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三元裏人民的抗英鬥爭

字體:16+-

三元裏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

因義生憤憤生勇,眾民合力強敵摧。

家室田廬須保衛,不待鼓聲群作氣,

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廣州附近以三元裏為中心的一百零三鄉人民,對英國侵略軍進行了英勇的鬥爭,上麵的詩,就是當時詩人張維屏對這次鬥爭的描寫和頌讚。

1841年5月(道光二十一年四月)英軍逼近廣州城,駐在廣州的靖逆將軍奕山,異常恐慌,派人出城向英軍接洽投降,英軍勒索了六百萬元贖城費,還逼迫清軍退出廣州六十裏,才肯撤兵。奕山答應了侵略者的條件,訂立了投降條約。群眾對清朝官僚的無恥投降非常不滿,而英軍又在廣州城外恣意橫行,無惡不作,這就更加激起了群眾的憤怒。5月29日,英軍闖到三元裏,搶掠耕牛,**婦女。群眾奮起抗擊,消滅了十幾名侵略軍。次日,鬥爭進入**,三元裏和附近各鄉群眾大約五六千人,拿著長矛大刀和農具,舉起三元古廟的三星旗,浩浩****地向英軍占據的四方炮台進攻。這些侵略強盜完全沒有料到會受到赤手空拳的老百姓的攻擊,當他們被震天動地的怒吼驚醒,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手持刀矛鋤耙的人群,才知道大事不好,嚇得不知所措,急急忙忙派出大隊人馬下山反撲。他們以為自己有洋槍大炮,隻要衝了下來,就能把群眾嚇跑。但機智勇敢的三元裏人民打了一陣以後,就邊戰邊走,把英國侵略軍引到三元裏的牛欄崗一帶團團圍住。英軍看形勢不利,拔腳想跑。但是,鼓角齊鳴,殺聲震天,四麵八方都是憤怒的中國人民,他們已經插翅難逃了。這時,聞聲趕來的群眾越聚越多,成千上萬人,難以計數,連婦女兒童也都出來參戰助威。中午,恰好雷雨大作,敵人的火藥完全淋濕,洋槍失去作用。這些強盜狼狽極了,他們被大雨淋得像落湯雞一樣,外邊有群眾的包圍,地下又滿是泥水,又餓又冷,進退不得。有的伏在瓜棚架下麵,渾身發抖,有的丟下洋槍,叩頭流血求饒,“乞命之聲震山穀”。相反,三元裏鄉民的鬥誌更加激昂,情緒更加高漲,他們精神抖擻,越戰越勇。直到當天下午黃昏時分,雨越下越大,天也黑了,英國強盜才連爬帶滾,摸著黑逃了回去。這一天,三元裏人民依靠原始的武器,打死了英國官兵二百多名,還繳獲了大批武器,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牛欄崗的勝利,進一步鼓舞了人們的鬥誌。第二天一清早,就有兩萬多人高舉著三星旗奔向四方炮台,把敵人密密麻麻地包圍起來。英國強盜知道突圍是沒有用的,隻好向腐朽的清朝政府求救。果然,一求就靈,奕山正害怕人民群眾的鬥爭壞了他的投降大事,馬上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前來替英軍解圍。餘保純忘記了平日知府的威風,徒步到三元裏,向群眾鞠躬作揖,替英軍討饒,忽而懇求,忽而恐嚇。但群眾仍堅持不散,餘保純又去威脅參加鬥爭的士紳(舊社會稱地方上有勢力有名望的地主或退職的官僚為士紳),這些人在他的恐嚇下開始動搖,群眾的情緒受到影響,終於陸陸續續散開了。這一場轟轟烈烈的偉大鬥爭,不但得不到清朝統治者的支持,反而被他們破壞斷送了。

(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