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亞裏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影響與評價
在西方教育思想發展曆史上,亞裏士多德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亞裏士多德以其豐富的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為基礎而提出的係統的教育理論,是西方曆史上繼柏拉圖之後出現的又一個重要的思想體係。它標誌著希臘民族教育認識的新發展,同時也是西方教育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亞裏士多德之後出現的許多重要教育思潮,就其曆史基礎而言,都可以追溯到亞裏士多德。
對亞裏士多德來說,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幸福。幸福的人不是野蠻的人,也不是自然形態的人,而是受過教育的人,有教養的人。幸福之人亦是優秀之人,是有德行的人。但德行恰恰要通過教育才能養成。倫理道德和教育相互融合,教育目的與人生目的完全一致,這是亞裏士多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亞裏士多德又認為,人生的幸福在於悠閑自得,那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獲得閑暇“schole”(即“學校”一詞的詞源)。作為教育目的的閑暇,就是人自己有致力於重要事務的自由。自由存在於擺脫了一切物質束縛的思維活動中;一種投入恬靜的沉思和冥想的生活,這是真正的幸福。教育應引導人實現其終極目標,即基於思維的理**,這是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亞裏士多德自由教育理論的提出,標誌著西方教育思想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更高階段,確立了教育中的“形而上”問題,即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他以後的每一位大教育家都不斷對此探討。人文主義者繼承了亞裏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對人的理性推崇備至,認為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發展理智。康德(Kant)認為,人是有道德、有理性的動物,道德、理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特點。因此,旨在全麵發展人的各種能力的教育,就是應當以發展人的理性和道德作為基本目的。費希特(Fichte)認為,一切教育都應以培養人的品性為宗旨,真正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到了赫爾巴特那裏,強調的不是知識的功利價值,而是文化價值,即主張知識的根本價值在於陶冶人心、發展理性。20世紀的永恒主義、要素主義等保守主義教育家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那麽人的自由便是教育的唯一的、永恒的、最高的目的和價值。而人的自由的本質是理性,理性在人的教育中具有永恒的、最高的價值。所以,亞裏士多德自由教育理論的提出,標誌著西方教育的一個重要思想傳統的形成。這個傳統經過文藝複興的人文主義,18世紀的新人文主義以及20世紀的永恒主義、現代人文主義,一直延續至今,成為西方教育的一個基本特征。
多方麵和諧發展教育,是古希臘教育的根本特點。在西方教育史上,是古希臘人在他們的教育實踐中,首先探尋到這一重要的教育規律。在如何培養人的問題上,亞裏士多德也強**育要適應自然及和諧發展教育。他提出靈魂說,並將教育的階段與教育的內容建立在靈魂說的基礎上,是自然主義的開山之祖。在西方教育發展的各個時期,曆代教育思想家雖對教育適應自然的認識理解和闡釋的角度並不一致,但總體而言,是繼承了亞裏士多德的思想,並依據生理學、心理學的成果加以發展,形成了近代自然主義教育的兩種類型:客觀自然主義和主觀自然主義。前者以拉特克(Ratke)和誇美紐斯(Comenius)為代表,要求以客觀存在的自然為基礎,適應自然的發展順序和規律而實施教育;後者以盧梭(Rousseau)、巴澤多(Basedow)、裴斯泰洛齊(Pestalozzi)、福祿培爾(Froebel)為代表,主張發展受教育者主觀中的自然本能。特別是盧梭,高揚人性,主張教育要順應兒童的天性,反對壓製和束縛兒童。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步主義教育家和新教育家們則繼承了盧梭的思想,反對赫爾巴特的主智主義。杜威(Dewey)強調:兒童是中心,教育措施應為兒童而設置,這是一場如同哥白尼(Copernicus)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革命。愛倫·凱(Ellen Key)明確提出“20世紀將成為兒童的世紀”。蒙台梭利(Montessori)強調:教育第一關心的問題是“兒童的存在”。總之,他們堅持從相信兒童、尊重兒童的立場出發,把兒童作為教育的主體和中心,強調給予兒童自由,讓兒童積極主動地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這較之近代自然主義教育家隻從抽象思辨的角度去強調兒童的天性大大前進了一步。當代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潮可以說是大工業社會譜寫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新篇章,它注重人性的自由發展,反對輕視人的存在和價值的偏向,這些都與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相通。可以說,亞裏士多德的教育適應自然思想的提出,標誌著西方教育的另一個重要思想傳統的形成。這個傳統經過近代的自然主義、現代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和新教育運動,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西方教育的另一個基本特征。
亞裏士多德提出的體、德、智、美四育和諧發展的思想對西方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響。到了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繼承並發展了亞裏士多德的和諧教育思想,但他們的和諧發展思想是新時代的反映,體現了從個人的自然需要出發的適合個人自由意誌的、自由的、快樂的、開放的和諧發展,特別是提出了勞動教育,使勞動教育成為人文主義多方麵和諧發展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麵。這與亞裏士多德截然把自由教育與職業教育分開是不同的。繼人文主義教育家之後的許多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如誇美紐斯、洛克(Locke)、盧梭、裴斯泰洛齊、赫爾巴特、第斯多惠(Diesterweg)、歐文(Owen)、烏申斯基、斯賓塞(Spencer)等,都很重視多方麵和諧發展教育,並對此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使這一理論有了較大發展。從近代開始,西方教育實踐中也普遍重視多方麵和諧發展教育的實施。正是在對長期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經驗的不斷總結、概括、提高的基礎上,和諧發展教育思想更趨完善,形成了全麵和諧發展教育理論。全麵和諧發展教育理論的提出,標誌著和諧教育思想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理論階段。
[1]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6頁。
[2] 恩格斯:《反杜林論》,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頁。
[3]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第273頁。
[4]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第274頁。
[5] 苗力田:《西方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6頁。
[6]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206頁。
[7] 亞裏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苗力田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頁。
[8] 亞裏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第225頁。
[9] 亞裏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第34頁。
[10] 亞裏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第30頁。
[11] 亞裏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第75頁。
[12]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21頁。
[13]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第296頁。
[14]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第297頁。
[15]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第298頁。
[16]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第298頁。
[17]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7頁。
[18]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364頁。
[19]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365頁。
[20]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369頁。
[21]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385~387頁。
[22]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06頁。
[23]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06~407頁。
[24]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57頁。
[25]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2頁。
[26]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06頁。
[27]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275頁。
[28]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275頁。
[29]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275頁。
[30] 苗力田:《古希臘哲學》,第481頁。
[31] 曹孚:《外國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7頁。
[32]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14頁。
[33]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14頁。
[34]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13頁。
[35]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15頁。
[36]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15頁。
[37] 楊適:《哲學的童年》,第756頁。
[38] 苗力田:《古希臘哲學》,第489頁。
[39] 喬納遜·伯內斯:《亞裏士多德》,餘繼元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頁。
[40]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第270頁。
[41] 烏裏希:《教育思想史》,紐約,美國圖書公司1945年版,第26頁。
[42] 苗力田:《古希臘哲學》,第249頁。
[43] 薛文蔚:《自然主義與教育》,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第2頁。
[44]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395頁。
[45]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385頁。
[46]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05頁。
[47]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398頁。
[48]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399頁。
[49]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399~400頁。
[50]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02~403頁。
[51]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03頁。
[52]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05頁。
[53]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08頁。
[54]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08頁。
[55]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13頁。
[56]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15頁。
[57]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24頁。
[58]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26頁。
[59]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26頁。
[60]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26~427頁。
[61]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32頁。
[62]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34頁。
[63]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第33頁。
[64]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第33頁。
[65]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第53頁。
[66] 亞裏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第122頁。
[67]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第3頁。
[68]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11頁。
[69]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08頁。
[70]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08頁。
[71]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12頁。
[72]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411頁。
[73]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第5頁。
[74]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第118~119頁。
[75]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第5頁。
[76]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第5頁。
[77]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第84頁。
[78]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第34~35頁。
[79]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第286~287頁。
[80]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第288頁。
[81]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第288頁。
[82] 亞裏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第10頁。
[83] 亞裏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第227~228頁。
[84] 苗力田:《古希臘哲學》,第580~582頁。
[85]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第301頁。
[86]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204頁。
[87]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第291頁。
[88]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384~3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