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磚瓦

字體:16+-

古代建築開始使用磚瓦,是人們物質生活上的一大進步。當遠古社會發展到原始社會末期的時候,燒造陶器的技術雖然有所提高,但人們的住處仍舊是半露地麵、半入土中的茅草房子。曆史上傳說夏禹所住的房子還是“茅茨(cí,指用茅或葦蓋的屋頂)”,到了夏桀才有“瓦室”。

根據考古發掘的資料,知道瓦比磚出現的時間要早。近年在陝西岐山和西安的西周時期遺址中,都發現了板瓦。其製法是製成圓筒形的陶坯,然後剖開筒坯,入窯燒造。四剖為板瓦,對剖為筒瓦。古人稱剖瓦為“削”,削開後謂之“瓦解”。可見造瓦是從製陶手工業分化、發展出來的。

河北省易縣、山東省臨淄、河南省洛陽等地的戰國遺址中,曾有大量古瓦出土。有些筒瓦的前端,還帶有半圓形的“瓦當”,“瓦當”上凸印著獸紋、鳥紋、雲紋等圖案。易縣燕國下都遺址出土過一種大瓦,瓦身外麵帶有黼黻(fǔ fú)紋裝飾,黼黻紋是古代絲織物的花紋,把這種紋飾用在瓦身,仿佛在瓦麵上鋪開了一匹錦緞。

西周時期使用在屋頂上的板瓦,可能隻有一層仰瓦。到了戰國時期,才出現了覆在兩行仰瓦之間的筒瓦。至於又長又寬的黼黻紋大瓦,推測它不是用在屋頂上,而是覆在牆頭上的,我們可以把它叫作“護牆瓦”。由於古代貴族們宮室住宅的圍牆都是板築的土牆,牆頂要有遮雨的設備,否則土牆容易坍毀,因而把一塊一塊的大瓦覆在牆頭,連接起來,不但可以遮風避雨,而且還可增加牆壁上麵的裝飾。護牆瓦上有時還可嵌置一排山形的帶有獸紋的陶欄杆,這也可從易縣燕國下都遺址出土的實物中得到證明。今天,帶有欄杆的牆垣不多了,但護牆瓦的設置,在北京故宮的許多牆頭上還可看到。

“瓦當”是屋簷前麵筒瓦的瓦頭,筒瓦有了瓦頭,可以防止風雨侵蝕屋簷。秦代以前的“瓦當”多為半圓形,秦代以後,由半圓形演變為圓形,並出現了一些帶有吉祥語句如“延年益壽”“長生無極”和雲紋、神獸紋等圖案的“瓦當”。

唐宋以後,陶瓦被廣泛使用,有些宮殿寺廟建築,還用各色琉璃瓦覆頂,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建築藝術的特色。

磚的出現,也是和燒陶分不開的。各地出土的最早的陶磚,有方形磚、曲形磚和空心磚。它們都是戰國時期的遺物。

最早的方形磚,和今天瓷磚的用法有些相似。在室內多用鋪墁地麵或包鑲屋壁四周的下部。鋪地磚多素麵無花紋,包鑲屋壁的磚多帶有幾何紋圖案。曲形磚長約100厘米,從一端看去很像曲尺的形狀,是專為包鑲建築台階用的。每一個土階的上麵、前麵用一塊曲形磚覆蓋嚴密,對加固土階,作用很大。有些曲形磚的上麵和前麵,還有三角紋和山紋的圖案。空心磚多作長方形扁平狀,中空,長100~150厘米,表麵有鳥獸、紡織物等紋飾。古人常用空心磚代替石塊,砌成墓室,埋葬死者。我們把這種古墓叫“空心磚墓”。有的建築物也把空心磚代替階石使用。

由於早期陶磚的用法是包鑲牆壁或台階,所以古人稱之為甓(pì,令甓或令壁)。

“磚”字出現較晚,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有“甃(zhòu,井壁),聚磚修井也”的記載。西晉時期的磚文上才見到“磚”字,如1953年江蘇省宜興西晉時期周處墓出土的陶磚,上麵有“元康七年九月二十日陽羨所造,周前將軍磚”的字樣。當然,這一時期,“甓”字有人還在使用,如“陶侃運甓”的故事(指陶侃運磚鍛煉身體的事),就是一例。

從隋唐起,舉凡墓磚、倉磚、塔磚等,都自名為磚,“甓”字漸漸不為人所知了。

(史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