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我國古代主要的農作物

字體:16+-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已開始種植各種作物。甲骨文中有禾、黍、稷、稻等字,後來在先秦古籍中又有了“五穀”“百穀”等說法。

所謂“五穀”“百穀”等究竟指的是哪些作物?這是一個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前人對此有過種種不同說法,直到今天,還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

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最古的記載有關農業的書,是戰國時代的著作《呂氏春秋》,其中講到了禾、黍、稻、麻、菽(shū,豆類)、麥。這是先秦時期我國人民種植的幾種最主要的作物。漢代的《氾(fàn)勝之書》以及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裏麵所講到的各種作物,主要的仍然是這六種。從古代農書中的具體描寫可以斷定,禾就是現代人平常所說的“穀子”(粟),它的粒實叫“小米”。那時,穀子是黃河流域廣大人民的主要食糧;黍是釀酒的主要原料;麥和稻是供給貴族們食用的;豆類對缺少肉食的廣大人民來說,是極好的副食品;麻則是一般人衣著的主要原料。由此看來,這六種作物之所以能成為我國古代種植對象的主體,絕不是偶然的。

穀原是各種穀類的統稱,它的品種很多。先秦時期,稷被視為穀物的代表,它和象征土地的“社”合起來稱為“社稷”,成為國家的代稱。稷在今天北方許多地區俗稱為“穈(méi)子”,在西北和長城內外一帶種植特別普遍;這種作物能耐旱保收,生長期較短是它的優點。據《齊民要術》上說,當時一般人把稷認作穀子,那可能是由於當時(南北朝時)長城以北的人大量移居中原,仍然保持了種稷的習慣;而黃河流域的人民長期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也樂於跟著種植這種比較保收、早收的作物,因此便籠統地把稷叫成了穀子。不過稷的食用價值究竟抵不上穀子,故後來種植穀子的人比種植稷的人還是要多得多。至於黍,單產本不是很高,作為經常性主食又不大適宜,又由於以後做酒的原料品種增多了,它的種植麵積也就相對地減小了。清朝吳其濬(jùn)在他的《植物名實圖考》裏麵說,“大凡北方之穀,種粱者什七,種黍者什二,種穄(jì)者什或不得一焉。”“粱”就是穀子,“穄”就是稷(穈子);這裏說的這三種作物的播種比例,的確是很長時期內北方的基本情況。

稻在古代也有好多種,古書上也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水稻的栽培是離不開水的,隨著我國人民對江南的開發,三國以後,在水源充足的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區,水稻的種植得到了飛速發展。水稻本是高產作物,再加上一年兩熟以至三熟,所以它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成了南方人民的主要食糧。大約自五代以後,水稻的生產在全國所占的地位,逐漸超過了穀子而躍居首位。此點隻要從曆代漕(cáo,利用水道轉運糧食)糧北運的發展情況就可看出。宋朝以後,長江流域幾乎成為唯一提供漕糧的地區,就是很好的證明。而所謂漕糧,指的也幾乎完全就是稻米。“蘇湖熟,天下足”或“湖廣熟,天下足”這一類諺語,便是這樣流行起來的。就全國範圍而言,種植水稻的地區同時也就是農業最發達的地區,這樣說絲毫也沒有誇大的地方。

古人把大麥叫作“牟”,小麥叫作“來”。後者種得更多,尤其是冬小麥,古書上稱為“宿麥”,一直是受到重視的。麥的產區主要在北方,播種麵積比不上穀子。長城內外一帶因為氣候關係,向來隻種春小麥。西北和西南山區的人多栽種“青稞”,那是一種春性裸大麥品種。

豆類作物的品種也非常多,主要是供人食用。農民們把豆類製成各種副食品,其中最普通的一種是豆腐。

我國雖然很早就知道了養蠶繅絲,但是廣大人民穿著的原料最初主要還是麻。直到元明時期,棉花的種植逐漸推廣,才代替了麻的地位。隻有苧(zhù)麻,因為是織造夏布的重要原料,所以在南方種得還不少。

現在北方農民仍然喜歡種高粱,這種作物在古代叫作“蜀黍”或“蜀秫(shú)”,南方人叫它“蘆穄”。它的種植開始得比較晚,《齊民要術》裏麵所說的“秫”,似乎並不是指它。普遍種植高粱大約是在唐代以後。這種作物不擇地,不太需要施肥,抗旱、抗澇的能力較強,特別是它的高大的植株不但可以作為薪柴,而且又可充作農村的建築材料和製造各種用具的原料,秫米還可釀酒,因為這個緣故,它能成為一般農家常年生產計劃中幾乎不可缺少的栽培對象。

玉蜀黍是16世紀中葉從國外引種進來的,當時沒有受到重視,大約最初隻種在瘠薄的田裏或山坡上,沒有能顯示出它的高產優點來。過了大約兩個世紀,到了清代中期,才開始被推廣起來。從那時起,它就成為幹旱地區最主要的種植對象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奪取了穀子的播種地域。

我國古代原來也有芋、山藥等薯類作物,隻是都不占重要位置。甘薯是在明朝末期從海外傳進來的,比玉蜀黍還要晚些。

(王毓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