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臘起義
方臘,青溪(今浙江淳安縣)人,北宋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宣和二年(1120)冬,他在睦州(今浙江建德市)利用明教,動員、組織群眾,領導農民起義。明教是一種民間宗教,北宋時,在我國東南一帶流行。教徒崇拜光明之神,提倡素食、戒酒,講究團結互助,主張平等。這些信條,反映了農民刻苦樸素的精神和反抗壓迫、要求平等的意誌。
起義開始時,方臘向一千多個貧困不堪的農民,無情地揭露了北宋統治階級的殘暴荒**、腐朽無能,號召農民武裝起來,進行鬥爭。他的講話,激發了受盡剝削壓迫的農民群眾的強烈的階級仇恨。
起義爆發後,方臘自號“聖公”,建年號為“永樂”。起義軍砍伐了大量毛竹,削尖了作為武器;在一兩個月的時間裏,連破青溪、睦州、杭州等地。警報傳至開封,北宋政府非常驚惶。宋徽宗命令童貫等統率十五萬大軍,前往鎮壓。
第二年(1121)春,起義軍又連續攻占婺(wù)州(今浙江金華)、衢州(今浙江衢州市)、處州(今浙江麗水)等地。童貫到東南後,采取軟硬兼施的辦法:一麵下令把辦理“花石綱”的“蘇杭應奉局”撤銷,並且請求宋徽宗把主辦“花石綱”的朱勔父子免職,以緩和人民的鬥爭情緒;一麵迅速調集軍隊,水陸並進,向起義軍大舉進攻。
起義軍在杭州和官軍展開激戰,方臘為了保存力量,從杭州撤退,回到根據地睦州。接著,雙方又在睦州附近的桐廬展開激戰,起義軍失敗。官軍加緊進攻睦州,堅守睦州的起義軍由於軍糧不足,武器缺乏,最後退守青溪的幫源洞和梓桐洞。童貫率軍進逼,重重圍困起義軍,斷絕起義軍的一切接濟。1121年夏,方臘等起義軍首領五十多人在苦鬥中被俘;起義軍七萬餘人,英勇戰鬥,糧盡援絕,全部壯烈犧牲。這年秋天,方臘在東京(開封)被宋統治者殺害。
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遭到失敗,但起義軍堅持了將近一年,不屈不撓,鬥爭到底,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張習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