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戶開放
“門戶開放”政策是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美國政府以照會的形式提出來的。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國家利用《馬關條約》規定的種種特權,一個接一個地在“利益均沾”的借口下,在中國領土上開設工廠,掠奪開礦和築路權,更在中國領土上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等等。這時,隻有美國,因為正忙於奪取西班牙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的侵略戰爭,沒有能夠抽出手來,在中國也撈上一把。1899年,當美國結束了對西班牙的戰爭後,已來晚了一步,中國沿海和西南一些地區都被其他帝國主義侵占了。美帝國主義決心改變這種局勢。當時的美國總統麥金萊露骨地說:“中國沿海土地有落入外人手中者,此種重要變局吾美不能袖手旁觀……苟欲不受占有中國土地之強國的排擠,非參與華事不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以便逐漸變各國勢力範圍為它獨占的勢力範圍,並最後完全奴役和統治中國,它在這一年9月,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
這個政策的主要內容規定:各國互相承認在中國的“勢力範圍”“租借地”和通商口岸的既得利益,彼此不得幹涉;在這些“勢力範圍”裏,各國船隻的入港費和鐵路運費,都不得高於占有這些“勢力範圍”的國家的入港費和鐵路運費。也就是說,在“列強”的“勢力範圍”之內,美國應該取得“通商和航行”的“平等待遇”。
很顯然,美帝提出的所謂“門戶開放”政策,就是要把中國的“門戶”向一切帝國主義國家都“開放”,這是因為美帝害怕把中國變為某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直接控製的地方,就妨礙或排擠了自己對中國的進一步侵略。因此,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是企圖通過這個政策,使美國插足到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勢力範圍”內,分享其他帝國主義的侵略利益;同時,更企圖憑著自己的經濟優勢,逐漸地排斥其他帝國主義,達到把中國變成它獨占的殖民地的目的。
當時,英國、法國、俄國以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相互之間的矛盾很多、競爭很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為了調和彼此之間的矛盾,相繼接受了美國這個“門戶開放”的主張。美國所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使各個帝國主義國家結成了侵略中國的同盟,中國更加被推上遭受帝國主義瓜分的險惡處境了。
(餘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