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謙
明英宗在土木堡戰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明朝統治集團亂成一團。這時北京城裏隻剩下不到十萬老弱殘兵,而且十個人中就有九個沒有盔甲武器。
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奉太後諭監國(代皇帝管理國事),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國家大計。大臣們都束手無策,有的甚而公開主張逃跑。兵部侍郎於謙(1398—1457)主張堅決抵抗。他挺身而出,憤怒地斥責那些打算逃跑的人。他向郕王提出誓死保衛北京的建議,他的建議得到了一部分大臣的支持,並為郕王和皇太後所采納。不久,於謙升任兵部尚書,他勇敢地擔負起了保衛京師的重任。
1449年9月下旬,朱祁鈺即位做了皇帝,年號景泰,以第二年(1450)為景泰元年。他就是曆史上所稱的明景帝。
為了加強京師的防務,於謙下令調集各地軍士來守衛北京,並派人分頭到各地去招募民兵。他一方麵加緊訓練軍隊,嚴飭紀律;另一方麵命令各地的工匠日夜趕造盔甲武器,號召人民獻納穀草,充實軍備。在人民的熱烈支持下,北京的防禦力量大大地加強,守城的軍隊很快就增加到了二十二萬人。
瓦剌見明朝另立了新皇帝,沒有屈服講和的意思,又大舉進攻。也先挾持著明英宗,攻破紫荊關(在河北易縣西八十裏),直撲北京城。
在這緊要關頭,於謙召集各將領討論對策。都督石亨主張退守城內,堅壁清野,避開敵人的鋒芒,於謙則主張出城迎戰。他把兵部的事情交給兵部侍郎吳寧代理,自己親自率領軍隊布陣在德勝門外,準備迎擊瓦剌的主力軍。他激勵兵士們說:“大片國土已經喪失,京城也被敵人包圍,這是我們的恥辱,全體將士都應該不怕犧牲,替國家報仇雪恥!”將士們很受鼓舞,士氣十分旺盛。
10月27日,瓦剌軍逼近北京。於謙派高禮、毛福壽在彰義門(今廣安門)外土城北迎戰,殺死瓦剌軍幾百人。當天夜間又偷襲瓦剌軍營,取得勝利。
10月29日,瓦剌軍又進攻德勝門。於謙派石亨率領一部分精兵,埋伏在城外民房裏,又派一小隊騎兵去挑戰,假裝失敗,誘敵深入。瓦剌軍不知是計,一氣兒攻到城邊。於謙命令神機營用火器轟擊,副總兵範廣率兵衝殺過來,石亨的伏兵也殺了出來,前後夾攻,瓦剌軍大敗,也先的弟弟孛羅被火炮打死。瓦剌軍又進攻西直門,都督孫鏜在城上守軍炮火的幫助下,奮勇抵擋,石亨的援軍適時趕到,瓦剌軍一看形勢不妙,狼狽地逃走了。
10月30日,於謙派副總兵武興、都督王敬率領軍隊到彰義門外和瓦剌軍作戰,把瓦剌軍殺得大敗。這時有個監軍太監想要爭功,領著幾百騎兵搶先衝過去,結果把自己的隊伍給衝亂了。瓦剌軍趁機反撲上來,武興不幸中了流矢,壯烈犧牲。瓦剌軍跟著攻到土城邊。彰義門外的老百姓爬上屋頂,用磚頭石塊向瓦剌軍投擲,呐喊助威,聲震天地。正在這時,於謙派來了援兵。瓦剌軍看到援軍旗幟,不敢再戰,倉皇逃走。
經過五天激烈的戰鬥,瓦剌軍死傷慘重,士氣低落。前麵是堅固的北京城,後麵到處受到民兵的襲擊,又聽說各地明軍的援兵就要到來,也先恐歸路被截斷,隻好帶著英宗和殘兵敗將偷偷地向紫荊關方向逃去。
當瓦剌軍狼狽逃跑時,於謙命令石亨帶兵連夜追擊,取得大勝。範廣、孫鏜等在追擊時,奪回被擄的老百姓一萬多人和牲畜無數。
(徐健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