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 湘軍
太平天國以天京為中心,占領了長江流域許多重要城鎮和地區,摧毀了這些地區的封建政權,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勢力,整個清朝的封建統治有搖搖欲墜之勢。在這尖銳的階級鬥爭的形勢下,整個地主階級都動員起來,一致對付革命農民。但是,原來主要是掌握在滿族地主手中的清朝常備軍——八旗軍和綠營兵,這時已腐朽不堪,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在太平軍鐵拳的打擊下,七零八落,屢戰屢敗。因此,清朝政府便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漢族地主的力量,號召各個地方的“士紳”,自行組織地主武裝——團練,就地抵抗農民革命軍。曾國藩就是在這種情勢下,以辦團練為名,得到了重用。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出身於地主家庭,從小深受封建教育。道光十八年(1838),他考中進士,後來拜在穆彰阿的門下,到道光末年已升官為禮部侍郎。鹹豐三年(1853),曾國藩因喪母在家,這時正是太平軍出廣西經湖南、湖北向南京進軍的時候,清政府任命他幫助湖南巡撫督辦團練。曾國藩全力從事這項事業。在鎮壓農民起義中,因為他殺人殺得太多,像剃頭發一樣,所以人們把他叫作“曾剃頭”。他自己也曾向皇帝表白說,為了反革命事業,即使“身得殘忍嚴酷之名,亦不敢辭”。
曾國藩在團練的基礎上建立了“湘軍”。湘軍士兵以營官自招為原則,每個營隻服從營官一人,全軍隻服從曾國藩,就這樣形成了一種嚴密的隸屬關係。
1854年2月,湘軍練成了一支包括陸軍和水師的一萬七千餘人的隊伍。於是曾國藩便正式出師與太平軍作戰。他發布了“討粵匪檄文”,號召為保衛“孔孟聖道”、保衛清朝封建統治而戰。但缺乏戰鬥經驗的湘軍,在太平軍的打擊下,連遭慘敗。湘軍的重要將領塔齊布、羅澤南等先後被擊斃,水師戰船也不斷潰敗,損失極重。曾國藩又驚又急,曾三次要投水尋死,都被隨從救出。一直到太平天國發生內訌,力量削弱,湘軍才逃過覆滅的危險,獲得了重整力量的機會。
湘軍雖然一開始出師不利,但是曾國藩的立場卻毫不動搖。他重新整頓軍隊,繼續和太平軍進行戰鬥。
1860年,清朝政府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曾國藩得到了清朝政府的倚重,掌握了軍政大權,發揮了高超的才能,把國內封建勢力和外國勢力聯合起來,先後奪回了太平天國占領的長江流域的許多重要城市,最後終於在1864年攻陷了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天京陷落,素稱富庶的天京,變成了一片瓦礫。
(張革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