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黃道婆

字體:16+-

黃道婆生於宋末元初,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勞動人民家裏。據說她少年時給人家當童養媳,在黑暗的封建家庭裏,備受虐待和屈辱。後來她實在忍無可忍,不惜離鄉背井,一個人流浪到了海南島的崖州。當時崖州的棉紡織技術很出名,當地黎族婦女所織的布,上麵有各種花紋,非常精巧。她在崖州居住的時候,虛心向黎族人民學習,掌握了棉紡織的全部操作方法。1295年至1296年間,黃道婆懷念家鄉,便從海南島搭上一艘商船重返故鄉。

大約在東漢時代,棉花就從國外傳入我國雲南,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少數民族哀牢人,那時便能生產出一種名叫“白迭花布”的紡織品。13世紀中期以後,棉花逐漸由福建、廣東地區傳入長江流域。鬆江一帶的老百姓對於棉種的輸入,很是歡迎。棉紡織業在鬆江一帶興起很快。不過,那時去籽和軋棉的方法,都非常原始,紡織的技術也不高,生產的效率很低,因此,廣大人民還不能普遍地穿著棉織品。要想適應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改進紡織工具和提高紡織技術顯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在這個時候,黃道婆帶著黎族人民的先進紡織技術回來了。她一回到烏泥涇,就把在崖州學來的技術傳授給家鄉的人民。她教會家鄉婦女們製造捍、彈、紡、織等工具。捍,就是攪車,又名軋車或踏車,應用簡單的機械原理,利用兩軸間相互輾軋,將棉籽從棉絮內部排擠出來,使軋棉的生產效率大為提高。彈,就是彈鬆棉花的椎弓。13世紀後期,江南地區彈棉使用的小型竹弓,僅有一尺四五寸,還要用手指來撥彈,弓身短小,彈力輕微,而且用線作弦,很不堅韌。黃道婆製造了四尺多長的大弓,弦用繩子,比起以前所用的線弦,彈力要大得多。紡,就是紡車。鬆江地區最初紡紗使用的是一個紡錠的手搖車,黃道婆將這種紡車加以革新,創製了一種可以同時紡三個紗錠的足踏紡車。使用這種紡車,速度快,產量多,生產效率高。織,就是織布機。在黃道婆回鄉以前,人們使用的是一種構造簡單、操作方法笨拙的投梭織機,生產效率不高。黃道婆對於織機改革的詳細情況,由於文獻材料不足,已經不得而知。據說她創製的提花織機,可以織出各種美麗的花布,這確實是很了不起的。

黃道婆回鄉以後,除了傳授棉織技術以外,還把崖州黎族人民織造提花被單的技術也帶了回來,傳授給烏泥涇鎮的婦女。一時間,“烏泥涇被”成為全國聞名的精細織品,受到各地人民的歡迎。據史書記載,那時烏泥涇人民依靠紡織為業的就有一千多家。此後,黃道婆所傳授的紡織技術,很快地又傳入上海及周邊地區,對於這些地區的棉紡織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張習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