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用、脫化前人詩詞成句
這是中國傳統戲曲常用的辦法。
前人詩詞,拿來就用。隻要貼切,以故為新。不但省事,較易出情。
《裘盛戎》劇本,寫“**”的動亂,抄家打人,徐島上唱:
家家收拾起,
戶戶不提防。
父子成兩派,
夫婦不同床。
訪舊半為鬼,
驚呼熱中腸。
茫茫九萬裏,
一片紅海洋。
“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是昆曲流行時期的成語。“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是杜甫詩。徐島是戲曲編導,他對這樣的成語和詩句是十分熟悉的,所以可以脫口而出。劇中的掏糞工人老王,就不能讓他唱出這樣的詞句。
摘用前人詩句還有個便宜處,即可以使人想起全詩,引起更多的聯想,使一句唱詞有更豐富的含意。《裘盛戎》劇中,在裘盛戎被剝奪演出的權利之後,他的摯友電影女導演江流勸他:
這世界不會永遠這樣的不公正,
上峰何苦困才人!
人民沒有忘記你,
背巷荒村,更深半夜,還時常聽得到裘派的唱腔,一聲半聲。
誰能遮得住星光雲影,
誰能從日曆上鉤掉了穀雨、清明?
我願天公重抖擻,
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最後兩句,上句是龔定庵的詩,下句是杜甫詩。有一點詩詞修養的讀者(觀眾)聽了上句,會想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聽了下句會想到“正是江南好風景”,想到春天會來,局勢終會好轉。這樣寫,省了好多話,唱詞也比較有“嚼頭”。
有時不直接摘用原詩,但可看出是從哪一句詩變化出來的。《擂鼓戰金山》寫韓世忠在鎮江江麵與兀術遭遇,韓世忠唱:
江水滔滔向東流,
二分明月是揚州。
抽刀斷得長江水,
容你北上到高郵。
抽刀斷不得長江水,
難過瓜州古渡頭。
江邊自有青青草,
不妨牧馬過中秋!
“抽刀”顯然是從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變出來的。
脫化,有時有跡可求,有時不那麽有痕跡。《沙家浜》“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是從蘇東坡《汲江煎茶》“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脫化出來的。這種修辭方法,並非自我作古。
要能做到摘用、脫化,需要平時積累,“腹笥”稍寬。否則就會“書到用時方恨少”。老舍先生枕邊常置數卷詩,臨睡讀幾首。我們應該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