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在他少年時,南宋的政治已是非常腐敗,國家的局勢也一天比一天危急。文天祥從小就有救國的抱負。1256年,他在參加進士考試的時候,就大膽地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張。1259年,蒙古軍隊進攻鄂州。南宋的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逃避。文天祥就上書南宋皇帝,要求殺掉董宋臣,並且提出了禦敵的方案,但是沒有被采納。
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以後,派大軍攻打南宋。1275年,元軍在安徽蕪湖大敗宋軍,順流東下,逼近南宋的京城臨安(今浙江杭州)。這時,文天祥正在贛州(今江西省內)做知州。為了挽救危局,他立即號召人民起來抵抗,並且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積極招募士兵,組成了一支軍隊。他領著這支義軍,趕去保衛臨安。可是腐朽的南宋政府正在準備投降,對文天祥的抗元活動,不但不支持,反而給了許多限製和打擊。
1276年,元軍攻到臨安城郊。南宋政府不得已,任文天祥為右丞相,派他去元營談判。文天祥在元營中,不怕威嚇,當麵指責元軍的主帥,要元軍退兵議和,結果被扣留。就在這時,南宋政府卻向元軍投降了。元軍進入臨安,俘虜了南宋的皇帝和許多王公大臣。
十多天以後,元軍把文天祥押解去大都。在途中,文天祥趁機逃走,經曆許多艱險,到了永嘉(今浙江溫州)。不久,張世傑、陸秀夫在福州另立趙昰(shì)為皇帝,召文天祥前往。文天祥來到後,和張、陸同心協力,重新組織軍隊,繼續抗元。1277年,他進軍江西,收複了好幾處州縣,後來被強勢的元軍打敗。但是,文天祥並不氣餒,他退到廣東,堅持抵抗。
1278年,趙昰死去。張世傑、陸秀夫又立趙昺(bǐng)為皇帝,並且把政府遷到厓山(在廣東新會縣以南海中)。文天祥則領兵在廣東潮陽一帶駐守。不久,元將張弘範率領大軍攻入廣東。在一次戰鬥中,文天祥兵敗被俘。
文天祥被俘以後,張弘範押他一同到厓山,要他寫信去招降張世傑。文天祥堅決拒絕,並且寫了一首詩表明自己不屈的意誌。詩的最末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春,張世傑、陸秀夫率領宋軍,在海上同元軍展開大戰,結果宋軍戰敗。為了不被敵人俘虜,陸秀夫背起趙昺投海而死。張世傑召集殘軍繼續戰鬥,兵敗突圍,遇到台風,坐船被巨浪打翻,他不幸落海犧牲。南宋至此滅亡。
1279年冬,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關進了監牢。元朝統治者千方百計地對他進行威逼利誘,要他歸降。但是,他都堅決拒絕,毫不動搖。他在獄中寫下了許多光輝的詩篇,來表明自己寧死不屈的決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正氣歌》。文天祥在這首詩中,引述了曆史上許多英雄人物的事跡,來證明正氣的不可屈辱,表示了對元朝統治者的蔑視。詩中每一字句,都包含了作者高貴的愛國感情,它深深地打動了人們的心弦。
1283年,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從容就義。他死後,人們在他的衣帶裏,發現他預先寫好的讚文,最後幾句說道:“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將近、差不多)無愧!”這首讚文,充分表現了文天祥臨死不懼、視死如歸的精神。
(張習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