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
石達開(1830—1863),廣西貴縣(今貴港市)人。他很早就參加了拜上帝會,在貴縣地區積極開展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金田起義時,他帶領一支擁有三千多名武裝齊全、訓練有素的隊伍加入了太平軍,成為太平軍的主力部隊。金田起義後,石達開一直和蕭朝貴帶領著先鋒隊在最前線作戰。兩個人都以勇猛無敵著稱,軍功卓著。天王洪秀全在永安封王時,年僅二十歲的石達開便被封為翼王,成為革命領袖之一。鹹豐二年七月(1852年9月),蕭朝貴在戰鬥中不幸犧牲,從此先鋒隊的總指揮就由石達開擔任。他率領大軍沿江東下,破漢陽,下武昌,攻安慶,克南京,大小數百戰,每戰必勝,為全軍的勝利前進打開了通道。這些勝利的取得,根本原因固然是太平軍全體將士英勇奮戰的結果,但作為軍事指揮員的石達開在革命戰爭中所鍛煉出來的卓越的軍事才能,也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石達開在指揮作戰的時候,善於審度軍情敵勢,正確製定作戰策略,采用機動靈活的戰術,避敵鋒芒,攻敵弱點,出奇製勝,所以戰果輝煌。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石達開又親率大軍西征,西征的目的是收複太平軍在進攻南京時放棄的長江上遊各地,以便擴展太平天國占領區,更好地鞏固天京。1854年,石達開帶領太平軍在安徽一舉克複了二十二個州縣,擴大了太平天國在安徽的地方政權。1855年1月,由曾國藩率領的反革命湘軍圍攻九江。為了和反革命爭奪長江上遊,石達開又奉命率軍西上。石達開進駐湖口指揮時,先扼守據點,堅壁高壘,不和敵人決戰。一到晚上則虛聲恫嚇,騷擾敵人。如此月餘,弄得湘軍求戰不得而又疲憊不堪。於是石達開故意撤開湖口守兵,把一部分湘軍水師誘入湖內,然後封鎖湖口。湘軍水師被截成兩段後,太平軍再用小船火攻外江的湘軍水師,取得了湖口九江大捷。石達開乘勝西進,又一次攻克了武漢。
1855年10月,湘軍兵力集中於武漢外圍,攻打武漢,江西敵人防守空虛。於是石達開采取了攻江西以救武昌的戰略,率大軍從湖北進入江西,連克袁州、瑞州、臨江、吉安等地,迫使曾國藩退入南昌困守。江西十三府中的八府五十餘州縣都落入了太平軍手中,圍困武昌的湘軍也不戰自潰了。
足智多謀的石達開,就用這種靈活多變的指揮,給了反革命軍隊以沉重的打擊。敵人對石達開,真是聞風喪膽,畏忌異常。石達開不愧是太平天國的第一等軍事人才。
1856年9月間,“楊韋事件”發生,不久,洪秀全下令殺死了韋昌輝,石達開回到天京。當時“全朝同舉翼王提理政務”,並且“大家喜其義氣,推為義王”。石達開的輔政,深得全體軍民的衷心擁戴。可是洪秀全猜疑他,不肯信任他,並且封了自己的兄弟洪仁達、洪仁發為王來牽製他、排擠他。在這種情況下,石達開便於1857年5月負氣出走,離開天京,帶領了一大批軍隊,脫離太平天國的領導遠征四川去了。石達開的出走雖然起因於受到洪秀全的猜忌和排擠,但這種不顧大局、離心離德的行動,分散了革命力量,在群眾中造成很壞的影響,給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石達開雖然很有才幹,但一旦離開了革命中心,獨樹一幟,孤軍作戰,常常陷入糧彈不繼、軍心渙散的局麵中,戰鬥也就難免常常失利。他的軍隊先後轉戰於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廣西、湖北、貴州等省,直到同治二年(1863)才到雲南邊境,折入四川。5月,石達開率軍到大渡河邊紫打地(今安順場),未及渡河,即為清軍圍住。這裏地勢險惡,前有大渡河,左有鬆林河。石達開的軍隊陷入了絕境,數次突圍,都未能成功,堅持了二十餘日,軍隊傷亡很重。在這種情況下,石達開竟幻想犧牲一己,換取封建統治者對於他部下將士的寬宥,便將自己捆綁起來,到清營中去。但反革命分子是非常狠毒的,他們決不放過任何殘殺革命力量的機會,終於卑鄙毒辣地將石達開軍隊兩千餘人全部殘殺了,石達開也於1863年6月25日在成都被殺害。
(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