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太平天國的北伐

字體:16+-

鹹豐三年四月(1853年5月)初,由李開芳、林鳳祥等率領的兩萬餘名太平軍從揚州出發,太平天國史上可歌可泣的北伐戰爭正式開始。

北伐軍在初期進軍非常順利,幾個月內,經安徽、進河南、渡黃河,轉入山西,折而進至直隸(河北),真是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可惜在渡黃河的時候,由於船少人多,一個星期才渡過一萬多人,還有三分之一的軍隊在南岸受到清軍阻擊,隻得退回天京。北伐軍沒有全軍渡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戰鬥力量。

1853年10月底,北伐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克靜海、獨流,前鋒進抵天津西南數十裏的楊柳青,北京大震。清朝皇帝把財物都運往熱河,準備逃跑。大小官員紛紛出城逃避,北京亂成一團。在這反動統治的生死存亡關頭,封建統治者調集了最精銳的軍隊,前往防堵北伐軍。天津地區的地主富商,也出於階級仇恨,自動組織起團練武裝,以阻擋北伐軍的進攻。這時正是隆冬季節,北方天寒地凍,太平軍缺乏寒衣糧草,給北伐軍增加了很大的困難。1854年年初,北伐軍進攻天津不下,便南下阜城,等待天京的援軍。

北伐軍在天津受挫的消息傳到天京,天京方麵就積極抽調兵力,組織援軍。北伐援軍於1854年2月4日從安慶出發,3月在豐工搶渡黃河,進入山東境內。山東當時災情嚴重,饑民遍野,太平軍經過這裏,群眾紛紛參加進來,這就大大增強了北伐援軍的力量。4月間,他們就攻下了山東北部重鎮臨清州,這裏離阜城隻有二百多裏,兩軍的會師已是指日可望了。可惜援軍沒有能繼續北上和北伐軍會合。清軍撤出臨清時,燒毀了所有不能劫走的糧草,這時又包圍臨清,斷絕了城中的接濟。北伐援軍中新參加的群眾大都沒有受到嚴格的整頓訓練,更缺乏革命的教育和鍛煉。許多新兵到了臨清州,見到大軍糧草一時接濟不上,竟然動搖起來,紀律鬆弛,紛紛逃散。北伐援軍的領導和太平軍的老戰士屢加勸阻也約束無效,隊伍一時陷入紊亂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北伐援軍隻好撤出臨清。在撤退的路上,援軍曾經一度打敗追擊的清軍,但是後來終於被清軍各個擊破。

當北伐援軍到達臨清州的消息傳來,李開芳、林鳳祥等非常高興。他們組織兵力於1854年5月初從阜城突圍到達直隸東光之東西連鎮,並決定由林鳳祥留守連鎮,李開芳率馬隊二千多人進入山東高唐州迎接援軍。李開芳到這裏才知道北伐援軍已經失敗。他們不但得不到支援,反而使林、李兩軍從此分開,各自孤軍作戰,力量更加單薄。但是林鳳祥仍然率領幾千太平軍和清軍展開無數次血戰,堅守連鎮十一個月。殘暴的清將僧格林沁在連鎮周圍四十裏築圍牆,挖深壕,包圍連鎮,又挖開河水灌入城內。太平軍彈盡糧絕,最後以吃樹皮充饑。在這極端困苦的情況下,他們仍然堅貞不屈,戰鬥到底。1855年3月林鳳祥率餘部突圍,不幸被俘,被敵人用極刑殺害。臨刑時,他怒目看傷處,滿懷著對於反動統治者的深仇大恨,英勇就義。李開芳在高唐州也一直堅決抵抗清軍的圍攻,後來突圍到茌平縣的馮官屯。清軍在攻破連鎮後,便集中全力進攻馮官屯。僧格林沁又用老辦法引運河水灌入城內,李開芳在突圍中被捕,1855年6月在北京英勇就義。臨死之時,他“笑語如常,旁若無人”,異常從容鎮定。與此同時,北伐軍全體將士也都壯烈犧牲,北伐戰爭終於失敗了。

北伐軍經曆了江蘇、安徽、河南、山西、直隸、山東六省,在沒有根據地和缺乏糧食軍火的情況下,轉戰幾千裏,連克州縣數十個,給清朝統治以嚴重打擊,也給長江流域太平軍的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最後,北伐軍以極微薄的兵力,堅守孤城達一年之久,才在戰鬥到最後一人的情形下宣告失敗。

(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