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 九流
“三教”的說法起自三國時代,它指的是儒、釋、道三種教派。
本來,以孔子為創始人,後來又經孟子加以發揚的儒家學說,隻是一種學術流派,並不是一種宗教。不過,從漢朝時候起,崇尚儒家的人,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學說渲染得像宗教一樣,並且在祭孔的大典中,大量地加入了宗教的儀式,因此,到了三國時代,就有人把儒家學派當作一種宗教來看待了。
釋教是指釋迦牟尼創設的佛教。佛教起源於印度,大約在漢朝時候傳入中國。到三國時,信仰的人已經相當多,人們便把它和產生在中國的儒教、道教相提並論,成為儒、釋、道三教。
道教是東漢時候創立的一種宗教,最初稱“太平青領道”。其中有一派叫作五鬥米教(天師道),創始人是張道陵(道教中所稱的張天師);另一派叫作太平道,可能也是太平青領道的一派,創始人就是領導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張角。信道教的人講究煉丹修道,尋找長生不死之法,這是和佛教的出世思想最大的不同點。道教的教義原來並不含有反抗封建統治者的意圖,但是道教的組織卻常被農民階級利用來作為聯絡群眾發動起義的工具。在唐朝,由於統治階級的提倡,道教曾盛極一時。
“九流”的名稱要比“三教”的名稱出現得早些,在《漢書·藝文誌》裏,就已經有了這個名詞。它指的是春秋戰國時代互相爭鳴的儒、墨、道、名、法、雜、農、陰陽、縱橫九種學術流派。
儒、墨、道、名、法、陰陽六家,《諸子百家》一題中已經介紹過,不再重複。這裏我們隻簡略談談雜、農、縱橫三家。
雜家的代表人物是戰國末年的秦相呂不韋。呂不韋門下有賓客三千,他集中眾賓客的智慧,在秦王嬴政(就是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即位八年後編出了一部有名的大書——《呂氏春秋》,分“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共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這部書兼收並蓄了流行的各派學說,加以融會貫通,自成一家之言。大體上講,對於儒家和道家主要是采取盡量攝取的態度,對於墨家和法家則主要是采取批判的態度。它主張遵守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重視道家的養身之道,反對墨家的“非樂”“非攻”和法家的嚴刑峻罰。它宣傳統一的思想,鼓吹儒家的“禪讓”之說。
農家的代表人物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許行。《呂氏春秋》卷第二十六中有《上農》《任地》《辯土》諸篇,也可看作是農家學說的一部分。農家學派講究農業生產技術,對於總結我國古代的農業經驗,曾有過一定的貢獻。
縱橫家的代表人物有蘇秦和張儀。他們講究縱橫捭闔(bǎi hé,分化或拉攏)的手段,或者輔助各國君主聯強攻弱,或者輔助各國君主抑強扶弱。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他們的策略可以隨時根據形勢的變化而隨時改變。他們都是戰國時代著名的外交活動家。在《戰國策》一書裏,收錄了不少縱橫家遊說各國的說詞;這些說詞,反映了這一學派在當時的活躍情況。
(朱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