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繅絲
養蠶繅絲是我們祖先的偉大創造之一。
曆來,人們都把養蠶繅絲的發明歸功於傳說中的黃帝的妃子嫘(léi)祖。曆代相傳,說她曾經勸導人們種桑、養蠶,教會人們繅絲、織帛和製作衣裳。後來人們感激她,奉她為“先蠶”。實際上,養蠶繅絲和曆史上其他許多重大發明一樣,是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
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半個繭殼。據研究,這個繭殼埋藏在坑的底部,那裏的土色沒有受擾的痕跡,不會是後來放入的;繭殼的斷麵極其平直,不像是自然破損,顯然是經過人工割裂的。由此可見,我們祖先至少在四千多年以前,就懂得采集蠶繭來抽絲了。不過,那時究竟是利用野蠶繭抽絲還是利用家蠶繭抽絲?現在一時還難以做出肯定的結論。
在殷商時候的甲骨文裏,已有“桑”“蠶”“絲”“帛”等字。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其中還有一塊把“桑”“蠶”二字合刻在一起的甲骨片;“桑”字的字形好像用手摘桑葉的樣子,“蠶”字的字形好像蟲蠕動的形狀。桑、蠶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這表明,采桑是為了養蠶。這時,野蠶已變成家蠶,應該是無疑問的了。
隨著養蠶繅絲技術的進步,我們祖先利用蠶絲製造出了各式各樣的絲織品。現在能看到的最古老的絲織品,是新中國成立後在殷墟武官村大墓和大司空村大墓發掘出來的殷商絹帛和它的殘跡。這塊絹帛雖然經過長期埋藏已經褪了色,但是它那細致勻稱的紋理,卻顯示了當時絲織技術的一定水平。
周朝時,桑樹的種植非常普遍。《詩經》中有很多篇章都提到桑,如《魏風》的《十畝之間》篇寫道(本書所引《詩經》的白話翻譯,都是根據餘冠英的《詩經選譯》):
一塊桑地十畝大,
采桑人兒都息下。
走啊,和你同回家。
桑樹連桑十畝外,
采桑人兒閑下來。
走啊,和你在一塊。
有十畝大的桑田,許多人在一起采桑,說明蠶絲業在這個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
另外,與絲織業有密切關係的染絲業,也在這時相應地發展起來。《詩經·豳(bīn)風·七月》篇說:
七月裏伯勞(一種鳥名)還在唱,
八月裏績麻更要忙。
染出絲來有黑也有黃,
朱紅色兒更漂亮,
得給那公子做衣裳。
春秋戰國時代,沿海和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出產絲織品。齊國的“齊紈(wán)”和魯國的“魯縞(gǎo)”,尤為著名。“齊紈”“魯縞”精細、輕薄,譽滿全國,行銷各地,很受歡迎。
漢朝時,絲織品有錦、繡、綾、羅、綺(qǐ)、紗等很多類別。根據文獻的記載和發現的實物來看,有些絲織品上還織有各種鳥獸、植物以及自然天象的花紋和多種多樣的幾何形圖案。有的上麵除了花紋以外,還織有“延年益壽”“長樂明光”等表示吉祥的文字。當時,漢政府在臨淄還設立有專門的組織,集中了很多織工,來為皇室製作各種名貴的絲織品。
絲織品一向是帝王、貴族們的主要衣著原料,曆代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都非常重視蠶絲的生產。戰國時,孟子曾勸說梁惠王獎勵農民種桑。據《呂氏春秋》卷第二十六《上農》篇記載,古代後妃們每年都要舉行種桑、養蠶的儀式,以表示提倡蠶桑。秦漢以後,曆代統治者也都采取獎勵桑蠶的辦法。
養蠶繅絲業起源於我國,傳播於世界,它和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一樣,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之一。
(易惠中 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