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北宋司馬光(1019—1086)領導編撰的《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我國著名的曆史書之一。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另附目錄及考異各三十卷,上起戰國,下迄五代,所載史實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這書編修目的,從書名就可以知道:“資”是“為”,“治”是“統治”,“通”是“從古到今”,“鑒”是一麵“鏡子”;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供給統治階級從中吸取統治人民、治理國家的經驗教訓。出於這個目的,所以這部書對於曆代“治亂興衰”的重大史實敘述得很詳細。
參加編撰這部書的人,除司馬光外,還有劉攽(bān)、劉恕、範祖禹等人。劉攽擔任兩漢部分的撰寫任務,劉恕擔任魏、晉、南北朝部分的撰寫任務,範祖禹擔任唐、五代部分的撰寫任務,最後由司馬光總其成。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文字的校對工作。從英宗治平三年(1066)開始編寫,到神宗元豐七年(1084)修成,前後共曆時十九年。
在《通鑒》的編修過程中,司馬光付出了最大的勞動。據範祖禹說,司馬光每天很早起床開始工作,一直到深夜才就寢。他每天修改的稿紙就有一丈多長,而且上邊沒有一個草字;等到《通鑒》修完,在洛陽存放的未用殘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司馬光在他的進書表上說,“平生精力,盡於此書”,看來並不是虛語。
《資治通鑒》的編修共分兩個時期:從1066年至1070年在開封編撰,為一個時期。這五年中,編完了周、秦、漢、魏幾朝的曆史,共七十八卷。從1071年至1084年在洛陽編撰,為另一個時期。這十四年中,編完了晉至後周幾朝的曆史,共二百一十六卷。
《通鑒》這部書自宋朝以來就為曆史學者所推崇,並且有很多人模仿它,寫成同樣體裁的史書,如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清畢沅的《續資治通鑒》等。
司馬光等人在編撰《通鑒》時,除取材“正史”外,還采用了“雜史”三百二十餘種。為了考辨異同真偽,一件事往往采用三四種書,要求做到求真求是。書中所記內容,大體平實可信。
《通鑒》一書在編寫上,按年代順序,排比史實(這種體裁叫作“編年體”),敘事簡明扼要,文字精練生動;不但可以作為曆史著作讀,而且也可以當作古典文學作品讀。
(張習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