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
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為了整理曆代文獻典籍,命令解縉(jìn)編修一部類書。解縉接受任務後,第二年就編成了一部《文獻大成》。成祖嫌這部書編得太簡略,永樂三年(1405),又加派姚廣孝協同解縉,選儒士曾棨(qǐ)等二十九人重修,並動員大批善於寫字的文人擔當書寫任務。當時直接或間接參加編修工作的有兩千多人。皇家藏書處文淵閣所收藏的各種書籍是這次編修的基本資料。另外,明政府又派人到各地征購各類古今圖書七八千種。負責編修的人把這些書依照《洪武正韻》韻目,整部整篇或整段地按韻編次。永樂六年(1408)冬,全書編成,共兩萬兩千九百三十七卷(其中有凡例、目錄六十卷),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明清以來對卷數、冊數記載均不一),定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在南京編成的,後來明成祖遷都北京,這部大書也隨之被運到北京。該書自編成後,隻有精寫本,沒有刻版印刷。嘉靖四十一年(1562),皇宮失火,《永樂大典》差一點被燒掉。為防萬一,明世宗命令禮部選儒士程道南等另抄寫《永樂大典》正副本兩部。穆宗隆慶元年(1567),正副本抄寫完成。自此以後,《永樂大典》就有了三部:第一部是永樂原本,第二部是嘉靖正本,第三部是嘉靖副本。原本存放南京,正本存北京文淵閣,副本存北京皇史宬(chéng)。後來,南京原本盡毀。清初,正本被移放乾清宮,副本被移放翰林院,缺失二千四百多卷。清嘉慶二年(1797),乾清宮失火,正本全毀。藏翰林院之副本,以後又陸續有遺失。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永樂大典》遭受浩劫,劫後所存,僅三百餘冊。這些被搶掠去的《永樂大典》,現都分藏在帝國主義國家的公、私圖書館。
《永樂大典》在我國學術史上占有很高地位,它輯錄古書,直抄原文,保存了今已散缺或已失傳的許多重要資料,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北京圖書館的努力搜集,現在藏在該館的《永樂大典》共有二百一十五冊。連同該館從國外各國圖書館征集到的一部分複製本(照片和顯微膠卷),合計七百一十四卷。1960年,中華書局將搜集到的《永樂大典》影印出版。
(徐健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