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起義
金田村位於廣西桂平縣紫荊山南麓,這個地方萬峰重疊,形勢險要。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就是在這兒爆發的。
洪秀全、馮雲山等在廣東花縣創立了拜上帝會之後,就致力於發動和團結群眾的工作。他們先後在廣東、廣西許多地方,特別是在紫荊山地區的農民和手工業工人中間,進行了長期而艱難的革命宣傳和組織活動。後來成為太平天國重要領袖的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等相繼加入,拜上帝會的革命力量迅速發展壯大。洪秀全等秘密地建立了軍隊,製造了軍械,籌備了軍費,規定了紀律,一支革命隊伍逐漸形成了,金田村成為鞏固的革命據點。
在這期間,拜上帝會與地主武裝——團練以及清軍屢次發生衝突。武裝起義已漸趨成熟,洪秀全就向各地拜上帝會群眾發布了向金田村團營(集中)的命令。先後到達金田的有一萬餘人,男女都有,其中以農民為最多,其次是手工業工人,也有一部分遊民、知識分子和個別的地主、商人。在這些革命群眾中,以漢族為多數,同時也包括不少壯族、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的貧苦勞動者。這是一支以農民為主體的,有不同階層、不同民族參加的革命武裝。
當拜上帝會會眾向金田集中時,金田村的形勢十分緊張,拜上帝會和團練、清軍的衝突更加尖銳頻繁。洪秀全、馮雲山為了避免清軍的追蹤,躲到離金田百裏以外的平南縣花洲胡以晃家中,不料被清方偵知,清朝軍隊包圍了花洲。團聚在金田村的拜上帝會會眾得訊,在楊秀清等率領下前往營救,一戰大敗清軍,迎接洪秀全等回到金田。於是就在洪秀全誕辰那天,即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正式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金田起義。
金田起義後,太平軍在金田村附近勇猛頑強地戰鬥,屢次挫敗了在兵力上占優勢的清軍,於鹹豐元年閏八月初一(1851年9月25日)占領了永安州城(今蒙山縣)。洪秀全在金田起義後不久已稱天王,攻下永安後,又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太平天國建立了一個比較穩固的領導核心;同時又訂立了各種製度,揭發了暗藏在革命隊伍中的奸細,革命力量進一步鞏固了。
太平軍所發動的武裝鬥爭,在清廷方麵引起了很大震動,他們調集了大批軍隊,對太平軍圍堵追襲,企圖盡早把它扼殺在搖籃之中。這些軍隊雖然兵員多、武器好、糧食足,但是士氣低落,紀律鬆弛,將帥間矛盾重重,戰鬥力很差。在團結一致、勇敢善戰的農民軍麵前,可謂束手無策。
1852年4月初,太平軍又突破了清軍的包圍,長驅北上。6月克全州,入湖南。9月太平軍猛攻長沙不克,轉道益陽、嶽州,向湖北挺進。1853年1月,太平軍占領了湖北省城武昌。
太平軍在湖南、湖北進軍途中,一方麵和清軍進行殊死的戰鬥,另一方麵殺逐官吏和土豪劣紳,焚毀田契債券,對封建統治秩序進行革命的掃**;同時把財物散給貧民。因此,各地貧苦群眾紛紛參軍,革命隊伍迅速擴大,太平軍剛進入湖南時,不過五六千人,但占領武昌後,太平軍的隊伍已增加了許多倍。可惜太平天國的兩個重要領導人——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先後在全州、長沙壯烈犧牲,這是太平天國革命的重大損失。
太平軍占領武昌後,即乘勝前進,順長江東下,水陸並發,清軍望風披靡,不戰而潰。太平軍克九江,下安慶,取蕪湖,1853年3月19日,一舉攻克了江南第一大城市——南京。
太平天國在攻下南京以前,沒有固定的根據地,攻下南京後,正式在這裏定都,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從這個時候起,直到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止,這裏就一直成為太平天國的政治中心。
(張革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