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選拔製度
在我國曆史上,剝削階級的國家選拔官吏,是從戰國時期開始的;春秋以前,是貴族世卿政治,做卿、大夫的都是世襲的貴族。
戰國時,世卿政治逐漸遭到破壞;也就是說,貴族照例做卿、大夫的世襲製度,逐漸被打破。這個變化是這樣來的: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政治機構和行政區域的擴大,也由於貴族們的養尊處優漸漸失去管理政治的能力,貴族卿、大夫的職務逐漸由他們手下的陪臣來執行,地方行政也多由他們的家臣來擔任。封建統治階級為了調解他們的內部矛盾,更好地加強他們對勞動人民的統治,就逐漸打破了各級官吏的世襲製度,而采用選拔製度。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中把這個變化比較徹底地固定了下來。從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官吏,都由國王從他認為有才能的人中選拔、任用。
秦朝以後,國家選拔官吏的辦法,各時代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兩漢時期。這時期國家選拔官吏的辦法,主要的是“察舉”和“征辟”。在皇帝的命令下,中央政府的大官和地方政府的長官,都可以把他們認為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推薦給政府。這些被推薦的人,依他們的才能、品德,有“孝悌”“力田”“秀才”“賢良”“方正”等名稱。後來地方推舉漸漸製度化,各郡依照人口多少按比例推舉不同數目的人,有一定規定。這種推舉人才的辦法,稱為“察舉”。“除察舉”之外,皇帝和中央公卿大臣還可以特別“征”“辟”有特殊名望和才能的人來做官。由皇帝提名的稱為“征”,由公卿大臣提名的稱為“辟”。這種選拔人才的辦法,稱為“征辟”。
從漢武帝起,國家設有專門研究儒家經典的博士官,博士官都有弟子,博士弟子經過考試及格,也可以做官。
另外,官吏子弟,可以依靠父親的功勳,蔭庇為“郎”(官名);富家子弟,還可以用錢補官。
2.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期國家選拔官吏的辦法,是所謂“九品中正”製。“中正”是官名,州郡設有大中正,縣有小中正。做這些大小中正的都是各地方在中央政府做大官的人。“九品”是區分被評選人的等級,共分上中下三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級,故稱“九品”。根據中正官的品評,來作為任用官吏的標準,這種製度在曆史上就被稱為“九品中正”製。這些大小中正們,定期把本地的人加上評語,評定等級,推薦給政府。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豪族在政治上、社會上都有很大的勢力。在政府做官的多是世家豪族,做各地大小中正的也都是世家豪族,他們所推薦的人,能夠被列為上品的自然也都是世家豪族。在晉時,已經出現了這樣一句流行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所以,這時期“九品中正”製隻起了為世家豪族階層服務和鞏固世家豪族政治地位的作用,實際上並不能選拔真正的人才參與政事。
3.隋唐至明清時期。這時期國家選拔官吏的辦法,主要的是科舉製。科舉製是隋朝時候創立的,唐初製度更加完備。唐代取人有三種:主要的是“鄉貢”,由州縣保送,所以唐代科舉也稱“貢舉”。除鄉貢之外,還有“生徒”和“製舉”。生徒是由學校保送的,製舉是皇帝特開製科考試以選拔“非常之才”的。參加貢舉的士子,先向州縣報名,州縣檢查合格後,由州貢於中央,稱為“貢士”或“舉人”。到京後,要分科考試。唐代以“明經”“進士”兩科考的人最多。進士考試嚴格,武則天以後,特別重文詞,所以科舉中又以考進士為榮。
科舉製代替“九品中正”製,是由於階級鬥爭和社會發展的結果。門閥世族衰落,非貴族出身的新興地主階層興起,豪門世族在政治上獨占優勢的地位已經動搖,“九品中正”製也跟著倒台。在這種情況下,靠考試成績、不靠門第的科舉製度才應時而起。“九品中正”製是以門第取人,取人的大權掌握在大小中正手裏,科舉製是以學業取人,取人的大權掌握在皇帝手裏。隋唐統一全國,中央政府的權力在不斷擴大、發展,科舉製就是適應中央集權的需要而產生的。這種製度一直實行到清朝末年,才為新式學堂所代替。
科舉製度一方麵是統治者選拔官吏的一種途徑,另一方麵也是封建專製政府牢籠知識分子使他們變成書呆子的一種手段。科舉的辦法越往後越繁瑣,到明清時,規定考試要用所謂“八股文”,考生隻能按一定規格來寫文章,不準有絲毫發揮自己意見的餘地,以致一切聰明才能均被束縛。唐太宗有一句話最足以說明科舉製的這種作用:有一次唐太宗在宮門樓上,看見新進士們正低頭哈腰、小心規矩地排著隊走出來,便高興忘形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gòu)中矣!(天下英雄盡入我的圈套了!)”(何茲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