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塞涅卡的教育思想

字體:16+-

一、生平與著述

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約前4—後65)是古羅馬哲學家、政治家、悲劇作家。

塞涅卡出生於古羅馬帝國巴埃蒂卡行省的科杜巴(Cordoba,今西班牙的科爾多瓦),古羅馬著名修辭學教師老塞涅卡的次子。幼年時被其姨母帶至羅馬,學習哲學和法律。後因病去埃及療養,在那裏學到多方麵的知識,培養起對自然科學的興趣。青年時期塞涅卡皈依斯多葛主義。公元31年返回羅馬,很快步入政界,先後擔任會計官、元老院元老。公元37年,喀利古拉皇帝(Caligula)繼位,塞涅卡遭忌被迫隱退。公元41年,克勞狄皇帝(Claudius)繼位,流放塞涅卡於科西嘉,原因據說是塞涅卡和皇帝的侄女裏維拉(Julia Livilla)通奸。公元49年,皇後阿格麗皮那(Agrippina)將塞涅卡召回,任命為執政官。公元50年,塞涅卡和一個富有的女人寶林那(Pompeia Paulina)結婚,營建起一個有勢力的圈子,其中包括布魯斯(Sextus Afranius Burrus)——禁衛軍長官,帝國政務的主要負責人。同年,塞涅卡成為未來皇帝尼祿(Nero)的家庭教師。

這一年似乎是塞涅卡交好運的一年,但如羅素所言:“塞涅卡要比亞裏士多德更為不幸,因為他教的學生就是皇帝尼祿。”[15]尼祿是古羅馬帝國時期有名的暴君之一,塞涅卡成為尼祿的老師,注定了日後悲慘的結局。公元54年,克勞狄皇帝遇刺身亡,尼祿繼位。塞涅卡作為主要顧問之一,達到了事業的頂峰。但尼祿很快就顯示出真正的凶殘:公元59年,尼祿下令處死自己的母親;公元62年,又下令處死自己的妻子。同年,布魯斯去世,塞涅卡失去了主要的政治盟友。在日益失寵的情況下,塞涅卡不得不請求退休,並立即得到批準。從此,他專心寫作,閉門謝客。公元65年,政敵指控他參與皮索(Piso)推翻皇帝的陰謀,尼祿隻是看在塞涅卡曾是自己老師的緣分上令其自盡。塞涅卡割斷血管,並發表最後的演說。因血流不暢,被人抬到蒸汽爐內悶死。塞涅卡在鎮靜和堅韌中死去。

塞涅卡一生幾度起落,又曾漫遊各地,所以深諳世事,見多識廣。在學術上,塞涅卡涉獵甚廣,著作豐富。這些著作通常分為三類:探討自然現象的科學著作,今多已亡佚;文學著作,主要有9部悲劇,是用無韻詩寫作而成,供閱讀而非演出的劇本,多是歐裏庇得斯(Euripides)和埃斯庫羅斯(Aeschylus)悲劇的改作,保存了希臘古典悲劇的精華,對文藝複興時期的舞台悲劇有很大影響,法國新古典主義悲劇和英國莎士比亞悲劇都從中汲取靈感;倫理哲學著作,包括1部書信集和14部問答體著作。書信集是塞涅卡與朋友盧西裏烏斯124封通信的選集,著作有《安慰》《論悠閑》《論道德》《論國家》等。塞涅卡的倫理哲學著作全麵闡述了道德、人生見解,並且涉及廣泛的教育問題,給後人一定的影響。文藝複興時期,伊拉斯謨(Erasmus)將其道德箴言編輯成冊,並在1614年出現了第一個英文版本。

塞涅卡主要以哲學家的麵貌出現在我們麵前,因此,要考察他的教育主張,其哲學思想是一個主要的線索。

二、塞涅卡的哲學思想

在哲學史上,塞涅卡被認為是晚期斯多葛主義(Stoicism,又譯斯多亞主義)的代表人物。

斯多葛主義是指古希臘羅馬時期斯多葛學派(又譯斯多亞學派)的哲學主張,在前後約600年的傳播過程中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①公元前3世紀在雅典萌芽;②公元前2世紀,隨著希臘亡於羅馬,又隨著希臘主義的進程,斯多葛主義開始在羅馬世界流傳;③公元前1世紀,斯多葛主義已經在羅馬帝國生根,成為典型的官方哲學,公元3世紀逐漸消失。

斯多葛主義最基本的概念是自然,根本指導思想就是“順應自然而生活”。順應自然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順應自然而生活著的人就是智者。智者必須具有三種德行:淵博的自然知識、精確的邏輯訓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斯多葛主義把哲學分成三部分:物理學、邏輯學和倫理學。

倫理學方麵,斯多葛主義同樣主張與自然保持一致。從事哲學研究的目的是為道德生活尋求一種穩固的支撐。人必須按自然的本性來生活,因為正是自然的本性引導人走向美德。在斯多葛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中,相信人最基本的規則應是遵循自然而生活,尋求如何使人類生活和自然一樣有秩序,這是貫穿始終的主題。

晚期斯多葛主義者更加重視道德倫理問題,強調道德倫理原則的傳播和實際應用。專門從事倫理說教,在理論上沒有什麽創新。此外,還進一步強化了斯多葛主義的宗教神學觀念。

塞涅卡在基本理論上繼承了斯多葛主義的傳統,並有所發揮。他把順應自然的生活定義為幸福的生活,哲學是獲得美德進而通往幸福生活的途徑。“所有人都知道,我們的座右銘是:順應自然。”[16]“哲學以人類的幸福為宗旨,為我們開辟通往幸福的道路,為我們指引走向幸福的方向。”[17]美德應該是實踐而不是理論上的探討,從事沒有實用目的的研究是浪費時間。在此基礎上,塞涅卡宣揚禁欲主義,認為肉體的快樂是微不足道的、短暫的,而且是有害的。外在的善並不提供真正的幸福,美德的真正價值是內在的。幸福的生活就是過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人應該過一種和真正理性一致的生活。為確保道德上的進步,要每日自省,提倡助人為樂,寬恕損害過自己的人。

在宗教神學問題上,塞涅卡在泛神論的形式下宣揚神學目的論。他認為,一切實在(物質)都是有形體的,但是物質和物質中的力是有區別的,正是這種力使物質本體具有形式,這種力就是精神,就是神。神是指導萬物的精神。由於人的弱點和不完善,需要依靠信仰神的力量來指導。自然的規律和德行的準則就是神的意誌,對神的信仰就是最高的善,服從和仿效神的意誌就是服從最普遍的命令,就是按本性來生活。由此出發,帝王秉承了神的意誌,是神在人間的代表,是神在人間的鏡子,是國家的生命,是民眾的父親。民眾要受帝王的理性支配,服從帝王的統治。塞涅卡此類為王權辯護的主張在當時及對後世都很有影響。

從塞涅卡的哲學思想中,我們可以體會並梳理出他的教育思想,即道德教育。

三、塞涅卡的德育思想

塞涅卡的全部道德教育思想圍繞美德的獲得來展開。在塞涅卡看來,順應自然是幸福的生活,人應該追求幸福的生活。對個體而言,能否成為智者是判斷生活幸福與否的尺度。智者具有美德,人通過美德的習得成為智者。美德隻能通過哲學的學習來獲得。下麵我們嚐試著把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加以條理化。

(一)道德教育的目標——成為“智者”

“持久的、無憂無慮的幸福之唯一的保證是良好的性格。”[18]所謂“良好的性格”,就是美德。“隻有受過完整教育的人,通過不斷實踐被訓練、培養到完美程度的人,才能獲得美。”[19]達到“完美程度”的人就是智者。“智者”是為獲得最大成就的人保留的稱號。智者的生活是幸福的,而“對於幸福生活,他們(智者)需要的僅是一種理智而高尚的、輕視財富的精神”[20]。

在塞涅卡看來,“智者”是完美的,智者的幸福生活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滿足。首先,智者揭示了真理和自然;其次,智者揭示了人生的規律,使人生與世間的普遍現象合拍。[21]塞涅卡對“智者”所做的規定性不可謂不高,需要個體的人窮其一生來努力實踐,而且事實上也不可能實現。“智者”隻能是斯多葛主義的“神”在人間的化身。這種化身,就是理想化的斯多葛主義者,甚至就是塞涅卡自己。

“智者”的提法鮮明地體現了塞涅卡作為斯多葛主義者的泛神論主張。他說:“哲學所許諾的事——她將使我成為和上帝一樣的人。”[22]斯多葛主義認為,神是最完美的理性,是整體的宇宙的意識。宇宙萬物由於神而獲得各種性質、生命和運動。人作為自然的最高存在物,必須按自然的本**。這種生活的最高層次就是“智者”,就是人間的神。作為斯多葛主義者,塞涅卡認為“智者”的層次是可以達到的。因為自然的本性已經在人的內心深處種下了美德的種子,所有人都能按本性做到這一點。

(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種子”說

塞涅卡主張:“自然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奠定了美德的基礎或播下了美德的種子。”“我們一生下來就傾向於美德,每個人都如此,所以當人受到所需要的刺激時,人性中的這些品質就會被喚起,也可以說是使他們從沉睡中蘇醒過來。”[23]塞涅卡繼承早期斯多葛主義“種子理性”的理論,強調人天生具有美德的基礎,但要具備美德,還有賴於教育的培養。他說:“我們天生就向往美德,但我們不是生來就具備美德。除非你去培養它,不然的話,即使最好的人,也隻具備獲得美德的素質,而不具備美德本身。”[24]

塞涅卡一方麵假設美德基礎的先天性,另一方麵又承認美德的後天習得性。這就為他的道德教育留下了餘地。道德教育作為外在的一種手段,就是要喚醒深埋於人類內心深處的美德。

(三)道德教育的內涵——美德的劃分

美德就是智者所具有的品質。這種品質的不同表現形式就是美德的不同形式。塞涅卡把美德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勇敢。勇敢是對於通常會引起恐懼的東西抱著鄙視態度的品質。[25]勇敢鄙視一切恐嚇我們、桎梏人類自由的東西。

第二,忠誠。忠誠是人所具有的最神聖的東西。它不會為任何高壓而背叛,也不會為賄賂所腐蝕。

第三,自我控製。智者對於無法忍受的享受予以拋棄,對於其他的加以調整,絕不容許自己為了享受而享受。因為人的欲求是其該需要的數量,而不是其想要的數量。

第四,博愛。智者在言語、行為和感情上對一切都表現出仁慈和寬厚,應製止人們的傲慢與刻薄。

第五,仁慈。智者懂得人不應該開殺戒,對別人的鮮血應視如自己的一般愛惜。

除此以外,還有樸素、勤儉節約等品質也是美德的組成部分。所有這些品質,構成了塞涅卡道德教育的內涵。“一個人要是缺乏這方麵的知識,那所有其他知識就都對他毫無價值了。”[26]這些美德是智者所具有的,也就是斯多葛主義者們所具有的,自然,塞涅卡本身也都具有。美德的重要性是如此之大,其他的一切都相形見絀,黯然失色。美德的涵蓋是如此之廣,需要人敞開全部的心靈去接受,需要無數艱苦的身體力行。其前提就是自由藝術。

(四)道德教育的前提——“七藝”

對於古羅馬教育重要內容的“七藝”,塞涅卡從其哲學立場出發,抱有鮮明的工具性。

塞涅卡認為,缺少自由藝術就無法獲得美德。同時又指出:就美德而言,“七藝”的學習是無所收獲。[27]兩種態度看似矛盾,但在塞涅卡身上又是合理的統一,這隻能用工具主義的態度來解釋。因為“七藝”可以訓練人的頭腦,從而為獲得美德做準備。它開辟了道路,而不能將人帶到目的地。

自由藝術使人獲得自由的唯一原因在於對智慧的追求。在塞涅卡那裏,所謂“七藝”,並不符合這個偉大的稱謂。因為“七藝”並不能直接導致美德的習得。從獲得美德的角度,塞涅卡逐一批判了“七藝”的各個部分。

文學隻關注語言的研究。學習詞匯,分析音節,製定韻律規則,這些並不能夠驅除恐懼,根除欲念或者抑製情感,於美德也就毫無價值。音樂不能使生活的不如意達到和諧。幾何學教人計算,是讓指頭為貪婪服務。天文學可以預測星體的軌道,卻不能預知命運。總之,“七藝”隻能算作浮華之物,使人陷入迂腐,心情煩躁,思想僵化,自滿自足。

但浮華的知識總比沒有知識要好些,沒有知識簡直就像挖走人的雙眼。所以塞涅卡主張,可以學習“七藝”,但最終都應從頭腦中剔除出去。破而後立,真正的美德隻能通過哲學的學習來獲得。

(五)道德教育的途徑——哲學的學習

塞涅卡對哲學的規定是:“在哲學身上,你看到的應是生活本領自身的主人,她確實也掌管著其他的本領,因為一切為生活服務的活動都必須是她的奴仆,生活本身也是她的奴仆。”[28]哲學不是日常生活的技術,“我不願把屬於技術的榮譽帶在哲學的頭上”[29]。哲學就是順應自然,就是把高尚的行為看作善舉。塞涅卡賦予哲學極高的地位:“無論我們是否掌握在無情的命運的規律之中,也不管是否一切都由作為宇宙主人的上帝安排好了,或者人類的一切事物都受偶然性的拋撒和打擊,有責任保護我們的正是哲學。”[30]在塞涅卡看來,哲學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唯一可能的途徑,隻有通過哲學的學習才能使人幸福。“(哲學)是要磨煉和鍛造人的個性,整飭人的生活,規範人的行為,向人證明應該做什麽和不該做什麽。”[31]這再一次表現出斯多葛主義的泛神論思想。

塞涅卡批判了當時社會上對待哲學的不嚴肅態度。鑒於哲學是當時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因此,他的鋒芒主要指向教師和學生。他首先批判了教師言行不一的醜態。“有些人把哲學當成一門做生意的技巧來學習,因此,他們一方麵教別人應該怎樣生活,自己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我認為沒有比這種人更降低人格的了。對於自己當眾指責過的種種錯誤,自己又屢屢重犯的人是宣傳他們的教育毫無效用的活廣告。”[32]同時也批評有些人學習哲學的目的不夠端正:“但實際上,事情開始有變壞的傾向了,這一部分責任應歸咎於哲學教師,因為現在他們不是教我們應怎樣生活,而是教我們該怎樣辯論了。另一部分責任在學生的身上,因為他們現在求師首先不是為了培養品行,而是為了發展智力。其結果是,哲學變成了語文學,學習智慧變成了學習詞語。”[33]

塞涅卡十分明確地闡述了關於教與學的關係,並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者與學者,應有共同的目的:提高後者。”“一個求學於哲學家的人應該每天都獲得一點有價值的東西,回家來時應該成為一個更加健全的人,或者至少應該是更有可能成為一個更健全的人。”[34]

在塞涅卡那裏,學習哲學的正確途徑有兩條。

第一條是交談。“談話於人最有裨益,因為它是逐漸潛入心田的……哲學是良言忠告,而且沒有人是大喊大叫地給人以良言忠告的……但如目的在於啟發人自己主動學習,而非強迫人學習,則隻能通過低聲細語的交談,因為這種交談比較容易進入大腦,開人心扉。人們所需要的不是千言萬語,而是有效的言詞。”[35]

的確,交談就像播種,有助於人的成長。但交談的內容是什麽呢?就是斯多葛主義者的道德箴言。隻有他們的倫理道德才能指示人們正確的方向。在塞涅卡看來,“箴言與種子具有同樣的特點:形態細小,影響深遠”[36]。“我們應當尋求的是對我們確有幫助的教誨,以及精神飽滿、思想崇高的格言,因為它們是能立即進行實際運用的。”[37]在這裏,羅馬人的實用主義也表露無遺。

對於教師,同時也就是哲學家,其言談舉止,塞涅卡要求應該做到井然有序,從容不迫——同哲學家順應自然的生活一樣。哲學家的演說是要把古訓教誨傳授給正在接受教育的人們,言語要簡潔明了,樸素自然。所以既不能冗長激烈,也不能慢慢吞吞。對於前者,塞涅卡譏諷為沿街叫賣的小販所具備的品質,後者則是內容貧乏的表現。

對於學生,塞涅卡的要求同樣明確:“我們聆聽哲學家的教誨,從他們的著作中發現真理,這些都應運用到追求幸福生活中去。”[38]塞涅卡特別反對隻聽不做的陋習,譏諷為“在哲學家那裏打坐的人,不過是讓耳朵充分享受所需要的樂趣”[39]。

第二條是讀書。一要讀好書,二要精讀。所謂好書,指的是天才作家的作品。好的書風格平靜,純樸優美,雄渾剛健,卻又不失趣味性。要想獲得永遠銘記在心的知識,就隻能從富有天才的作家那裏獲取養料,不能有雜亂散漫和隨意任性的成分。塞涅卡形容那種走馬觀花式地閱讀所有作家的著作的人是“旅遊者”。

選定好書之後,就要專心研讀。“瀏覽許多不同思想之後,要選取其中一個,認真思考並當天予以徹底消化。”[40]對天才的偉大作品,不可能匆忙接近一下就有透徹的了解,必須視作整體加以考察,特別是創作過程中相互關聯的各種因素。因為天才的作品就是這些相互關聯的因素的總和。對這些因素可以加以單獨的考察,但不要和它所屬的整體分離。

塞涅卡這樣說,也很難得地這樣做了。事實上,他不僅主張讀斯多葛主義者的作品,更從不同的思想流派吸收廣泛的養分,並在選定之後牢牢抓住。學習不同流派的思想的目的不是叛逃,而是為了偵察敵情。塞涅卡並不認為隻有斯多葛主義者才發表過高尚的言論,而是對知識采取兼容並蓄的態度,表現出特別的寬容。

通觀塞涅卡的道德教育思想,其從始至終都流露出一個斯多葛主義者鮮明的立場,對此我們應該辯證地分析借鑒。

四、簡評

曆史上對塞涅卡的評價貶損不一,要想客觀地認識和評價塞涅卡,必須從其所處的社會曆史背景出發。

1世紀,古羅馬進入帝國時期。帝國社會生活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財富逐漸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塞涅卡正是一個代表。塞涅卡出生於富裕家庭,和富裕女子聯姻,更在尼祿當政時期聚斂了大量財富。根據曆史學家的考證,塞涅卡即使不是克勞狄和尼祿時代的羅馬首富,也是第一流富翁中的一個。[41]這樣一位富翁,卻公開說自己鄙視財富,大談禁欲主義,不能不令人懷疑,從而引起後人的詬病。

恩格斯在《布魯諾·鮑威爾和早期基督教》裏提到了塞涅卡:“賽內加(即塞涅卡)先生表明,如果他們處境順利,他們會變成什麽樣子。這位講道德談克製的斯多葛派,是尼祿宮廷中的頭號陰謀家,不可能不阿諛奉承。他讓尼祿賞賜金錢、田莊、花園、宮室。當他宣揚福音中貧困的拉撒路時,他實際上正是這個預言裏的富人。隻是當尼祿要他命的時候,他才叩請皇帝收回一切賞賜,說他的哲學已使他感到滿足。”[42]

羅素曾這樣評價:“塞涅卡是被後代根據他那可敬的箴言來加以評判的,而不是根據他那頗為可疑的行為來加以評判的。”[43]

這兩種評價頗具有代表性,都可以供我們參考。恩格斯用充滿論戰性的語言痛斥了塞涅卡的偽善,言辭雖然激烈,卻一針見血。羅素的評價較溫和,為我們留下了研究其道德箴言的餘地。這兩種評價結合起來,可以構成對塞涅卡的完整認識。

我們堅持辯證地認識和評價塞涅卡的行為和思想,對其聚斂財富和言行不一的行為應予以譴責;對其哲學和教育思想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其宗教神學思想、為奴隸製度辯護的言論應持批判的態度。但其道德哲學、道德教育的思想還是有很多閃光的地方可供我們吸收、借鑒。隻有堅持辯證的態度,我們才能比較客觀地認識和評價塞涅卡。

哲學家默蘭對斯多葛主義做出了最精當的評價:“斯多葛學派可以按兩種方式來解釋,我們在其中,或者能看到對神的‘世俗化’和物質化的解釋;或者是恰恰相反,在其中能看到對物質的神化和精神化的解釋。”[44]塞涅卡的全部思想都可以用這句話來概括。例如,他對“智者”的規定,既是對神的世俗化,又是對人的神化。

塞涅卡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古羅馬教育史上重要的一環。隨著帝國的確立,古羅馬教育也發生著巨大的轉變,由培養農民—軍人轉向培養具有多種素質的雄辯家—政治家。[45]在雄辯家應具備的多種素質中,排在首位的無疑是道德。因此,羅馬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重德。正像塞涅卡指出的那樣:“在羅馬教育家的心目中,道德始終是占據首要地位的因素,道德的形成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遠比知識重要,道德既是知識的目的,又是獲取正確知識的必要條件。”[46]塞涅卡對道德教育的重視並非偶然,而是既有斯多葛主義者的哲學信念,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心理和社會現實的產物。塞涅卡的道德教育思想應該說存在著一定的體係,像道德教育的目的、途徑、方法等,基本上構成了一個整體。如果說西塞羅標誌著羅馬教育思想發生轉變後的真正確立,那麽塞涅卡就是這種轉變的進一步鞏固。因此,應視其為從西塞羅到昆體良之間的一個重要環節。

塞涅卡對道德教育的重視即使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也極具啟發意義。毋庸置疑,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也把“德”列在首位,塞涅卡在此和我們有相似之處。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對待道德的態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必須指出的是,塞涅卡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及最終目的和我們大相徑庭。比較分析此間的種種文化差異,對於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都有可以借鑒的地方。尤其是在新舊千年更替之際,深刻領悟西方文化的精髓,對培育、建設新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係定會有所裨益。

塞涅卡的教育思想並不局限於道德教育,事實上,他的教育主張是較為廣泛的,可以說包括了當時羅馬教育的所有重要問題。就思想的內涵而論,包含了對羅馬教育的反思和探索,具有明顯的理性色彩。[47]但就其表述方法來看,主要采取了書信的形式,以“道德箴言”名之於世,也就很難有係統性可言。隻能說道德教育思想是塞涅卡教育思想的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