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四大發明

字體:16+-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

紙出現以前,人們記事時,就把文字刻寫在龜甲、獸骨或竹片、木板上,可是這些東西太笨重,既不便於閱讀,更不便於攜帶。後來就有人把文字寫在絲帛上,但是絲帛價錢太高,一般人用不起。為了解決這些困難,勞動人民終於發明了書寫文字最方便的材料——紙。提到紙,過去有許多人認為是東漢時蔡倫發明的,其實,在西漢年間就已經有了麻紙和絮紙。麻紙是用麻類纖維製造的,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灞橋西漢前期的墳墓裏發現了這種紙的殘片,這可算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紙了。絮紙是用製作絲綿時的副產品絲絮製造的,製造絲綿的時候,先把煮過的蠶繭放到竹席上,浸到水裏去,然後把蠶繭搗爛,其中完整的部分拿出來就是絲綿,破碎的部分,則緊緊地粘在竹席上,形成一層薄片,把它曬幹,取下來就可以在上麵寫字,人們把這種薄片叫作絮紙。不過這兩種紙的產量都很少,還是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東漢和帝時,曾經領導工匠們為皇帝製造過各種器械的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在105年,以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為原料造紙。這些原料都容易找到,價錢也很低廉,造紙過程比以前更為簡便,能夠大量生產。蔡倫所創造的造紙方法得到了普遍推廣。後來人們又進一步用竹子、蘆葦、稻草、木材等植物的纖維製造出各式各樣的紙,來滿足各種不同的需要。紙的發明和改進,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時候,書籍都是人們一個字、一個字抄寫的。抄書不僅速度慢,而且容易出錯,為了克服這些缺點,在唐朝前期,人們根據拓碑和印章的道理,創造了“雕版印刷”的方法:先在木板上刻出反體字,然後在上麵塗墨,再把紙鋪在上麵輕輕按壓,這樣木板上的字就印在紙上了。目前我們發現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鹹通九年(868)刻印的一卷《金剛經》,這卷《金剛經》長達一丈六尺,上麵不僅有字,而且有圖,刻印得非常精美。這說明,到唐朝後期,我國雕版印刷的技術已經達到很純熟的程度了。雕版印刷比抄書要快得多,可是如果要印一部字數很多的書,仍然要花費很多時間,使用很多材料才能刻出一套板,而且隻能印一種書,再印別的書還得重新刻板。北宋仁宗時候(1023—1063),富有創造精神的畢昇,經過苦心鑽研,發明了一種新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他用很細的黏土,做成許多方形小泥塊,曬幹以後,在每個小泥塊上刻上一個反體字,然後用火燒硬,這就是“活字”。印書的時候,根據書籍內容的需要,把活字一行一行地排列起來,用蠟和竹鬆等東西,把排好的活字牢牢地粘在鐵板上,這就做成了“活字版”,這個活字版就同雕版一樣,可以用來印書了。印刷完畢,再把活字拆開保存起來,以備下次再排印其他書籍的時候使用。活字印刷術的推行,大大地節省了用在刻板上的時間和材料,提高了書籍的生產速度。後來,活字的材料逐步改進,由泥活字發展到木活字、銅活字,近代又通行鉛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改進,推動了文化的傳播。

指南針是利用磁石的指極性製成的。據古書記載,我國人民在戰國時代就發現了磁石的指極性,並且把天然磁石琢磨成勺狀的“司南”,放在特製的“地盤”上,使它自由轉動,用勺把來指示南方。這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但是,天然磁石容易喪失磁性,勺狀的司南指示方向也不夠準確。北宋時候,有人發明了人工磁鐵,它和磁石一樣具有指極的性能。最初,人們把人工磁鐵片做成魚的形狀,使它漂在水麵,魚頭就會自動地向著南方;後來又經過許多人的不斷改進,把磁鐵片做成針的樣子,在它的中腰頂上一根小針,使它能夠靈活地旋轉,以便測定南北,這就成了指南針。指南針發明以後,被利用在航海上,促進了海上交通的發展。宋朝的航船東到朝鮮、日本,南到南洋各地,並且與西亞、東亞許多國家建立了密切的貿易關係,這是與指南針的發明和使用分不開的。

在唐朝初年,我國人民就發明了火藥。古時候,有些人到深山裏去,打算利用各種礦物和植物配合起來燒煉“仙丹”和金銀,這些人被稱為“煉丹家”。煉丹家在製藥過程中發現:按照一定比例配合起來的硫磺、硝石和木炭,具有容易燃燒和容易爆炸的性質,燒煉時稍不小心,就會發生強烈的爆炸,發生熊熊的大火。因此,人們把這種容易著火的藥,叫作“火藥”。火藥就這樣被人製造出來了。唐朝末年,軍事家開始把火藥運用在戰爭中。宋朝時候,火藥的製造有了進一步發展,火藥的威力更加增強。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都先後傳入歐洲和世界各地,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