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船舶

字體:16+-

船舶的出現在我國是極久遠以前的事情。

最少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代,我們祖先就已經用船隻裝運財貨到遠地進行貿易。在一件當時的青銅饕餮(傳說中的惡獸名)紋鼎裏,有個銘文,形象如同一個人前後都挑著貝站在一隻船上,船後麵還有一隻手持槳劃船,正是一個生動有力的證明。

春秋戰國時代,沿海的齊、燕、吳、越等國,都造船航海。齊景公曾乘船到海上遊玩,過了六個月還不想回家。公元前485年,吳國的徐承領兵由海上進攻齊國,說明當時沿海的航路一定非常通暢。不過那時船的樣子,我們還不十分清楚。河南汲縣山彪鎮戰國墓葬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銅鑒”上有乘船作戰的圖案,大致可以看出戰國時的小船樣子,船頭和船尾都向上起翹,船內立著三四個佩劍的戰士,雙手握槳劃船前進,圖形十分生動。

近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不少兩漢時期的船舶模型。長沙西漢墓裏發現的一隻木船,首尾微翹,船底呈弧形,上有三間艙房,兩側裝有舷(xián)板,船上備有十六隻長棹和一隻刀形的舵。廣州是當時有名的港口,在這裏發現的船舶模型更多,其中有一隻木船,看樣子規模雖不大,隻有四槳一舵和兩間艙廬,可是有趣的是船上安放了五個木俑,做出操槳握舵駕船前進的姿態,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船舶交通提供了非常形象的材料。另一隻東漢陶船,製作更精致,上麵設有拱券頂的前艙和幾間有起脊屋頂的座艙,船後還有一間望樓。船尾安有舵,船頭設有錨。這樣的大船,是可以出海的。看來這時的造船技術,較西漢時又前進了一步。

在古代,有的戰船的規模很大。漢武帝時,已能建造十丈多高的樓船。西晉初年,王濬建造巨大的戰艦,能載兩千多戰士,艦上設有樓櫓、木城。隋朝的楊素,建造過名叫“五牙”的大艦,上有五層樓,共高一百多尺,船上前後左右都安裝著撞擊敵船用的“拍竿”,每根拍竿都有五十尺長。

專供統治階級享樂的遊艇,建造得華麗異常。漢成帝時,用沙棠木造船,並在船頭上裝飾著雲母,號稱“雲舟”。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畫的《洛神賦圖》裏,有一隻兩層樓閣的大船,相當精美。隋煬帝巡遊江都,建造了好幾千隻船。據《大業雜記》記載,最大的龍舟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有艙房四層,上一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和寬闊的走廊;中間兩層共有一百六十個房間,都裝飾得金碧輝煌。此外,又有皇後乘坐的“翔螭(chī,古代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舟”,宮妃乘坐的“浮景舟”等,也都十分華美。船接著船,沿途排列了二百餘裏。

除了用帆、槳的船外,晉朝的祖衝之發明了一種“千裏船”,在試航時,日行數百裏,可能就是一種用轉輪激水前進的“車船”。唐代的李皋,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就造過有兩個踏輪的戰艦。這種車船,在宋代有了進一步發展,活躍於洞庭湖裏的楊麽起義軍,就擁有許多精良的車船:小的四輪,大的十輪,最大的達到二十二輪。船上有兩重或三重的樓,裝有十多丈長的巨大拍竿,可以乘載上千人。

隋唐時代,專供漕運和經商的內河航船,一般載重量達到八九千石左右,甚至還有更大的。據《國史補》記載,唐大曆、貞元年間(766—804),最大的俞大娘航船,養生、送死、婚嫁等事,都可在船上舉行,操駕的船工就有好幾百人之多。

最後,談一談古代的海船。據現有材料,可以肯定,至少在5世紀時,中國的商船便已經航行在東南亞一帶,並且開辟了中國和阿拉伯之間的航線,同時可能已經遠航到非洲了。唐宋以後,遠洋航行更是日漸頻繁,中國的商船一直活躍在太平洋、印度洋的廣大海麵上。

根據北宋徐兢的記載,當時出洋的客舟長十餘丈,深三丈,闊兩丈五尺,能裝載二千斛粟。船上主要的艙房有一丈多高;船底呈尖劈狀,便於破浪行駛。航行時主要靠風力,船上有兩根大桅杆,大檣(qiáng)高十丈,頭檣高八丈。風正向時,張布帆五十幅;風向稍偏,則利用左右翼的“利篷帆”;大檣頂上還有十幅小帆,名叫“野狐帆”,在風息時使用。船上又安有十個櫓,以備進出港口或無風時使用。船上有正舵,還有副舵。每隻船上用的水手,約需六十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這時也已應用於航海;船的首尾上都放有水上浮針,天氣陰暗時就用它來定南北方向。宋宣和元年(1119)朱彧(yù)寫的《萍洲可談》裏,也談到了當時廣州一些海船使用指南針的情形。

(楊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