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四庫全書》

字體:16+-

《四庫全書》是清朝乾隆年間由國家編修的一部曆代著作總集。

這部書的編修工作,從乾隆三十九年(1774)開始(實際上前一兩年就在籌備),至1782年完成。先後參加工作的共有三百六十多人。具體編修的過程是:先下詔廣收遺書,命各省采訪進呈曆代著作,然後進行校訂工作,分門別類編纂抄錄,收藏於國家藏書庫內。在編修過程中,如發現書中具有反清思想或不利於清政府統治的內容,就予以全部或部分銷毀,或者篡改其中的字句。

《四庫全書》收錄的書籍共三千四百七十種,計七萬九千零一十八卷。未加收錄而保存書目的書,共六千八百一十九種。它基本上把我國曆代的主要著作都網羅進去了。全書分“經(經書)”“史(史書)”“子(諸子書)”“集(文集)”四部(故名《四庫全書》),四部之下又分為許多類別。如“史部”之下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十五類。每類之中,基本上以時代先後順序為標準進行排列(其中帝王的作品排在最前麵),這樣,查閱起來十分方便。

《四庫全書》編修完成以後,並沒有刻版付印,隻抄寫了四部正本,分別收藏在北京的文淵閣(故宮內)、文源閣(圓明園內)和沈陽的文溯閣、承德的文津閣等幾個國家藏書庫中。後來又抄寫了三部副本,分別收藏在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這七部書,現在有的已經全部被毀,有的也已部分被毀。如收藏於文宗閣的,在鴉片戰爭時期被毀;收藏於文源閣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被毀;收藏於文匯閣、文瀾閣的,在太平天國革命時散佚;收藏於文溯閣的,在“九一八”事變後一度被日寇掠去以致部分散佚;收藏於文淵閣的,在北京解放前夕被國民黨劫往台灣。

在編修《四庫全書》的同時,為了查閱方便起見,還編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各一種。

(朱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