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舞蹈

字體:16+-

我國舞蹈的起源,就考古發掘的材料推斷,當不後於新石器時代。

據史書上講,夏朝時,祀神之舞,已很發達。

殷墟出土的實物證明,在商朝,舞蹈已有樂器伴奏。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土層中曾發現過印在泥土上的漆鼓花紋,說明殷代已經有了鼓。古語說“鼓之舞之”,鼓是一種舞蹈伴奏樂器,由於鼓的存在,可以推知舞的存在。在殷墟發現的大石磬,也是舞蹈伴奏樂器。《尚書》上說,“擊石拊(fǔ,擊、拍)石,百獸率舞”,這兩句話描寫的是古代人在狩獵之後,模仿百獸的動作,隨著敲擊的石磐節拍而起舞的一種情景。大概原始的“擬獸舞”,就是這樣產生的。

到周代,有了“文舞”和“武舞”的區別。文舞和武舞的起源,都與人類的勞動生活有關。文舞手執羽(鳥羽之類)旄(máo,牛尾之類),是表演漁獵時代原始人類獵得獵物後抒發愉快心情的一種舞蹈;武舞是表演原始社會的人類與野獸做鬥爭或與敵人做鬥爭前的準備動作以及獲勝後如何表示歡樂的一種舞蹈。這種舞,最看重步伐一致。“鬥獸舞”也是武舞的一種,在周朝的銅器獵壺上,在漢朝的石刻畫中,還可以看到以這種鬥獸為題材的藝術形象。

古代舞蹈,到漢朝有了很大發展。漢武帝時,漢政府設有專門收集整理音樂歌舞的總機構——樂府。模仿獸類的擬獸舞,漢代仍然流行,東漢人張衡的《西京賦》中就有關於這種舞蹈的描寫。漢代常見的舞蹈,有“長袖舞”“折腰舞”“槃舞”“巾舞”等多種。

長袖舞和折腰舞在秦以前就已經有了。河南洛陽金村戰國古墓中曾出土過雕刻一對長袖舞女的玉佩。安徽壽縣戰國楚墓中也發現過相類的玉製舞女。在湖南長沙的楚國墓裏,曾發掘出一具上麵繪有樂舞的漆奩(lián,婦女梳妝用的脂粉盒子),奩上的舞女像也是長袖。古代諺語說“楚王好細腰”,“楚辭”說“小腰秀頸”,腰細能增加舞的輕盈姿態,戰國時楚國宮廷中細腰舞十分流行。漢朝的長袖舞、折腰舞,就是繼承了楚國的舞蹈藝術而發展起來的。漢畫中所表現的舞蹈女子,多是長袖細腰,有的舞女腰身甚至纖細到能向後蜷曲成環狀。東漢傅毅《舞賦》中所講的“體如遊龍,袖如素蜺(ní,與‘霓’字意義相同)”,形容的正是這種長袖細腰的舞姿。據《西京雜記》說,漢高祖劉邦的戚夫人擅長跳翹(qiáo,舉起的意思)袖折腰之舞。什麽叫翹袖折腰舞?據《漢書·張良傳》記載,有一次劉邦對戚夫人說:“你為我跳楚舞,我為你唱楚歌。”由此可見,所謂翹袖折腰舞,原來就是楚國宮廷中流行的長袖細腰舞。

槃舞是在槃鼓上跳舞。表演這種舞時,先在地上布置槃鼓(多用七個),然後舞人在鼓上跳舞。從漢朝到六朝,此舞一直很受歡迎。漢武梁祠石刻中,有舞人倒立舞於槃鼓上的畫像,大概描繪的就是這種槃舞。

巾舞是持巾而舞,《宋書》說這種舞又名“公莫舞”。表演巾舞時,常連帶表演“白紵(zhù)舞”。巾舞和白紵舞可能是一種同類的舞蹈。漢鏡銘文中有“舞白紵(一種類似麻的植物,纖維可織布)”。這樣的話,大概白紵舞也興起於漢代。

此外,漢代還有鞞(bǐng)舞,不知起源於何時。鞞舞在南朝梁的名為鞞扇舞,舞者手執鞞扇,以助舞姿的蹁躚。至今流行在淮河流域一帶的花鼓燈舞和流行在雲南一帶的花燈戲,舞人也是以手巾與扇子作為不可少的舞具,可能就是古代巾舞和鞞舞遺風的流傳。

魏晉時代,設立樂府以收集整理民間歌舞,情況沒有太大的改變。西晉亡後,晉統治者南遷,建立東晉政權,北方歸各少數民族貴族統治;由於南北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同,文化生活和風習好尚的不同,因此南北的舞蹈藝術也便各有不同。

南北朝時,舞蹈藝術有了新的發展。

在南朝,樂舞藝術一方麵繼承了魏晉以來北方樂舞的傳統,另一方麵又吸取了江南地區民間樂舞的精華。這時期,流行在南方的舞蹈主要是雅舞和雜舞。雅舞的表演是在統治階級祭祀天地祖先的場合,雜舞的表演是在一般宴會的場合。另外,這個時期在南方流行的“西曲歌”與“子夜吳歌”,其中也包括不少舞曲。西曲歌指的是傳播在今河南、湖北、湖南一帶的民歌。《古今樂錄》講,西曲歌有三十四曲,其中有十六曲為舞曲。這十六曲是:《石城樂》《烏夜啼》《莫愁樂》《估客樂》《襄陽樂》《三洲樂》《襄陽蹋銅蹄》《采桑度》《江陵樂》《青驄白馬》《共戲樂》《安東平》《那嗬灘》《孟珠》《翳(yì)樂》《壽陽樂》。十六曲中有不少是女子的情歌,可以推知這種舞必為女舞。西曲歌舞不是單人舞,而是隊舞,原為十六人,到梁代減為八人。子夜吳歌是晉朝時吳(今江蘇省)地女子子夜所作的情歌,也可作為舞曲,在民間流傳很廣。六朝和唐朝人的詩中,常把《子夜歌》和“前溪舞”連類並舉,前溪舞是晉朝吳興(在今浙江省)人沈充創作的一種舞蹈,在民間流傳也很廣。

在北朝,自北魏以來,即盛行鮮卑“北歌”:《慕容可汗》《吐穀渾》《部落稽》《巨鹿公主》《白淨王太子》。北齊時,胡舞漸流行,其中有一種安樂舞,行列方正像城郭,是一種大型舞,北周把它叫作城舞,舞者八十人,舞時都罩上木製的彩繪獸麵具,披著假發,穿戴著皮襖、皮帽。今天,在西藏的跳神舞中,我們還仿佛能看到這種舞蹈的風姿。在這時期,今新疆一帶以及新疆以西的中亞地區,有不少樂工、舞人挾著自己精湛的技藝,先後東來;中原的人民,喜好他們的藝術,並且努力學習他們的藝術。在各族人民的長期文化交流中,中亞樂舞、新疆樂舞和中原地區原有樂舞相結合,另形成一種具有新風格的樂舞;這種樂舞,為以後隋的“九部樂”和唐的“十部樂”開辟了先路。尤可注意的是,這時期在北方出現了一些帶有情節性的舞蹈,如《舊唐書·樂誌》和《樂府雜錄》等書所記的“踏搖娘(《樂府雜錄》作‘蘇中郎’)”“蘭陵王”“撥頭”“蘇幕遮”等舞便是。這些新舞的出現,更使中原地區的原有樂舞增添了生命的活力。

唐代,中國的封建文化發展到一個高峰,藝術的各方麵,都取得很高成就。唐代的舞蹈,融合了國內各民族和印度、波斯等民族的舞蹈藝術,孕育發展,又有了新的創造。唐太宗設置的“十部樂”(包括舞),就是集當時樂舞之大成。唐玄宗時,新創製的“霓裳羽衣舞”曲,在樂舞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安史之亂後,唐代的樂舞日漸衰落,“十部樂”也因政治上的劇烈動**而散亡。五代十國時期,樂舞的興盛和繁榮,始終趕不上唐朝。

宋代繼承唐代的“大曲”,並加以發展,於是宋代的歌舞劇開始登場。宋代的大曲,有歌有舞,歌舞相間進行,而且按照“歌者不舞,舞者不歌”之例,歌人與舞人分司其事,此點與明以後的昆曲及各地方戲唱做兼能者有很大不同。大曲的演奏,大體可分三部分:“散序”,“排遍”,“入破”。演奏前兩部分,舞者不出場,至“入破”,演奏到達**,羯鼓、蠻鼓、大鼓與各種管弦樂齊奏,舞者入場,隨著音樂的節拍,婆娑起舞。宋代大曲屬於舞曲者,有“采蓮舞”“柘枝舞”“花舞”“劍舞”“漁父舞”等多種。采蓮舞和柘枝舞都是五人隊舞,舞者多為女童。舞時有分作五方(東、南、西、北、中)的,有轉作一行的,也有分為雙行的。宋代的著名文人如鄭僅、晁(cháo)補之、秦觀、毛滂、洪適等,都有舞曲留世;文人們大量作舞曲,可見宋代的樂舞一定很興盛。宋代有些舞曲,不僅帶有故事情節,而且兼有賓白(歌唱之間的說白。兩人對語叫“賓”,一人自語叫“白”)、念、唱。這種舞曲,為後世金代院本(劇本)與元代雜劇奠定了基礎。

明清時代,舞蹈藝術融合於戲劇的表演中,成為正式的歌舞劇,盛行於南北各大都市。

(常任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