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瓷器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它是從陶器演變來的,由無釉陶、釉陶,以至於發展為成功的瓷器,是有極其悠久的曆史的。
“瓷”字在文獻上,最早見於晉朝呂忱著的《字林》。嗣後在潘嶽的《笙賦》中,更出現了“縹(piǎo)瓷”這樣的名詞。所謂“縹瓷”,就是淡青色的釉瓷。又晉人杜育的《荈(chuǎn)賦》中有“器擇陶楝,出自東甌”的話,東甌就是現在的浙江溫州,是當時燒造瓷器的地方。不過嚴格來說,這一時期還隻能算是瓷器的過渡階段。到了唐代,才能說是真正燒造、使用了瓷器。
我國瓷器的發展是以“青瓷”為主流的,下麵我們試從考古發掘的材料以及傳世的實物,略述它的起源和發展過程。
代表“仰韶文化”的彩陶,胎質堅細,器上有用赭、墨、紅、白等顏色塗繪成的多樣幾何形圖案花紋。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麵還繪有魚、鹿等花紋。代表“龍山文化”的黑陶,胎質細膩,器壁很薄,表裏黑色,光亮有如塗漆。
195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鄭州二裏岡發現了商代的釉陶器和一些碎片,它的骨胎堅硬,大部分是灰白色,類似“高嶺土”,隻因加入了石英,所以器表不甚平整。器物上的釉色呈青綠色或青黃色,釉水雖薄,可是卻和胎骨結合緊密,燒製溫度都在1000度以上。這種釉陶器,既可以說是瓷器的雛形,也可以說是瓷器的祖先。當然,如果要拿它和後世成熟時期的瓷器相比,那還是相差很遠的。
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長安鬥門鎮、河南洛陽塔灣和江蘇丹徒煙墩山等處,都發現了西周時期的釉陶器;尤其是1959年在安徽屯溪市(今黃山市)出土的釉陶器數量更多,器形也多種多樣。西周釉陶的胎骨和釉色,一般與鄭州二裏岡的商代釉陶器差不多,但是有它的特點。
在浙江紹興一帶,近幾十年來出土了大批戰國時期的釉陶器,釉色黃綠而透明,器形大都模仿銅器。
1923年在河南信陽擂鼓台發現了東漢永元十一年(99)的古墓,出土了六件帶有青灰、青綠透明釉色的壺、洗、碗、杯等接近瓷質的器物。1954年河南洛陽東漢墓內出土一件四係罐,淺青綠釉,胎堅而火候很高。這幾件器物,可以說是原始青瓷。
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燒造的技巧,已有顯著的進步。1954年在南京市趙士岡發現了三國時吳國赤烏十四年(251)的青瓷虎子(盛溺器)。1958年在南京市北京路又發現了吳國甘露元年(265)款的青瓷熊燈,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對青瓷臥羊,無論是在釉色上還是造型上,都相當的精美。1953年在江蘇宜興周處(死於晉元康九年,公元299)墓內發現一批青瓷,內有一件熏爐,上部鏤空,頂有一立鳳紐,在造型方麵達到了很高的水平。1956年在湖北武昌發掘的齊永明三年(485)墓內,出土一件蓮花蓋尊,釉色潤澤勻整,造型也很美。以上這些青瓷,其燒造地區雖然不同,但都屬於南方青瓷係統。
1948年解放戰爭時期,在河北景縣十八亂塚,發掘了北朝豪門世家的封氏墓群,出土了不少瓷器,多數都屬於青瓷。其中以雕鑲仰、複蓮大尊為代表品,釉色青綠,堆積釉厚處,明亮如玻璃,在造型釉色方麵,都不同於南方青瓷。
從唐朝以至五代,越窯(浙江紹興、餘姚古稱越州,在這裏燒製青瓷的窯,名為“越窯”)青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燒製之精,圖案之美,數量之大,都大大超越了前代。當時越窯青瓷,不隻遍及全國,而且傳播到日本、印度、波斯以及埃及等國。
宋代時越窯雖然衰落下去,但卻出現了不少新窯,其中著名的如:龍泉窯(在浙江龍泉市)、哥窯(也在龍泉市),這是屬於南方係統的。屬於北方係統的則有官窯(這裏所說的是指北宋官窯,北宋官窯據文獻記載,說是在汴京燒造,不過至今在開封一帶尚未發現窯址)、耀州窯(在今陝西銅川)、汝窯(在今河南汝州市)。特別是汝窯產的瓷器,釉色勻淨,青色含粉,一般被公認是青瓷中最成功的產品。鈞窯(在今河南禹州市)也屬於北方青瓷係統,其燒製年代可能在北宋末,而盛極於金,是青瓷中最突出的一個品種:它不隻是單純的一色青釉,有的還呈現出鮮豔的紅斑,有的通體還呈現出潤澤燦爛的玫瑰紫色。
白釉瓷器,在隋代已大量生產;到了唐代,更加精良。北方邢窯(在今河北內丘縣)的出品,是唐代白瓷中的典型。宋代的定窯(在今河北曲陽縣)白瓷,在裝飾花紋上有印花、劃花、錐花等多種。明代永樂時在景德鎮燒製的半脫胎暗花甜白瓷器,精巧絕倫,達到了極高水平。
青花和彩瓷,在宋代已漸露頭角;到明代,則逐漸達到成熟。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成化時期的五彩、鬥彩器,都可說是空前之作。清代康熙、雍正年間,又發明了粉彩,色調的深淺濃淡,可以運用自如,能在瓷器上繪製極為生動的各種題材的畫麵。往後又發明了琺琅彩,使器物上的畫麵更加絢麗鮮豔,把我國的造瓷工藝進一步推到了古代的最高水平。
(楊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