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出身於貧農家庭,幼年時給地主家放過牛。他十七歲時,安徽北部發生嚴重的災荒,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和大哥都先後染上瘟疫死去。朱元璋孤苦無依,沒法生活,不得已到皇覺寺當了和尚。不到兩個月,寺裏的住持因為荒年沒有吃的,把徒弟們都遣散了。朱元璋無處存身,隻好去做遊方僧,討飯度日。
不久,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覺寺。全國反元農民大起義爆發後,元兵認為寺廟裏容易隱藏起義軍,放火燒了皇覺寺。朱元璋在生活逼迫、處境危險和友人的勸說下,參加了農民起義軍。1352年,他投奔到“紅巾軍”領袖郭子興部下,當了一名親兵。
朱元璋參加起義軍後,由於作戰勇敢,吃苦耐勞,善於團結部眾,很得郭子興賞識,也深為同伴們欽佩和愛戴,因此逐漸成為農民起義軍中的領袖。
1355年,郭子興病死,他的部眾全歸朱元璋統率。第二年,朱元璋率領水陸大軍攻下集慶(今南京),將集慶改名為應天。集慶是元在東南一帶軍事和政治的重要據點。集慶的攻占,對於進軍攻占整個江南地區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在這以後的數年裏,朱元璋擊潰了江南元軍的主力,先後攻占了現在江蘇、安徽南部和浙江的大部地區。他常常告誡部下說:“毋焚掠,毋殺戮。”他的軍隊紀律嚴明,所到之處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
朱元璋攻下徽州的時候,召見了儒生朱升。朱升建議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采納了這個意見。從此,他便在江南有計劃地網羅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用禮聘、威逼、軟硬兼施的手段,羅致了宋濂、劉基(伯溫)和葉琛等人。這些人引經據典,用孔孟儒家學說幫助朱元璋來策劃建立政權。
朱元璋攻下江蘇、浙江、安徽廣大地區以後,又集中兵力先後打敗了割據一方的陳友諒和張士誠,並及時而正確地決定了北伐進軍的重大策略。1367年,他命徐達、常遇春率兵二十五萬分路北伐。1368年,在北伐進軍的勝利聲中,朱元璋即皇帝位,國號明,年號洪武,定都南京,正式建立了漢族封建政權。朱元璋就是後世所稱的明太祖。這年9月,元順帝從大都逃走,徐達等人率領大軍進入大都(後來明朝把大都改名叫北平),元朝滅亡。
朱元璋順應了當時全國人民反元運動的曆史趨勢,他一方麵依靠反元人民大起義的群眾力量,一方麵取得漢族地主階級的極力支持,成為當時反元鬥爭最後勝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徐健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