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上帝會
“拜上帝會”是由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的傑出領袖洪秀全所創立的一個革命農民組織。這個組織,在宣傳革命思想、動員和團結農民革命群眾以及後來促進農民革命戰爭的發展方麵,起了極其重大的作用。
早在鴉片戰爭以前,由於嚴重的土地兼並和貧富的日益懸殊,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間的矛盾就已相當尖銳。鴉片戰爭後,一方麵,封建統治者為了支出大量戰費和賠款,大大加重了對於勞動人民的剝削;另一方麵,外國侵略者利用特權,無情地吸吮著中國人民的膏血。勞動人民啼饑號寒,掙紮在死亡的邊緣。他們為了生存,就隻有起來鬥爭,而鴉片戰爭中清朝所暴露出來的武裝力量的腐敗情形,又加強了勞動人民起來鬥爭的勇氣和信心。所以,鴉片戰爭後,全國各地的反封建鬥爭漸趨高漲。據不完全統計,在1843年到1850年間,規模較大的群眾起義和**事件,就有七十多起,幾乎遍及內地各省。特別是廣東、廣西、湖南一帶,由於受到鴉片戰爭的直接影響,社會動**特別劇烈,所以階級鬥爭也最為尖銳。但是,遍布這些地區的農民鬥爭,由於缺乏嚴密的組織和統一的領導,各自為戰,所以往往是“隨起隨滅,隨滅隨起”。鬥爭的發展要求建立一個農民的革命組織,“拜上帝會”就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
“拜上帝會”的創始人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今廣州花都區)人。1814年1月11日出生於一個中農的家庭,父兄都以耕田謀生。秀全七歲入私塾讀書,聰穎異常,五六年間,就能熟讀“四書”“五經”。後來又自讀中國史籍,但不久即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在家幫助父兄耕田。隨後他受聘為本村塾師。洪秀全自幼生長在農村,又直接參加過農業勞動,因而對農民的痛苦和要求有較多的了解。他從十六歲起,屢次赴廣州應試,都沒有考中,很受刺激;在鴉片戰爭中,他親眼看到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和廣州人民英勇抗英的偉大力量。這一切,促使他逐漸產生了反清革命的思想。
1843年,洪秀全最後一次去廣州應試,又沒有考取。回家以後,他偶然翻看了一本前幾年去廣州應試時得到的書——《勸世良言》,在這本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上,得到了啟示,他覺得可以利用其中所說的一些宗教形式來進行發動和組織群眾的工作,開展革命活動。於是,他自稱是天父耶和華之子,基督之弟,下凡拯救世人,創立了“拜上帝會”。
最早參加“拜上帝會”的是馮雲山,他是洪秀全的同鄉,是“拜上帝會”的得力的組織者和宣傳者。最初,他們兩人在家附近各村鎮間活動,吸收會眾。道光二十四年(1844)洪秀全和馮雲山遠出到廣西貴縣(今貴港市)傳教。不久,洪秀全回花縣,馮雲山繼續在廣西桂平縣(今桂平市)的紫荊山區進行艱苦的宣傳組織活動。回到花縣的洪秀全,在1845年至1847年間,著述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作品,進一步闡述了“拜上帝會”的教義。在這些作品中洪秀全利用了基督教的一神教思想,宣布隻有真神“皇上帝”是天下最高的主宰,而地主階級在精神上統治農民的一切神仙菩薩、妖魔鬼怪,都隻是“閻羅妖”的化身。洪秀全號召人民獨拜真神皇上帝,擊滅閻羅妖。實際上這是用宗教的語言號召農民進行反對封建剝削和壓迫的鬥爭。洪秀全在作品中,還巧妙地把原始基督教義和中國農民樸素的平等、平均思想結合起來,提出了“天下多男子,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的樸素的平等主張。他宣布人們在上帝麵前是一律平等的,號召人們去改變極不平等的現實世界,為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會而鬥爭。洪秀全在宗教外衣下所提出的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在百餘年前,對長期受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的中國農民來說,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理想,因此“拜上帝會”很快便成為組織農民進行反封建鬥爭的有力武器。當1847年洪秀全到達紫荊山區時,“拜上帝會”已擁有會員三千餘人。“拜上帝會”的群眾在洪秀全、馮雲山等領導下,同當地的地主武裝團練展開了鬥爭。1851年1月11日,終於爆發了金田起義,開始了偉大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
(馬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