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話常談 驚人與平淡
杜甫詩雲:“語不驚人死不休。”宋人論詩,常說“造語平淡”。究竟是驚人好,還是平淡好?
平淡好。
但是平淡不易。
平淡不是從頭平淡,平淡到底。這樣的語言不是平淡,而是“寡”。山西人說一件事、一個人、一句話沒有意思,就說:“看那寡的!”
宋人所說的平淡可以說是“第二次的平淡”。
蘇東坡嚐有書與其侄雲:
“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葛立方《韻語陽秋》雲:
“大抵欲造平淡,當自絢麗中來,然後可造平淡之境。落其華芬,然後可造平淡之境。”
平淡是苦思冥想的結果。歐陽修《六一詩話》說:
“(梅)聖俞平生苦於吟詠,以閑遠古淡為意,故其構思極限。”
《韻語陽秋》引梅聖俞和晏相詩雲:
“因今適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詞未圓熟,刺口劇菱芡。”
言到平淡處甚難也。
運用語言,要有取舍,不能拿起筆來就寫。薑白石雲: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作詩文要知躲避。有些話不說。有些話不像別人那樣說。至於把難說的話容易地說出,舉重若輕,不覺吃力,這更是功夫。蘇東坡作《病鶴》詩,有句“三尺長脛□瘦軀”,抄本缺第五字,幾位詩人都來補這字,後來找來舊本,這個字是“擱”,大家都佩服。杜甫有一句詩“身輕一鳥□”,刻本末一字模糊不清,幾位詩人猜這是個什麽字。有說是“飛”,有說是“落”……後來見到善本,乃是“身輕一鳥過”,大家也都佩服。蘇東坡的“擱”字寫病鶴,確是很能狀其神態,但總有點“做”,終覺吃力,不似杜詩“過”字之輕鬆自然,若不經意,而下字極準。
平淡而有味,材料、功夫都要到家。四川菜裏的“開水白菜”,湯清可以注硯,但是並不真是開水煮的白菜,用的是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