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新人文主義和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特點
一、新人文主義
何謂“新人文主義”?“新人文主義”與人們通常所說的“人文主義”相比,究竟“新”在何處?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人文主義這一曆史現象。“人文主義”這一概念是歐洲在“人文運動”(Gelehrtenbewegung)即文藝複興運動中產生的人文主義者所反映的新興資產階級的願望。人文主義者汲取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中積極、健康的因素,以便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形成新興資產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鳴鑼開道。人文主義者對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中的俗世性、思想自由、個性發展、探究精神備感興趣。他們崇尚人的價值,以對抗神權至上,主張接近大自然以取代牢籠式的經院生活,提倡以追求快樂的生活代替禁欲主義,以研究自然、揭露自然的秘密代替讀經。人文主義者號召回到希臘羅馬,以作為擺脫中世紀陰影的方便途徑。他們提倡從讀經轉向閱讀古代希臘羅馬的著作。人文主義者的新鮮、活潑、積極、向上的思想形成了對中世紀意識形態的有力衝擊,在封建主義的上層建築中開了一個缺口。
“新人文主義”這一概念一方麵與德國精神發展史緊密相連,但從另一方麵看也是整個歐洲人文主義運動在德國的具體表現。1700年英倫三島、法蘭西及尼德蘭文人對古希臘精神重新產生強烈的興趣時,不久在德國的“古代文化學”也應運而生。與舊人文主義運動所不同的是,德國的新人文主義較之古羅馬更加注重古希臘文明,更加注重詩學,特別是對《荷馬史詩》的研究。德國新人文主義早期代表人物是格廷根大學的蓋斯納(M. Gesner)、哈勒大學的沃爾夫(F. A. Wolf)和萊比錫的埃奈斯梯(Ernesti)。以他們為核心的德國早期新人文主義者主要是普魯士的一些新教貴族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試圖在教會以外尋求新的認同客體,他們在盧梭身上看到了自然,在溫克爾曼(Johann Winckelmann)身上看見了古希臘。他們認識到,古希臘人與自然的聯係非常緊密,古希臘的藝術和哲學因此是自然的藝術和自然的哲學。回歸古希臘,對新人文主義者來說,是對當時流行的法蘭西宮廷文化和文學的反叛,甚至是對正統基督教的某種叛逆。德國的新人文主義在“狂飆突進”和古典主義時期發展到**,同樣,在這一土壤上開出了以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絢麗之花。新人文主義也是普魯士政治和教育改革時期的主要理論依據,新人文主義教育理論大約產生於1800年。[1]它一方麵以康德的倫理學為基礎,結合了席勒的美學教育;另一方麵吸收了歌德的理想主義、洪堡的語言哲學等。新人文主義的核心是通過“形式教育”培養完全的人及和諧的統一體。當然,“新人文主義教育”這個概念並不是當時就確立的,而是柏林大學教授鮑爾生(Friedrich Paulsen)在1885年回顧這段曆史時采用的。[2]
二、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特點
首先,在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影響下,新人文主義看重精神培育,即人性的和諧與人格的完善。“在新人文主義者看來,大學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古希臘精神的個性充分發展的人。”[3]例如,德國戲劇家、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席勒(J. C. F. von Schiller)曾反複強調:“要發展人的多種素質”,要培養“完美的人”,要使“人性自由地發展”。[4]
其次,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價值取向是非功利性的,因此,不把職業訓練作為教育的重點。席勒說:“職業精神陷入在對象的單調圈子裏,這樣自由的整體必然從職業精神的眼中消失,同時使這一精神領域更加貧乏……專業的人往往具有一顆狹隘的心,因為他的想象力限製在他的單調的職業圈子裏,而不能擴大到陌生的表現方式中。”過分強調職業精神,會“成為迂腐的局限性的犧牲品”[5]。
最後,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十分重視古典人文學科和古典研究在教育中的作用。鮑爾生說:“新人文主義時期的一項基本任務就是論證德國人和希臘人在精神生活方麵具有密切關係。……新人文主義者在學校中興起了古典文學研究的革命運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