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
契丹族最初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境遼河上遊西喇木倫河(遼代稱為潢河),是一個遊牧兼漁獵的民族。4世紀中,遷往今河北省圍場縣北到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一帶。4世紀末,其中一部分仍返回西喇木倫河、老哈河的北麵,分大賀氏等八部。八部各有首長,叫作“大人”,共推選一名“大人”為首領。從6世紀末年開始到10世紀初(隋到唐末),契丹社會隨著生產的發展,私有財產製逐步得到確立。大賀氏、遙輦氏、耶律氏等八部“大人”,不斷為爭奪八部首領的地位而鬥爭。
五代後梁太祖開平元年(907),耶律阿保機取代遙輦氏的地位,成為契丹各部的首領。從907年至916年,阿保機逐步地統一了契丹各部落。五代後,梁末帝貞明二年(916),阿保機正式稱帝(後世稱為遼太祖),建立了契丹政權。這個政權的建立,標誌著契丹族的社會曆史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契丹族社會的經濟和文化,在契丹政權建立以後,更加有了發展。
契丹政權統治的範圍,在它最強盛時期,今天我國東北、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北部及山西省的一部分,都包括在內。契丹全國行政區,以五“京”轄五個“道”,即上京(今內蒙古林西縣)、東京(今遼寧遼陽縣)、中京(今河北平泉市)、南京(又名燕京,即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以及同一名稱的“道”。每“道”下又分“府”“州”“縣”各級。
926年,耶律阿保機死,他的兒子耶律德光繼位(後世稱為遼太宗)。946年,契丹出兵攻滅後晉。滅後晉的次年,契丹政權改號為“遼”。耶律德光死後,遼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深,勢力日弱,但到11世紀初時,遼勢又複振,成為北宋北方最大的威脅。
11世紀末,居住在鬆花江流域一帶的女真族日益興盛起來。女真族長期受遼的壓迫和剝削。12世紀初,女真族建立金政權以後,起兵抗遼,屢次打敗遼兵。北宋政府采取聯金攻遼的政策,和金共同出兵攻遼。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遼為金攻滅。
遼的貴族耶律大石在遼亡後率領一部分人西遷,在今新疆及中亞一帶,建立了西遼國(又稱黑契丹)。(程溯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