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紅巾軍

字體:16+-

元順帝時(1333—1368),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壓迫日益深刻,人民反抗元朝封建專製統治的鬥爭也越來越激烈。各地的起義前仆後繼,終於發展成為以“紅巾軍”為主力的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元政府以賈魯為總治河防使,征發河南、河北等十三路民夫十五萬人及廬州(今安徽合肥)戍軍兩萬人,開掘黃河故道,整修黃河堤岸。在元朝官吏的鞭笞下,治河民夫日夜在泥淖地帶辛苦工作。政府發給民夫少得可憐的一點工糧,又被治河官吏層層克扣,民夫們怨聲載道,群情沸騰。白蓮教(一種秘密宗教組織)首領韓山童、劉福通等,便利用這個有利時機,以白蓮教組織群眾,在民夫中積極活動,宣傳“明王出世”的思想,並散布童謠說:“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同時暗地裏製造了一個獨眼的石人,埋在治河民夫集中勞動的黃陵崗(今河南蘭考縣東北)。一天,治河民夫們在這裏挖出了這個石人,大家都驚詫不已,彼此輾轉相告,沒有多長時間,就傳遍了整個工地。

劉福通等看到起義時機已經成熟,便在河北永年聚集了三千人,殺白馬黑牛宣誓,編成起義軍,擁立韓山童為明王,宣布起義。參加起義的人都用紅巾包頭,作為標誌。人們把他們稱作“紅巾軍”。

但是,起義布置得不夠周密,元政府事先得到消息,派兵鎮壓,韓山童被捕犧牲,這次起義沒有成功。後來,劉福通等逃往潁州(今安徽阜陽),正式舉起反元的大旗,繼續帶領“紅巾軍”猛烈打擊元軍,攻下潁州,占領河南南部許多州縣。全國各地農民到處響應“紅巾軍”,“紅巾軍”在短期內很快地發展到了十多萬人。

(張習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