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是指1895年康有為(1858—1927)領導的一次舉人上書皇帝的請願運動。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4月),腐朽的清政府準備和日本訂立《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當時各省的舉人正在北京參加會試,聽到了這個消息後,非常氣憤。特別是台灣籍的舉人,聽到自己的家鄉將被出賣,更是憤怒萬分。大家反侵略的情緒極為高漲。
廣東舉人康有為,早在1888年,就曾經上書皇帝,請求變法,但受到了頑固派官僚的阻礙,沒有結果。這一次他看到群情激昂,正是鼓動上書的大好機會。於是他和他的學生梁啟超等四處聯絡,約集十八省舉人,在鬆筠庵開會。開會那天,盛況空前,到會的有一千多人。個個情緒激憤,公推康有為起草奏疏。康有為趕了一天兩夜,寫成了給光緒皇帝的萬言書。在萬言書上簽名的,據說有一千三百多人。除了送給皇帝之外,還把這份萬言書,輾轉傳抄,很快傳播開來,轟動了北京。因為當時又把進京考試的舉人稱為“公車”(漢代地方上舉薦人才,由公家備車送往首都,後來就用“公車”來稱呼進京考試的舉人),所以這次上書就被稱作“公車上書”。
在這份萬言書裏,康有為慷慨陳詞,提出了“拒約、遷都、變法”等主張。他指出如果割讓台灣,就會引起英、俄、法等列強來瓜分中國,因此必須拒絕在條約上簽字。他要求皇帝親下詔書,檢討國家政策得失,提拔能幹的人才,鼓勵人民發奮圖強;遷都到長安;訓練一支強大的陸海軍,增強國防,準備長期抗戰。同時又強調指出,這些措施隻不過是暫時應敵的辦法,如果要從根本上使國家富強起來,那就必須進行“變法”,也就是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的各項改革。
康有為提出要從“富國、養民、教民”三方麵著手。“富國、養民”就是發展經濟。一方麵要清政府積極修築鐵路,開發礦山,製造機器輪船,獎勵創造發明,舉辦郵政,發行鈔票;另一方麵要“務農、勸工、惠商”,也就是鼓勵人民去經營農、工、商業。“教民”是進行文化教育改革,要求開辦學堂,設立報館。他還強調指出,中國貧弱落後的重要根源是政治上君與臣隔絕,臣與民隔絕,上下不通氣,因此他提出要用“議郎”製度來改變這種情況。辦法是全國每十萬戶公舉一個博古通今、直言敢諫的人做“議郎”,作為皇帝的顧問,凡遇重大事情,由皇帝召集議郎會議於太和門,根據大多數意見做出決定,付諸實行。這個辦法,有一些模仿西方資產階級國家議會的意思。康有為提出的這些主張,實際上是一種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主義綱領,它反映了剛剛形成的資產階級和一些開明地主的要求。康有為以為,如果實行了這些主張,就可以既不用根本推翻封建統治製度,又可以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麵學習西方國家的一些長處,使中國發展資本主義,走上富強的道路。這種不根本推翻舊製度就想建立新社會的主張,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1895年5月2日,舉人們把這份萬言書送到都察院(清政府的最高監察機關),可是都察院卻推說皇帝已經在條約上蓋了印,拒絕把萬言書進呈給皇帝。
“公車上書”雖然沒有能夠阻止《馬關條約》的簽訂,皇帝也沒有看到,但是它的全文,被輾轉傳誦,上海、廣州等地還特地刊行了《公車上書記》廣為宣傳。各省的舉人回去之後,也或多或少地傳播了這些主張。於是,“公車上書”所提出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政治改革要求,廣泛地傳播開來,康有為也成為全國矚目的改良派的領袖人物。
(王德一)