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 弩
在我國古籍記載裏,認為弓箭是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發明的。其實這一發明比黃帝時代要久遠得多,至少在中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弓箭了。
在我國各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各個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各種各樣製工精致的箭鏃(zú,箭頭),而且數量也很多。這些箭鏃有用石材磨製的,有用獸骨或蚌殼磨成的。
箭鏃的形式不一:有扁平柳葉形的,有三棱尖錐形的,也有四棱形的,有的鏃尾帶鋌(dìng,箭頭裝入箭杆的部分),有的具有雙翼。另外,在代表北方草原地區的細石器文化遺址中,還有一些極為精致的小石鏃,一般長不過兩厘米左右,都是用質地堅硬、色澤優美的石髓、瑪瑙、碧玉等矽(xī)石類石材製成,顏色有紅、黃、灰褐、綠、乳白等多種,還有半透明的,顯得非常漂亮。以上這些發現,證明了新石器時代弓箭的運用已極為普遍。
弓箭的發明和使用,有很大的意義:它使狩獵的效果大為增加,給食物的獲得,帶來了一定的保證。
弓箭是一種利用彈力由弓、弦和箭組合而成的較複雜工具。拉開弓弦,使弓彎曲變形,把所施加的力儲存進去;再放開弓弦,給弓以恢複原狀的機會,於是它就把儲存的力放了出去,這樣便產生了動能。利用這一動能,就能把扣在弦上的箭彈射到距離很遠的地方。因此,有人認為弓箭的使用,是人類懂得利用通過機械儲存起來的能量的第一個事例。
到了商代,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大量使用青銅箭鏃,這種箭鏃常是一種有脊帶雙翼的形式。以後,銅鏃逐漸改進,殺傷力更強了。到戰國時,銅鏃的種類雖然很多,最主要的則是一種圓脊三翼的形式,三刃都很鋒利,往往在鏃尾帶有長鋌。戰國末期,鐵兵器出現,但因鏃的體積小,不容易鍛造,所以還是大量使用青銅鏃,不過箭鋌改為鐵鑄。漢代以後,鐵鏃的使用才日益廣泛。到南北朝以後,就再也看不到用銅來做箭鏃了。
造弓,很講究取材,既要堅韌,又要有彈力。據《考工記》記載,有七種材料可以做良弓,以柘(zhè)樹木做的弓為上品,其次是檍(yì)木、檿(yǎn)桑木、橘木等。後來做弓多用樺木,《武經總要》裏就有“黃樺弓”“白樺弓”等名目。
弩(nǔ)的原理和弓相同,隻是力量更強,發射更遠。我國大約在戰國時,就已經發明了弩。
弩在發射時,是先把弦張在扳機上,射時扣壓扳機,弦發箭出;這樣弦在扳機上可以有一定時間,能夠從容瞄準,射得更準。還有,弓隻能用一個人兩膀的拉力,弩則可以用腳蹬等辦法,儲入更多的彈力,不但射得很遠,而且力量也很大,甚至還可以同時射出數目較多的箭。
根據考古發現的材料,得知漢代邊境防守用的兵器中,以弓、弩為主,尤以弩的使用更為普遍。當時最常用的叫“具弩”,射力有八種不同的強度,其中以六石弩最常見,大約可射二百六十米,約合半華裏。
到了宋代,又使用一種威力強大的“神臂弓”,實際也是一種弩。在曾公亮《武經總要》裏記錄了一些威力極大的“床子弩”,有“雙弓床弩”“小合蟬弩”“三弓床弩”等。這種“床弩”,是用幾張弓組合起來用絞車拉弦的,每一弩要用五人、七人到十餘人拉。最強大的“三弓床弩”,又名“八牛弩”,要用七十人到上百人才能張開;所用的箭,是木杆鐵羽,和槍一樣粗大。在攻城時,用這種箭按高低依次射入城牆上,進攻的戰士可以踏著露出的箭杆爬上城去,故又稱之為“踏橛(jué)箭”。這種弩又可以在弦上安鐵鬥,鬥內放幾十枝箭。這樣絞發一次,就可以射中幾十個敵人,威力很大。
(楊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