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成 李秀成
楊韋事件後,楊秀清被殺,石達開出走,一時形成了“朝中無將,國內無人”的危急局麵。把革命危局支撐下來、擔負起太平天國後期的主要軍事重任的是兩個青年將領英王陳玉成(1837—1862)和忠王李秀成(1823—1864)。
陳玉成,廣西藤縣人,貧雇農出身。他十四歲跟隨叔父陳承到金田村參加了太平軍,十八歲就帶兵在前線作戰,勇猛善戰,為太平天國革命立過不少功勞。鹹豐六年正月(1856年2月),鎮江被圍急,他被派去援救。他乘坐一條小船,衝破密密包圍的清軍水師,和鎮江守將吳如孝會合起來內外夾攻,把清軍打得大敗,解除了鎮江的危局。
楊韋事件後,陳玉成毅然承擔起革命的重擔。他聯合李秀成軍先後打垮了湘軍精銳李續賓部,擊潰了清朝江北、江南兩大營,穩定了長江上遊的戰局,解除了天京的危機。1859年,天王因他戰功卓著,封他為英王。
1860年,曾國藩在做了長期的準備之後,調出他的主要兵力大舉進攻安慶。安慶是保衛天京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軍事據點。陳玉成為了打破湘軍對安慶的圍困,決定先進攻武昌,直搗湘軍的後方,以便迫使包圍安慶的湘軍回救武昌,使安慶之圍不攻自破。1861年陳玉成率大軍從安徽的霍山向湖北挺進,經過十二天的日夜行軍和戰鬥,迫近武昌。武昌城內反革命催促包圍安慶的湘軍回軍救援,陳玉成解救安慶的計劃即將實現。英國侵略者在這種形勢下竟然無恥地出麵幹涉,阻止太平軍進攻武昌。結果太平軍停止了向武昌的進軍,外國侵略者的幹涉拯救了武昌的反革命,也幫助了包圍安慶的湘軍。安慶的形勢越來越緊張,湘軍日夜圍攻,陳玉成千裏奔波,三次浴血苦戰,救援安慶,都因眾寡不敵,沒有成功。1861年9月初,安慶失守。陳玉成退守到壽州時,由於叛徒苗沛霖出賣,被捕。同治元年五月初八(1862年6月4日)他在河南延津被殺害,犧牲時才二十六歲。
李秀成和陳玉成同鄉,也是出生在一個極其貧苦的農民家庭,常常過著挨餓受凍的日子。1851年9月,太平軍路過藤縣時,他全家都參加了革命。李秀成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1853年秋天,他跟隨翼王石達開西征,在安徽根據地,他一麵帶兵英勇作戰,取得很大勝利;一麵輔佐石達開整頓地方政事,幫助人民恢複生產、安定生活,廣大群眾都很愛戴他。
楊韋事件以後,他和陳玉成共同擔負起革命重擔,成為太平天國後期的兩大軍事支柱。1857年後,他一直和陳玉成並肩作戰,奔走長江南北,狠狠打擊清軍,收複失地。1860年(鹹豐十年)春,在攻破江南大營後,他乘勝率軍東進,連克常州、無錫、蘇州、嘉興,解放了江蘇省、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區,把這些地區變成支撐後期太平天國革命的主要根據地。李秀成又在各地建立地方政權,救濟難民;頒發田憑,把無主土地交給佃戶;減輕稅收,扶植工商業;鎮壓反革命叛亂,穩定地方秩序,這些措施得到了廣大人民的熱烈擁護。
1858年年底,滁州守將李昭壽和江浦守將薛之元相繼叛變投敵,天京受困。李秀成知道後,急忙趕回天京,鎮守浦口,他極力扼住天京北岸的門戶,防止敵人襲擊。叛徒李昭壽派人送信給李秀成,企圖誘使李秀成投降清朝,恰巧天王派侍衛查營,送信人被侍衛捕獲。天王見信,對李秀成產生了懷疑,下令斷絕天京和浦口間的交通,不準李秀成的官兵來往天京。李秀成保衛天京的決心並沒有因此動搖,他仍然堅守崗位,注視著敵人的動靜。經過二十多天的考察,天王終於認識到李秀成的忠誠,深受感動,就用黃緞親寫“萬古忠義”四字賜給李秀成,並封他為忠王。
1860年後,李秀成又親率大軍和英法美外國侵略軍展開多次的激烈戰鬥,每戰必勝,殺死殺傷大量敵人,繳獲大批洋槍洋炮,狠狠地教訓了外國侵略者。
陳玉成犧牲後,曾國荃的湘軍順江直下,包圍天京,外國侵略軍不斷增援幫助清軍,攻打江浙根據地。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進攻下,革命形勢急轉直下,江浙戰場相繼瓦解,李秀成雖然晝夜奔波,努力挽救,還是無力從根本上扭轉局勢。1864年6月洪秀全逝世,7月,天京陷落,李秀成辭別了老母妻兒,帶著洪秀全的兒子突圍出走,不幸在天京東南的荒山中,為清軍所俘。這年的同治三年(8月7日),李秀成被封建統治者殘忍地殺害了。
(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