認為,當人們在追求個人幸福時,由於觀念聯想的作用,也會關心他人的幸福。因為人們追求快樂,主要是追求快樂的數量,而這種數量和快樂的廣度有關,即和分享快樂的人數有關,享受快樂的人愈多,個人享樂的量也就愈大。因此,個人快樂量的增加是與社會幸福量的增加一致的,越是追求個人利益,增加個人的快樂量,則越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享樂人數,從而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量的幸福。

邊沁提出的功利主義原理是有針對性的。首先,它是針對封建的禁欲主義道德原則的。邊沁指出,禁欲主義原則

同功利原則一樣,也是根據任何一種行為看來趨向於增加或減少當事者的幸福為準,來決定對之褒貶的;不過方式正相反;這種原則之讚成行為是以它們趨向於減少當事者幸福為準的,它之反對行為是以它們趨向增加當事者幸福為準的。[10]

禁欲主義原則隻是統治者愚弄被統治者的工具,它“從來不曾,也從來不能為任何活著的人所堅持奉行。隻要讓地球上十分之一的居民堅持奉行它,不超過一天,就會把地球變成地獄了”。[11]其次,邊沁的理論是針對道德上的神學原則的。在邊沁看來,這種神學原則隻是教士們所信奉的道德原則,它

把一切都扯到上帝的喜悅上去。但什麽是上帝的喜悅呢?上帝又不跟我們說話,也不給我們寫信(他現在就不)。那麽我們怎麽知道他喜悅什麽呢?這實際上是:說這種話的人,自己喜悅什麽,就說上帝喜悅什麽。於是,所謂上帝所喜悅的(啟示除外)無非是、也必然是這個人(不管他是誰)自己所喜悅的。[12]

因此,這種神學原則就是虛偽的、騙人的。

邊沁的功利主義原理有幾點值得注意:第一,他力圖達到利己與利他相統一。因此,功利主義和一般的利己主義或純粹的個人主義不同。第二,他把社會利益解釋為個人利益的總和,即所謂“公益合成說”。這在理論上是說不通的。因為社會的共同利益和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是有區別的。社會雖然是由個人組成的,但是社會一旦組成就有了不同於某一個人利益、甚至違背個人利益的共同利益。集團、階級也是如此。例如,以資產階級為例,個別資本家的利益總是要盡可能少發工資、多獲利益,至於工人能否生存、能否養育健康的有一定文化的後代,他們是不予考慮的;但從整個資產階級來講,工人階級能否生存及養育有一定素質的後代,則是重要的,所以,從長遠和整體來看,必須在一定程度上限製工人勞動時間和提供必要的最低工資。

(二)道德估算原理

為了能具體貫徹自己所提出的功利原則,邊沁把數學計算方法引入倫理學,提出了道德估算原理,即通過對快樂和痛苦的數量進行數學運算或統計,從而判定一個行為的總的趨向到底是快樂還是痛苦。為了確定苦與樂的總量,邊沁提出了以下七個“價值因素”或“價值元”:(1)強度;(2)持久性;(3)確定性;(4)時間上的迫近性或遙遠性;(5)繼生性,即“苦樂之後隨之產生同類感受的機會,也就是樂後之樂、苦後之苦”;[13](6)純度,即“苦樂之後不產生相反感受的機會,也就是不產生樂後之苦、苦後之樂”;[14](7)範圍,“也就是苦或樂擴展所及的人數,或者換句話說,受苦樂影響的人數多少”。[15]而具體的計算則分不同類型,較為複雜。

邊沁的道德估算原理主要把快樂的數量作為衡量善惡的標準,但他忽視了快樂的質量。這一點後來在約翰·穆勒那裏得到了必要的補充。

(三)道德製裁

倫理學還往往涉及這樣一個問題,即是什麽力量或原因促使人們去遵守道德準則、又是什麽力量或原因約束人們不去違背道德準則?對此,邊沁認為存在著四種有關道德的製裁,也就是道德的約束力。

第一,自然的製裁。例如,一個人過有節製的生活,保持身體健康,則心情愉快;反之,縱欲過度,染上疾病,則會受到折磨。

第二,政治的製裁。例如,法律的製裁。

第三,道德或公眾的製裁。這類似於輿論的褒貶。

第四,宗教的製裁。例如,由於對上帝或教會的畏懼而不敢作惡。

邊沁以上所講的四種製裁都是外在的製裁。它的意義在於肯定了社會因素對於維持道德的作用;而它的不足是忽視了培養人的道德自覺性。所以,後來約翰·穆勒提出了要培養良心,即道德的內部製裁力。

總的說來,邊沁的功利主義倫理觀有一定的合理性,對於西方的道德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二、對教育問題的看法

邊泌曾在《優秀文摘選集》(Chrestomathia,1816)的標題下寫了許多有關教育的論文。另外,他的《論編纂法典與社會教育》(1817)一書也和教育問題有關。

邊沁是19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激進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和倫理上主張人的權利平等,要求社會改革,還把工人階級的教育看成是解放資本的一個必要手段。所以,他和國內的一些思想家,包括法學家布萊克斯頓(W. Blackstone)、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和約翰·穆勒等,一起大聲疾呼,要求給所有的人提供教育的機會。為此,邊沁也曾致力於縮短工時、製定和修改英國工廠法的鬥爭,以爭取使童工受到一定的教育。

在提倡初等義務教育的同時,邊沁還要求改革當時的中等和高等教育。例如,他曾在《優秀文摘選集》中提出創建一所以功利主義原則為基礎的新型中學的方案。這所中學是為中上層人士的子弟辦的。它提供一種百科全書式的教育,教學內容既有古典的東西,更有自然科學的知識和職業技術方麵的訓練。但這一辦學方案最終並未得以實施。在高等教育方麵,原有的牛津和劍橋大學已遠不能適應19世紀初英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是古典教育仍占統治地位,二是師生必須信奉英國國教),對此,出於科學進步等方麵的考慮,邊沁和詹姆士·穆勒等人一起當時大力支持在倫敦創辦一所新的大學。1828年,倫敦大學學院終於誕生,它和1831年成立的倫敦國王學院於1836年合並成立了倫敦大學。在籌建倫敦大學時,邊沁已年近80歲,故他並未親自公開參與有關創建工作的討論,但很可能參與了“幕後的討論”,實際上也曾給予了財政上的支持,並且倫敦大學的創辦者們具體“實踐了邊沁的許多思想”[16],所以,邊沁後被列為倫敦大學的“建校先驅”之一[17]。可以說,邊沁在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他的足跡,曾起了促進的作用。

邊沁是一名社會改造者。18世紀80年代在俄國旅居期間,他曾在其弟弟的協助下完成了他的監獄製度改革方案,這是他後來整個政治體製改革方案的一部分。邊沁設計了一種“圓形監獄”,主張廢除體罰,通過適當的勞動和教育去改造罪犯。他認為,應對罪犯進行必要的教育,包括基礎文化知識、宗教道德和生產技藝等方麵的教育,這樣,不但可以改變罪犯的精神麵貌,還可以使他們出獄後,能憑著自己的文化知識和一技之長,謀取正當的職業,改過自新。邊沁的計劃當時並未受到英國政府的真正重視,但卻受到了其他國家的關注。19世紀初,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在彼得堡率先建造了一座“圓形監獄”,1920年美國在伊利諾伊州也造了一座類似的監獄。為此,有人稱邊沁是“監獄製度現代化的先驅者”。[18]

邊沁還提出了許多有關教育工作的原則,例如取消體罰、讓學生自治等。

邊沁對19世紀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R. Owen)在蘇格蘭新拉納克的教育實驗也表示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