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遷都北京

字體:16+-

明朝初年,退居漠北的蒙古貴族不甘心失敗,隨時都在準備南下反攻,企圖恢複舊日的統治。朱元璋為了加強北方的防禦力量,封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為燕王,鎮守北平。同時,還封了其他兒子為藩王,鎮守在長城線上,和北平互相呼應。因此,北平成了當時的政治中心和軍事重鎮。

燕王通過“靖難之變”奪得皇帝的位置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也采取了削藩政策。削藩的結果是解除了各藩王的兵權,各藩王有的遷徙了封地,有的廢除了封號。這樣做,固然使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可是另一方麵,卻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原來擔負北方邊防任務的各藩王都被撤銷了,北方的邊防也就變得十分空虛。而這時,蒙古貴族的騎兵時時入侵,對明的北方邊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明成祖決定把都城遷到北平,采取以攻為守的政策,來加強北方的防禦力量。

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把北平改名為北京。從第二年起,開始大規模營建北京。他派大臣到四川、湖廣(包括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山西等地,去采伐粗大的木材,開鑿巨大的白石,作為建築材料。各種木材、白石、磚瓦、顏料以及金銀、黃銅等物料,紛紛被運到北京。大批具有各種建築技能的優秀工匠和上百萬的民工,也從各地被征集來,參加勞役。

經過千百萬人的辛勤勞動,到永樂十八年(1420),宮殿的主要部分和城牆完工了。就在這一年,明政府遷都北京並詔告全國。

(徐健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