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蘄(qí)州(今湖北蘄春縣)人,是明朝中期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他的父親是當時的名醫,很喜歡研究藥物。李時珍童年時,常常跟著父親到山中去采藥,從小就培養了研究藥物的興趣。他幼年體弱多病,深刻體會到生病的痛苦,從而堅定了學醫的決心。從二十歲起,他就跟著父親學醫了。
李時珍診病和用藥都十分仔細,他參考前人的藥書時,常常能發現書中有不少缺點,於是立誌要把舊有的藥書加以整理,寫成一部完備的藥物學著作——《本草綱目》。
為了寫這部書,他花了很大的精力來閱讀前人有關醫學的著作。在近三十年的時間裏,他研讀了八百多種書。除了鑽研醫藥書外,他還閱讀了許多曆史書、詩文、小說、筆記以及像《芍藥譜》(劉貢父著)、《海棠譜》(沈立著)、《菊譜》(範成大著)、《竹譜》(戴凱之著)等一類的書籍。從這些書籍裏,他收集了有關醫藥的材料,並利用這些材料來考證各種藥物的名實。不僅如此,他還很重視實地調查。他走遍了自己家鄉的山野,還到過江西、安徽、江蘇一帶的許多地方,考察了各地特產的藥物,采集了許多有價值的標本。他走了上萬裏的路,訪問了千百個老農、漁民、樵夫和獵人,虛心地向他們請教,從他們的口中知道了很多有關藥物學的寶貴知識,打聽出了很多醫病的有效秘法和單方。李時珍經過這樣長時期的刻苦學習,為編寫《本草綱目》打下了深厚基礎。
萬曆六年(1578),李時珍六十一歲,《本草綱目》這部書終於寫成了。這部書從嘉靖三十一年(1552)開始編著,中間經過了三次大的修改(小的修改直到他死一直未斷),前後一共用了二十七年的時間。
《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記載了一千八百多種藥物(比過去增加了三百七十四種),分成十六部,六十二類。對各種藥物做了科學的分類,訂出係統的綱目,改正和補充前人關於藥物記載的錯誤和不足,這是《本草綱目》在藥物學上的一個重大貢獻。書裏對每種藥物,都寫出它的名稱、別名、形態、產地、氣味、性質、功用和采製過程,並且還附錄了許多醫方,使人看了異常清楚。為使讀者更易明白,作者還把一些形狀複雜的藥物繪成圖畫,全書的插圖就有一千多幅。《本草綱目》一書,不但在我國古代藥物學史上占有極其崇高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植物形態分類學史上,也占有極其崇高的地位。
(徐健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