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靖難之變

字體:16+-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叫他的許多兒子學習兵事,分封他們到全國各地去做藩王。除了將長子朱標立為太子以外,其餘的兒子分封為秦、晉、燕、周等王。開始分封的時候,雖然不讓他們幹涉政治,可是後來在與蒙古貴族殘餘勢力鬥爭的過程中,邊境幾個藩王的兵權逐漸壯大了起來,以致發生了爭權奪位的現象。“靖難之變”就是明朝皇室內部的一次爭奪皇位的鬥爭。

朱元璋死後,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以皇太孫的身份繼承皇帝位(朱標早在朱元璋死之前就已死去)。朱允炆以建文為年號,曆史上稱他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感到各藩王都是他的叔父,又都擁有重兵,對自己的威脅很大,於是采用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開始實行削藩政策。他首先頒布親王不得節製文武官員的禁令;接著把周王朱橚(sù)、岷王朱楩(pián)廢為庶人,把代王朱桂囚禁在大同,齊王朱榑(fù)囚禁在南京,並逼迫湘王朱柏自殺。這樣,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便一連削廢了五個藩王。當削藩威脅到了強大的藩王——燕王朱棣(dì)時,皇室內部的矛盾便由暗地的鉤心鬥角變成了公開的武裝鬥爭。

建文元年(1399)秋天,朱棣指責當時掌握朝廷大權的齊泰和黃子澄為奸臣,從北平起兵反抗中央政府。他稱自己的兵為“靖難軍”,意思是說皇帝受到奸臣的包圍,遭遇大難,他是出兵來解難的。建文帝聽說朱棣起兵反抗,先後派耿炳文和李景隆率兵北伐,結果都被燕王打得大敗。

第二年,燕王軍從山東南下,被建文軍盛庸、鐵鉉等部阻擊,兩軍在山東及中原一帶展開了拉鋸戰。

第三年,燕王在夾河(在今安徽碭山縣)打敗了盛庸軍,並把勢力推進到淮河流域,準備和建文帝的軍隊決戰。

1402年,燕王攻下揚州。進而從揚州渡過長江,進逼南京。穀王朱橞和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燕王占領南京,建文帝不知下落。燕王用武力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朱棣就是後世所稱的明成祖。

這一曆時三年的皇位爭奪戰爭,因為是在“靖難”的名義下進行的,所以曆史上稱為“靖難之變”。

(徐健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